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与孩子一起去银行,办理一个证明资料,去的时候十一点多点,办完已经十二点多了。当时排在前面人不多,不过当时在办理业务的女士用时很长,仅我就等待了40分钟。
期间听到这位女士大声质问与疑问,不时有人过去询问,我估计很多人都处于着急中,尤其负责办理业务的柜员小伙子。这使得我有理由猜测或者证实一个心理学理论,那就是空间距离与心理距离的不同。
办理业务的这个空间距离,即便隔着一道墙,物理长度也不过一米左右,可是心理距离要远远大于这个,因为我们知道有个霍尔距离可以作证。
霍尔研究人际关系与物理距离后,得出4种人际关系距离,即亲密距离、个人距离、社交距离、公众距离,其中分界物理距离数据大致为0.5米、1米、4米。银行提示的排队“一米线”正好处于个人距离之外,意味着公事公办的社交距离。
不过社交距离最远不过4米,而发生在我面前这位女士和柜员小伙之间心理距离,由于彼此心理不舒服,估计早就远超社交距离了。
也就是说,物理距离一定意义上代表了心理距离亲疏远近,这是我们要明白的,可同时又存在各种相关性,甚至同床异梦也就不足为奇。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咫尺天涯不相见,而是你我面对却无言以对。
除了空间,还有时间也是如此,物理时间和心理时间各种相关性,比如我们等待这么久,开始觉得很长很漫长,不过随着看手机文章,思考存在主义,反而觉得时间很短,以至于还未理顺思路就开始办理业务。
物理和心理,客观与主观,就是如此不同。这个不同折射的是情绪情感在起作用,爱恨情仇让我们心理世界迥异于物理世界,其中就表现为空间距离和时间上。
更深刻的理解,也许就是用存在主义做个解释。
物质与精神,存在与意识,这是哲学家思考与争论数千年的话题,比较有趣有味的是这三句话:
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海德格尔不服,说“我在故我思”;加缪又不服,说“我反叛故我在”。
如果说笛卡尔坚持意识第一位,那么海德格尔认为存在第一位,加缪提出要用对着干证明自己的存在。
由此,我们需要理解存在主义这个理论。举个例子,中午我们从银行出来后,孩子提议去一个商业综合体吃烤鱼,我们乐得跟随。吃饭时候我说商家真是太厉害了,没有需要也能创造出需要,比如这些各种吃法,不怕你不需要。好比淘宝购物,不怕你买不到,就怕你想不到。
我的意思是,就我们个体需要而言,海量的存在早就存在,不管是否需要,我们不过井底之蛙,也就是说“存在早于需要”,用专业语言说“存在早于本质”。
推而广之,世界早就存在,存在没有意义,存在不过偶然,而我们的存在也是如此,就好似我们今天去银行遇到久等,之后去吃烤鱼,都是偶然与无意义。
当然,我们实实在在体会到了意义感,这就是存在主义的第三点,正因为存在的无意义和偶然,我们才不是被先天决定的,也就有了无限可能,包括赋予意义和事后必然,包括主动选择和自由行动。
也就是说,我们通过自由行动来创造存在的意义,体验存在的价值,而这些体验无不打上情感烙印,也就使得物理空间和时间有了生活活力,投射出我们的深情与厚意。
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阳光是我们主动选择并体验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