正面管教实践案例分享(一)

PD在实践之初,经常会觉得力不从心,明知道不该不行不适合,却忍不住继续老办法,明知道当下应该做点什么,却一时理不清逻辑。我自己的办法,一是刻意练习,二是多看相关书籍(最近在看个体心理学),三是对自己好点儿,焦虑的状态下,不可能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凡事熟能生巧,从行为到思维的转变,不是一朝一夕。

分享两个平时经常碰到的小事儿:

和善与坚定&提供选择

Brady第一次看海底小纵队,特别兴奋,一时没有理清所有的人物,想多看一集,但是我们的约定是,每次最多看两集。

Brady:(哭腔)我想看三集,想看三集。

妈妈:(暂停了电视,不说话看着他)

Brady:(出眼泪了)我要看海底小纵队。

妈妈:(依旧不说话看着他)

Brady渐渐收了眼泪

妈妈:我们约定的是每次看几集?

Brady:(依旧哭腔)两集。

妈妈:(点点头,继续不说话看着他)

Brady:(不说话,但也不哭,依旧不开心)

妈妈:Brady是个遵守约定的孩子。虽然动画片看完了,可我们还有很多其他事情可以做。你想搭积木,还是妈妈陪你玩逻辑狗?

Brady:搭积木。

妈妈:好的,那请你自己把电视关掉,然后去搭积木吧。

以上,over~

孩子是世界上最会察言观色的动物,他们可以从父母的眼神中看到不满和怒气(我们习惯给予孩子的),也可以感受到和善与坚定。默契的亲子关系下,不言不语,眼神和表情就可以解决很多问题。

尽量不说“不语言”

爸爸妈妈带Brady去外头吃饭,Brady在儿童餐椅上起起坐坐,小屁股蹦上蹦下,爸爸有点儿生气。

爸爸:Brady,不要站起来。

Brady:(没反应)

爸爸:我说了不要站起来。

Brady:(继续蹦,还嬉皮笑脸)

爸爸:不要蹦上蹦下,听不懂吗?

Brady:(坐了一会儿,又开始扭来扭去)

爸爸:(怒气值up)

妈妈见形势不妙

妈妈:Brady,这是公众场合,蹦上蹦下有点危险,而且影响到别人了。请你坐好来,像爸爸妈妈这样坐。菜一会儿就来了,如果你愿意的话,可以教爸爸妈妈唱两首幼儿园学的手指谣吗?

Brady:可以。(乖乖坐好,唱起了手指谣)

以上,over~

其实爸爸和妈妈的目的都是一样的,希望Brady安静点坐好来。区别在于,爸爸一直在反复“不能”做什么,而妈妈是告诉“可以”做什么以及具体怎么做。“不语言”是一种不明确的指令性语言,它并不能给予方向。而且,根据大脑发展理论,人的潜意识里是难以辨别不和别这类字眼的,而六岁前的孩子基本都是靠潜意识在判断事物,所以当我们在对孩子说不…或者别…这类命令性语言时,孩子们所接收到的其实是不和别后面的行为。

你可能感兴趣的:(正面管教实践案例分享(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