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一位教育局长4分钟演讲火了:那些长大后有成就的人,童年都会做这件事...

最近,辽宁一位教育局长火了!

这位局长,大家其实也很熟悉,他就是著名教育学家魏书生先生。

他在辽宁省盘锦市当教育局长的时候,有一个举动,至今被很多家长和老师津津乐道。

他说:“本人当局长,从明天开始大家回去落实,盘锦市的孩子,回家都要做家务劳动。”

让孩子做家务?实在不是件容易的事,因为大多数父母都只把做家务,当成了单纯的“干活”,而忽略了家务对孩子的其他作用。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告诫过父母,“不要不舍得用孩子”:

不要把孩子保护起来不让他们劳动,也不要怕孩子的双手会磨出硬茧。要让孩子知道,面包来之不易。这种劳动对孩子来说是真正的欢乐。

通过劳动,不仅可以认识世界,而且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

的确,真正的教育从来都不是只局限在课本中,日常生活里的家务锻炼才是更应该被提上日程的教材。

想起之前看的一份哈佛格兰特研究。

研究人员跟踪了268名哈佛毕业生和456名贫困家庭的男孩,后来又引入斯坦福大学教授对1500名学生的研究记录,试图寻找一个答案:那些成年后有成就的人,童年都有什么相似处?

其中有一项发现,可能90%的家长都没想到——成年后有成就且过得较幸福的人,有个重要的相似处:他们从小就会做那些看似琐碎的家务。

当我们给孩子讲“承担责任,踏实做事”,这仅仅是一个道理。

只有孩子把垃圾倒掉、衣服叠好,将用完餐的碗筷收拾整理到厨房……实实在在地去做这些点滴的家务琐事,才是把道理变成日常的践行,慢慢养成习惯,最终内化成一种思维模式。

感情上,父母应给孩子无尽的爱;生活上,不妨让孩子尝尝做家务的苦。

做家务的孩子,

跟不做家务的孩子差别有多大?

我们的孩子,不只是我们的孩子,也是社会的孩子。

哈佛大学还有项研究,形象地说明做家务跟不做家务的孩子的差别有多大:

干家务的孩子和不干家务的孩子,成年之后的就业率为15:1,犯罪率是1:10。

爱干家务的孩子,离婚率低,心理疾病患病率也低。

而缺乏必要的劳动锻炼,会让孩子的脑前额叶发育迟缓。

要知道,脑前额叶则是影响孩子理性逻辑思维、情绪自控、判断力、决策力的关键因素。

很多孩子长大后不独立、心智不成熟,大都是因为脑前额叶发育不完善导致的。

适当劳动,可以让一个孩子得到足够锻炼,脑前额叶也会发育得更好。

这样的孩子,不但聪明,延时满足能力和自我觉知能力也会相应好,更容易养成专注、自律的好习惯,事业上也更容易成功。

TED上有一个点击量非常高的演讲讲到了一个观点:成功的人生由两件事决定,爱和职业精神。

职业精神怎么培养出来的呢?

——让孩子从小帮忙做家务。

从小做家务的孩子,做事情会更投入、更有主动性。

而不做家务的孩子,等着别人告诉他该干什么,做事情就更被动、拖拉。

孩子不论年龄大小,都是重要的家庭成员,所以告诉孩子他们在家庭中应该负起的责任是很重要的,而承担家务则是最好的方式。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美国能源部长朱棣文说:“很难想象那些只会念书,连煎蛋、煮蛋都不会的孩子,会懂得怎么做实验。”

朱棣文有两个兄弟,哥哥朱筑文是斯坦福大学医学院教授;弟弟朱钦文是一家知名律师事务所的执业律师,他们都拥有博士学位。

他们一家被称为“美国史上最牛华人家族”、“12个博士,三代皆教授”。

到底是怎样的教育方式才能培养出这么多优秀的儿孙呢?朱棣文提到他的妈妈要求他们:必须学会自己做饭。

从小就被灌输自己动手的意识的朱棣文,每次上学都带着自己做的饭菜与同学们分享。

他在采访中说:“动手做饭跟做实验一样,可以训练一个人的专注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打开冰箱,拿冰箱中仅有的材料下厨,能做出一顿美味可口的饭菜,就是在有限的资源中求变、求好。

