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声朗朗,朗朗书声

书声朗朗,朗朗书声,回旋在斜塘老街幽静的茶室里,一群穿着汉服的少年郎,在这里飞花论诗,雅人高致。

          诗会在1700多年前的吴中诗人陆机的故事中开始,陆机生活于公元261年到303年,是西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他的《吴趋行》诗,是吴中诗中最早最美的佳篇;他的章草书法作品《平复帖》,真迹现存故宫博物院,是海内现存的最早的纸本墨迹;他的一篇文章《文赋》也广为流传,到唐朝时又被苏州陆家后人陆柬之拿去抄成书法作品,这幅《文赋》书法是书法史上文、书双绝的传世之作。

        师生齐声朗读《吴趋行》,楚妃且勿叹,齐娥且莫讴。四座并清听,听我歌吴趋。⋯⋯

          没有时间详细解读文本,孩子们可能无法理解诗中深意,但是没关系,读书百遍,其意自现,中国教育从来都是先把文本深深刻上心头,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四书五经,先背熟,再来慢慢理解。

        苏州何其有幸,唐诗的灿烂星空中,有三颗亮晶晶的明星先后来任苏州刺史,为古老的水城留下美丽的诗篇。

        公元788年,韦应物带着滁州的风尘,吟着“独怜幽草涧边生”,来到苏州,发出“吴中盛文史,群彦今汪洋”的感叹,然后给予苏州人民最宽松的休养生息政策,无为而治。

        我给小朋友们分享的是韦苏州“洞庭须待满林霜”的故事,1531年在拙政园里画着园景的文徵明,用他的一首题画诗,串起了千年佳话,从屈原的《橘颂》,到王右军的“霜未降,未可多得”,到韦苏州,又到文氏的“倚亭嘉树玉离离”,千年的风雅,是苏州人心中的一缕诗意。

        公元825年,第二位诗太守来到苏州,白居易,中唐诗坛的那座高峰,为苏州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处处楼前飘管吹,家家门外泊舟航”,苏城千年不变的风貌,就是为了留住白公的诗意么?

          832年来了诗豪刘禹锡,苏州恰逢灾年,百姓饥荒。刘诗豪一到苏州立即开仓放粮,冒着被皇上责罚甚至杀头的风险,也要救苏州百姓于水火。

        “刘禹锡被皇上杀头了吗?”几位小朋友异口同声追问。

          当然没有,苏州刺史之后,刘禹锡还活了十几年呢!但是这件开仓放粮的事最后是怎么了结的,其实我也不太明白,此时宕开一笔,杜撰了一个后续,说人家刘诗人写得一手好作文,他妙笔一挥,向皇上呈上奏折一篇,诉说开仓放粮的必要性和百姓对皇上的感恩戴德,让皇上读得连连点头同意,自然就度过了一场危机。

        大大宣扬了一番论写好作文的重要性!场内小朋友连连点头,场外家长面露微笑。

          一席杜撰收住三刺史话题,上半场结束。

          休息十分钟后进入下半场的飞花令,场面之热烈远超我的预想,小朋友诗词积累超过我的想象,过程一波三折,时时惊出我一身冷汗。还好还好,只有一两首诗词超出我的熟背诗单,其余都还在我的掌控之中。

        有惊无险完成任务,反思一下,我准备的内容有点超负荷,上半场陆机故事足够了,三刺史可以留在下次讲,下半场唤起我的紧迫感,后生可畏,如果下次还想带小朋友玩诗词的话,急需要多下功夫背诗背诗,背背背!

          ⋯⋯

          下午吟诵课归来,本来计划一头扑进诗词中,没想到梁老师来电,暑期家长走读报名热情高涨,上课老师告急,卢老师你救救急,多排点课好不好?除了名人馆、御窑金砖博物馆、教育博物馆,八九家园林都排上好不好?⋯⋯

          九家园林一个个讲下来?这原来就是我的理想呀!好心动!

          然后我就答应了梁老师,说好吧,我马上准备各家园林的讲稿,我的七月八月就交托给你了!

          一大堆飞花令书命不好,刚到家,就被束之高阁了!

        把十七本园林志从书厨里全部搬出来,千头万绪无从看起,早上起得早,不到十点就头昏脑胀,心想先睡一个小时再起来读书背诗好不好?

          结果一睡就是两个多小时,醒来已过十二点,一事无成,连唐诗都没背,写几个字就睡了吧!

          都不好意思说放过自己的话了。明日复明日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书声朗朗,朗朗书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