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女性瘾者》公映时,晚集只对片名和海报感兴趣,认为那是情色片,没有太多内蕴,想当然忽略了。
2020年春节,举国趴窝、为国睡觉、百无聊赖之中,翻出这部旧片。上下两集,四个多小时,看完心潮澎湃。不仅因为这尺度远超情色片,更因为片子质量和内涵的丰富卓绝,观点和思想的犀利大胆,以及酣畅淋漓的视听盛宴,大刀阔斧的我行我素。
假如将电影分为差、一般、好三类,《女性瘾者》应该属于超好,是可遇而不可求的电影。
好片子源自好导演,先介绍一下导演吧。
这就是该片导演拉斯·冯·提尔。1956年4月30日出生于丹麦一个中产阶级家庭。在他的祖国,这是个国宝级的文化名人,给丹麦电影带来世界级声誉。
就象中国有王小帅、贾樟柯这样敢于直面人生与黑暗面的导演,拉斯·冯·提尔即使在西方更加宽容的文化氛围中依然是个另类,他的片子基本都是重口和无所顾忌的,象探针和探照灯,剥去所有的伪装,直逼要害。
2011年,他因为不当言论被戛纳电影节组委会驱逐。可见,这厮从来就不是一个善茬。具体作品就不再介绍了,会后,大家自己查阅资料吧。
说完导演,再看看上下两集女主角的风采。这个片子尺度之大超出想象,却汇集了乌玛瑟曼、威廉达福等一众电影明星。可见,这绝对是很严肃很有目的性地在裸露和啪啪。
两大美女,丰姿绰约,让人着迷,但在影片中,却是如此放浪形骸,惊世骇俗。
拉斯·冯·提尔到底想通过这个片子表达什么?又是如何表达的呢?
在叙述方面,有其特色。
首先,这是个故事套故事或者戏中戏的叙述方式。独居单身老男人seligman外出买面包途中,救下遍体鳞伤的中年女士乔,带回家中调养。乔在seligman的引导下,讲述了自己的性瘾往事。而seligman与乔在讲述中也发生着互动,seligman不时用哲学、数学、音乐、垂钓等知识体系去解释乔的性事,并对乔坦承了自己的性特征和困惑。
其次,分八章进行叙述,男女主角期间还就每个章节的名称和内容进行探讨,给人一种角色在主导故事叙述的感觉。
整个影片的叙事节奏多变,角度和方式新颖,章节交替,时空转换,宛如一曲雄浑的交响乐,大气磅礴。
在主题方面,比较多元。可从三个主要方面理解。当然,好的影片是可以多角度阐释的,这几点只是晚集的个人看法。
一是以性为核心,表现女性的自我寻找和实现。乔从两岁就开始有了性的觉醒,十三岁在梦中有了第一次高潮,并逐渐意识到自己在性的方面具有的强大能量和需求。性是她与世界发生联系的方式,也是她找到自我价值的途径。沉迷于此,甚至一晚上要先后与七八个男人交合。通过性,乔支配了她所在的世界和周围的男性。
二是对爱情与婚姻的质疑。青春年少的乔,在性的海洋中呼风唤雨自由翱翔,可还是遇到婚姻的困扰。一个有三个孩子的中年男子迷上了她,可乔根本不爱他,为摆脱纠缠,要求他离开家庭。中年男竟然果断抛妻离子,拎包过来,扑了乔一个措手不及。被抛弃的老婆、孩子找上门来,中年男和乔另外几个情人也齐聚一堂,把婚姻狠狠地羞辱了一番。乔后来和初恋结婚后,却发现在性中没有了任何感觉,再也没有了高潮,隐喻了婚姻与个人自由的矛盾。
三是表现女权与男权的对立,批判男权的虚伪。seligman这个名字的后缀是man,代表了男权社会的道德和文化。乔在讲述故事过程中,seligman不断用男性主宰的哲学、垂钓、数学等理论去解释、歪曲乔的感受,两人的观点和谈话存在着大量冲突。乔为了治愈自己的性爱无感,参加了培训班,可这个培训班的观点却是以男权为指引,在经过了三周的禁欲后,乔把培训班的老师和学员统统批判臭骂一番扬长而去,与禁锢女性的男权社会彻底决裂。那个满口仁义道德的seligman,口里说着乔在他这里不会受到任何不公和骚扰,半夜里却光着下身,托着自己的金针菇上了乔的床。乔拒绝了他,他则浅薄地质问,既然成千上万的男人上过她,为什么他不能上?
坦率说,我的理解还是很粗线条,囿于篇幅和时间,写出来的体会只是很小一部分,只能算是抛砖引玉,朋友们阅片后可能有更深的体会。
看完这部片子,想写影评,可是千言万语拿不准从哪个角度下手,简友“做个女侠”又催得很紧,于是一着急,又调出另一部电影《寂静人生》来。
这是由乌贝托·帕索里尼编剧导演的电影,同样公映于2013年。
假如说《女性瘾者》是一部交响曲,《寂静人生》就是一首幽咽婉转的小夜曲。
约翰•梅是个小办事员,专门为独居而死的老人处理丧事。
他已经44岁,依然单身一人。每天吃着一样的罐头午餐肉、吐司面包、一个水果、一杯茶。每天走过同样的街角,街角总有一个百无聊赖的老人在二楼托腮远望。
即使如此机械单调的生活,梅却非常惜命,每次过马路都要认真地左看右看。看到这里,颇有感触。我平时过马路也是这样的,可我是个七岁男孩的父亲,不敢死啊。可梅有什么?光棍一个,他为什么如此在乎自己的命?
这样的生活持续了二十二年,也就是说,他在一个人的人生之河中独自跋涉了那么久,这样的生活与乔在性中看似轰轰烈烈的跋涉有何不同?我看没有什么不同,都是一样孤独。
乔在寻找失去的感觉、价值观的平等和自我实现,梅在寻找什么?
每一个人都在他的人生之路中孤独前行,指引他们的是希望和意义。梅枯燥的生活中,只有一件事是重要的:找到希望、爱与感恩。
每一次为孤寡老人准备的葬礼只有神+父和梅,他们中间就是死者的棺材,没有其他人参加。
梅受不了这种冷清、无情和绝望,他要打破这种孤寂。他收集每一名死者的个人物品,特别是信件和照片,通过这些线索去联系死者亲属出席葬礼,可是依然很少成功。
由于梅执着地为死者圆满的葬礼努力,成本超支,他被解雇了。
最后一次办理葬礼,死者叫史托克。梅在寻找死者亲属中不出所料被一次次拒绝,可在这个过程中,也逐渐了解到史托克人格上的诸多闪光点,死者亲属在与梅的沟通中也再次缅怀起往日时光和史托克的好,死者女儿以及其他一些亲戚朋友慢慢开始同意出席葬礼。
梅的认真、执着、善良、担当感动了史托克美丽的女儿,两人互相表露爱意,约好要一起喝杯茶,聊聊天。
葬礼那一天,梅为女孩买好了礼物,走过每天都要走的路,经过每一个可能遇到的人,包括那个永远在二楼托腮远望的老头,可是在过马路时却忘了左右看。
梅的葬礼只有神+父一个人。
寂静的人生,希望我们都能心怀梦想和希望,走好每一步,不虚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