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日期,原来已经一个人住了有好些年了。
一个人住久了,什么东西都慢慢有了规律。周嘉宁的文章里讲,“几乎一个人做所有事情的时候,就会有一种节奏,慢慢地从四面八方流淌过来”,我深有感受。
这种节奏,其实就是自己本身的节奏,是一个个大大小小无关紧要的选择。什么时候喝水吃饭,什么时候出门散步,什么时候睡去和醒来。
无关紧要的事大多随性,一旦有他人参与,便免不了有些慌乱,手足无措和一些刻意做的安排。
在那些无人影响的日子里养成的,说规律也好,说习惯也罢,就是属于自己的节奏了。
要紧的事物大抵有个标准,例如健康,例如学识。
不要紧的那些事物却更贴近我们生活的本身,例如养猫养花,看日出日落,突如其来的情绪,半夜睡不着起身倒的那杯酒。
我们更容易在无关紧要的事物中感受到最真实的自己。
我觉得自己不是一个感受力丰富的人,总是顾此失彼,一旦将注意力放到他人身上,对物体就会有所缺失。与之相反,独居之后,我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力得到了大幅提升。我会认真地看窗外的树,看楼下小孩的嬉闹,看天空中乌云的聚散。
想象一个人长时间的看着窗外,那画面总漫着些许孤独感。
孤独感,这个大部分人都会有过。
记得前些年的平安夜,那天去外地出差办事,回家的路因节日的热闹显得尤其拥堵,在车里走走停停闷了许久,抵达小区门口时已经深夜。天尽黑了,我拖着疲惫的身子往家走,蓦然看到家里的灯似乎亮着。
那时我第一反应是有人陪我了吗?马上否定了这个念头,然后回想是否是出门前忘了关灯,想想也不会,谁会在夏天的早晨打开灯。
走近了才明白,是外面街道商铺悬挂的节日灯带,在我窗户玻璃上的反光。
当时的感受无比深刻,现在想来都目目不忘,既是期待落空,又似石头落地。
没有惊喜,也没有意外,屋子里的一切,都停留在我离开前的样子,独居的每一天,都是如此。
后来在想起孤独这个词的时候,想到的已经是——嗯,很久没有“孤独”的感觉了。与其说是习惯带来的麻木,我更愿意相信是独居生活走上了正轨,那种掌控感和自由度,让我喜欢上了这样的生活。
越来越多的关注内心,专注变得容易,读书工作起来也常常忘了时间,好在忘了时间的后果,抵不过是晚点吃饭,晚点睡觉,一转眼天就黑了,这么一点点事情而已。
沉迷在什么事情里耽误了其他,我现在终于不怕了。耽误自己,多大的事,都可以是小事。耽误别人,多小的事,都能成为大事。
这几年的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也无所谓长短。
独居生活,说来总归是要结束的,其实也无所谓结束与否。
在不同的人生阶段,选择适合自己的生活,只要内心大部分时间的平静富足的,怎样都可以。如果有一天因为什么人什么事而结束这种状态,就积极地走入另一种状态吧。
与自己相处是一辈子的命题,慢慢解题路上,任何体验都不会被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