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的基因(十)

重读《庄子》

老庄老庄,讲庄子不能不讲老子,讲老子不能不讲庄子。上节课咱们已经讲了,老子大家回忆一下老子的主张是什么呢?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万事万物都有规律,并且水满则溢,月满则亏。我们都知道庄子和老子同属于道,因为他们都相信万事万物都有着一定的规律,人不能违背这个规律,但他俩的相同之处也就仅限于此。

老子说道,是为了将“道”拿来运用在处事和安排权利上,只有当你了解“道”,才可以更有效的取得权利、运用权利、保有权利!无为而无所不为!就是说取得权利,保有权利最好的方法就好像没有权利一样。

庄子的道庄子的“道”,是一种避世的态度。从文章的写法上,我们来对比,庄子更多的是问句,问天问地问自己,试图从疑问中找到答案。

笏漠无形,变化无常,死与?生与?神明往与?芒乎何之?忽乎何适?没有固定的形状,变化无常,是生是死?是与天地并存?还是随着神明来去?茫然看不出要去哪里?突然又看不见去了哪里?

庄子带着思考,写出了一连串的问题,而老子这是教你实实在在的使用法则,告诉你事情该怎么做。庄子的精神是不可轻视万物,天地是开阔无涯的,也不否定世俗的是非,混居期间。我们讲两个故事,大家大概就能理解庄子是个什么样的理念了。

第一个是腐鼠的故事

在这个故事当中我们先来介绍一个人:惠施(惠子)它的名字就叫“施”,是惠氏,是名家学派的开山鼻祖和主要代表人。百度百科说他与庄子是“至交好友”。这个“至交好友”我先给他打个问号。

名家又是什么呢?简单来讲,善于逻辑辩论的人。后来到了战国时代,就又从名家发展出了纵横家,最有成就的就是苏秦和张仪,靠一根舌头穿梭于各国兴风作浪。有部分学者认为,名家其实源于礼官,也属于王官学的一支,因为王官学是一套贵族礼仪,不是什么人都能够学的,这就有了懂礼仪的辩者,在分不清对错的时候,需要找礼官来辨别,看来“律师”这个职业,在两千多年前就已有了前身。

知道了惠施,也知道了名家,我们来讲讲这个腐鼠的故事。惠施在梁为相,庄子打算到梁去见惠施,然后就有小人跟惠施说,庄子这么厉害,他来到这里就是为了要取代你的。惠施听了小人的话,立刻在梁国境内大肆搜捕了三天三夜,他们没有找到庄子,但是庄子按照计划还是来见惠子了。见面后,庄子对惠施说:“南方有一种鸟叫鹓雏,这种鸟从南海起飞,飞往北海,一路上,它只停留在梧桐树上栖息,只吃竹子的果实,喝甘美的泉水。有一天鹓雏在飞的路上,有一只猫头鹰捡到了腐烂的老鼠尸体,它抬头看见了鹓雏,就像鹓雏发出了威胁的叫声。现在,你就是为了护住你在梁国的相位,而向我发出了恐吓吗?”庄子的意思很明确,你担心失去的相权,在我眼里如同腐鼠一般!

这个故事还有后续,庄子最后还是去见了梁惠王,但他穿的破破烂烂的,连鞋带都没有,随便用麻绳绑着鞋就去了。在过去的封建礼法中,对于不同场合的穿着有着严格的规定,见国君这么隆重的场合庄子就穿成这样,看的梁惠王直皱眉头,说:“何其鄙也!”怎么破烂的这么不像话?结果庄子直接回怼:“一个人有权利却不知善用,那才叫做不像话,外表穿着破烂和不像话有什么关系呢?”庄子也是胆大,梁惠王没把他杀了已经是万幸了,怎么可能还会用他?

第二个故事,濮水钓鱼

庄子在濮水边钓鱼,楚王想来拜访他,于是先派了两位大夫前行,大夫转达了楚王想将楚国的国政托付给庄子的意思。据说是庄子拿着钓杆,头都没回的说:“我听说你们楚国有一只神龟已经死了3000年了,楚王小心翼翼的把它包好,放在小竹箱里,供奉在庙堂之上。你们说这只神龟自己是希望死了留下骨头,得到尊贵的待遇,还是宁可活着在泥里面摇尾巴呢?” 两位大夫说,当然是想活着在泥里边摇尾巴了。于是庄子说,那你们就去吧,别来烦我,我只想在泥里面摇尾巴。

