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低频率的转换

关于昨晚对芊芊发脾气的烦躁的情绪,我还是要来剖析深挖一下,看看这情绪背后的礼物是什么。

芊芊下午没有睡午觉,直到傍晚六点,困的不行的她,在吹头发的时候就睡着了,我心想:哇,睡着了,太好了,可以轻松一下了,她一觉到天亮真是太好了,我可以有很多自己的时间了。

潜意识里是这样想的——原来我把自己陪伴她的时间当成了一种负担,到她睡着的时候,才发现“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

其实倒不是我把每一次陪伴都当成是“负担”,而是长期的重复的陪伴模式——洗澡、刷牙、讲故事、睡觉,可能是没有新鲜感了,来一次不用讲故事,还剩下那么多时间给到自己,真的是与以往太不同了,头脑里很兴奋,我都想到了——待会洗漱完,把家收拾完,我就可以坐在床上安安静静的看完,享受阅读的乐趣,可以成长自己了。

事情是这样进行的——我洗漱完,收拾一会儿家里的杂物,就迫不及待的跑到床上津津有味地看起书来。

谁知,好景不长,到了晚上八点,芊芊就醒了。我心想,这下糟了,这个点醒了,晚上又该十一点睡了,要知道,我今天都没怎么睡觉啊,早上为了赶路,五点多起床,中午想睡一觉,却被芊芊不断打扰,那个时候我就说她——不要老是喊妈妈了,妈妈要睡觉。可是这不管用,还是过十分钟喊我,过十分钟喊我。

老公说:别睡了,待会都到家了。我当时心里是有一点难过的——他没有看到我的需要,我想要睡觉却被不断打扰。

然后我就闷闷不乐了,算了,不睡了,反正也睡不好,或许,我不该这个时候睡,等到下午到家,再好好休息一下吧。也许,芊芊是老天派来提醒我这个点不该睡觉的。算了,不纠结,不生气了,顺其自然吧。

就这样,带着期待,进入了晚上。

一开始,“剧情”发展得很好,本以为可以高枕无忧了。谁知,芊芊八点醒,让我有点绝望。心想着,明天还要上班,是节后第一天上,一定不能迟到。心里有这部分的焦虑不安,怕去晚了。还有本来的期待,没有被满足。

好几个因素加在一起,我终于爆发了。开始对芊芊没好气的说,数落她,批评她。

话说芊芊八点醒了之后,老公就说:完了,今天晚又早不了。我听完,心里有点不爽,我不想要很晚,可是却改变不了,只能接受,接受后就担心芊芊第二天起不来。现在想想,这就是明显的“担忧未来”,人类大脑的自带属性。

未来,未来,还没有到来的事情,我怎么知道呢?我怎么就担忧呢?

之前上班晚,也是因为我自己起晚了,或因为我潜意识不想早到公司。根本不是芊芊睡晚了的缘故。

现在想想,我是绝对可以掌握早到和晚到的平衡者,主要是我起的早,喊芊芊喊的早,不要怕因为时间太早,而不忍心打断她的美梦。其实孩子的适应能力很强,主要是我的目标清不清晰。

之前的我,既想要孩子自然醒,又想要早点到公司。孩子自然醒,就是睡到七点半到八点,可是那样我上班肯定是超出八点了。其实我心里还有一个侥幸就是公司不是对送孩子的家长有个特别待遇吗?不是可以八点二十到吗?所以,我潜意识抓住了这一点,所以每次都是晚了时候,都这样安慰自己,同样也是给自己暗示——可以八点二十到呢,没事的。

现在我要调整潜意识里的时间——七点五十到,那么我要七点半出门,那么我需要七点吃饭,需要六点半喊芊芊,我需要6点洗漱。这样的安排,就不会有问题了。不要心疼太早喊孩子起床,孩子的适应能力很强的。

还有一点,晚上睡觉她老是动来动去,我心想:你是睡一觉了,不困了,可是我还困着呢?如果你不困,还不想睡,那你可以去玩,等困了再睡;如果你想要跟我待着,就不要动。

我迷迷糊糊地被她动醒了,开始烦躁,说她的语气也不太好。

其实这个假设是伪命题。

她想要睡觉,但是因为先睡了一觉的缘故,现在还不困,她也想满足妈妈的期待,可是她现在做不到。她不能不动,因为她是孩子,孩子天生就是好动的。我看到她在试图让自己睡觉,可是她真的做不到。

我爱你,芊芊,谢谢你,再一次让我看到自己的情绪。

事情写到这里,就已经可以结束了。谢谢,把烦躁、不乐、已经转化成感恩了。低频率转换成高频率了。

理解宽容代替了批评指责,这就是我追求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高低频率的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