通过这两个小故事,庄子表达的是权利带来的地位,只是窒息一个人自然活泼的生命。我们心中执守的许多价值,都源自狭窄的以自我为中心的眼光。反过来看老子,老子绝不是这样看待权利的。

《庄子》全篇采用的是战国中期流行的对话雄辩风格。惠施是梁惠王身边的权臣,也是名家的代表,刚刚讲的腐鼠的故事,大家可能会认为百度百科说错了,他俩怎么会是至交好友。那下面这个故事就会让你明白,百度百科这么说,是有其道理的。

庄子在送葬的过程中经过了惠施的墓,他很有感慨,对旁边的人说:“从前有一个人,他不小心将白漆沾到了鼻头上,于是他找了名叫石的匠人来,这名叫石的匠人拿着大斧子一劈,准确的将白旗劈掉,却没有碰到皮肤,甚至没有让那个人受到一点点的惊吓。一个国君听到了此事,就派人去把这名叫石的匠人找来,让他表演一下如何将鼻子上的白漆砍掉还不伤人的绝技,但是石拒绝了。他对国君说,我是曾经有那样的本事,但不幸的是,让我发挥那种本事的对象已经死了。”庄子以这个故事来比拟他与惠施的关系。这是多么深厚的感情,用斧头削鼻头的白漆,靠的不只是运斧的本领,还有对方的信任。

他们俩互相抬杠,互相刺激,反而成就了他俩成为了最精彩思辨对手,有惺惺相惜的感觉,这种对手比朋友更难得,更值得怀念。而最有名的就是他们俩的濠上之辩。两个人在濠上往下看鱼,庄子就说这些鱼多快乐啊,惠施立刻说,你不是鱼,你怎么会知道鱼快乐不快乐?庄子答,你不是我,你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快乐不快乐。惠施又说,我不是你,所以不知道你知不知道鱼快不快乐,同理可证,你也不是鱼,所以你也不知道鱼到底快不快乐!

看,这一来一往,成就的是逻辑上的辩论,而不是现实上的辩论了。惠施会成为庄子这么重要的对手,正是因为他娴熟的用了当时名家的逻辑技法,也就刺激了庄子想出更深刻更巧妙的表达方式来反驳。

理解名家,更能理解庄子,通过名家的立场,我们就知道《庄子》的齐物是什么。齐物的根本就是“大同异”,从“同”的角度出发,万物都一样,没有理由区别对待。从“异”的角度看,万物各有特性,通通不一样。举个例子,苹果有苹果的本性,橘子有橘子的本性,这是他们的“异”,但是它们有它们自己自然的道理,我们人不要带有偏见的看待它,那它们就是平等的了。道不是东西,不是物体,而是万事万物共同的道理。名,是人为主观的分类,将事物分成了高和下,名是不可靠的,名后面没有本质存在。比如人类如果一开始把苹果不叫苹果,而叫橘子,它也还是这个味道。因为存在先于本质。所以名是人为的。真正的智慧,首先要在于分辩什么是“人为”,什么是“自然”?

庄子的妻子死了,惠施去看他,发现他大咧咧的坐着敲瓦盆唱着歌。这样的态度,连惠施都看不下去了。于是说庄子,她好歹跟你生活了一辈子,还帮你生了个儿子,这样的一个人死了,你不哭也就罢了,怎么还唱歌呢?庄子回答,她刚死之时,我心中若有所失,觉得少了什么。于是我认真询问,少了什么呢?她原本不存在,没有形体,没有踪迹,偶然有了这个人的形状,有了生命。存在一阵子之后,这个生命又消失了,这就如同天地之间,春夏秋冬持续变化。出生或死去都是自然的事,自然就是从无生命变化出生命来,又从有生命变化为无生命,这是我们无法控制,也无法干预的。既然无法控制,也无法干预,我为什么要为了这个而难过呢?

庄子强调的,就是不加入主观情感,如实地看待生死。庄子到底是谁?他是个怎样的人?《庄子》本书又是如何写的?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因为我们能有庄子的资料,几乎都来自《庄子》这本书。而这本书里面充满了虚构的故事与寓言,它不是记录历史的史书,而庄子出现在里面的角色,也无法分辨出其中事实的部分。根据蛛丝马迹,我们只能大概觉得,庄子可能来自宋,但大部分时间居住在楚,担任过一些小职位。但他的身世之谜并不影响我们理解庄子哲学的重点。老子的道是用来操控人生的,而庄子的道追求的是一种体验的安慰和体验的豁达!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明的基因(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