这种经验和能力,对一个人在科学研究中解决所面临的瓶颈问题,进行科学的思考有很大裨益。”

奥巴马也对自己的两个女儿制定了9条家规,其中有4条都提及做家务:

一定要铺床,不能只是看上去整洁而已。

帮父母分担家务,每周1美元。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比如自己冲麦片或倒牛奶,自己叠被子,自己设置闹钟,自己起床并穿衣服。

保持玩具房的干净。

这不仅是他对女儿的教育,更重要的是他自己在家也会经常打扫和做饭给家人吃,可见,他多重视做家务对一个人的培养。

把人生献祭给小孩,也并不会得到一个格外完美的小孩。

只有“舍得用”孩子,他的未来才能真正掌握自己手里。

做家务,是孩子必须的生存技能

还记得轰动教育界的魏永康事件么?

神童魏永康,在别人还没有完成高中学习时,17岁的他就以优异成绩考入中科院。

按理说,如此成绩优异的高材生,该是学校的重点培养对象,却不料,还没有取得研究生学历,就被学校勒令劝退。

被劝退的理由,让人瞠目结舌:

生活自理能力太差。

下雪天还穿着单衣、拖鞋在校园里穿梭,从来不知道打扫卫生,臭袜子、脏衣服在寝室随处可见,甚至连正常和同学交流也无法做到。

有人比喻他是“学习上的天才和生活中的弱智”,而这一切都是因为母亲。

和很多爸妈想法一样,魏永康的母亲认为,孩子成绩好,将来才有出息,除了学习,家里任何事情都不让儿子插手。

你最悲惨的不是累着了自己,而是惯出了逆子这颗心。

当儿子被退学那一刻,怒气冲冲的母亲来到学校责令儿子:“这么好的机会,你不争气,你不如去死好了!”

可悲可叹,明明是你剪掉了我的翅膀,如今却又怪我不会飞翔。

诗人于戈曾说:

“你什么都可以给孩子,唯独对生活的经历,喜怒哀乐、成功挫折,你无法给孩子。”

孩子像一把刀,闲置久了就会生锈,失去原有的锋芒。

再爱孩子,也要让孩子做自己该做的事,让孩子经历生活中的风风雨雨,你越不舍得用孩子,孩子就越不中用。

《少年说》中,有一个孩子让我印象特别深,他喊话妈妈:“能不让我做家务了吗?”

妈妈直截了当地微笑回绝,“不可以”。

儿子抱怨:

“我每天写完作业,还得刷碗、择菜…我才多大,现在主要任务难道不是学习吗?!”

没想到,妈妈的回答三观极正,她说:

“将来你的另一半,也是千娇万宠的,她也是她爸爸妈妈的心肝宝贝,为什么她要跟你受委屈呢?为什么她要承担全部家务呢?

她也要工作,她也要学习,她也要带孩子,你现在做家务,你会有责任感,你会对你的家人承担责任。”

忍不住给这位妈妈点赞!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学习很重要,但生活也很重要。

从不做家务的孩子,潜意识会觉得:父母理应照顾自己。这样的孩子,很难懂得什么是爱和责任。

李玫瑾教授主张从小让孩子分担家务,她说:

“如果孩子从来都不承担家里的事,对家庭都没有责任感,那么今后等你老了,你还能指望孩子会多么孝顺你,或者对这个社会有多大的责任感吗?”

一个会做家务的孩子,长大后,更懂得体贴和分担,更容易获得一个幸福的家庭。

家务,是父母的权利跟自由,

更是对孩子的爱与责任

在做家务这方面,日本学校的做法,很值得我们借鉴。

在《日本学校的午餐》中,记录了一所小学里一顿 45 分钟的午餐过程。

孩子们吃的土豆泥,都来源于他们亲手种的土豆。

因为他们觉得,只有亲自下田耕种,才能体会到食物的可贵,也才会懂得什么叫做珍惜。

学生们的饭菜,也是由当天值日的孩子抬来发放的。

吃完饭后,孩子也会自觉地整理、打扫。

孩子们对食物、对他人和对自己的责任感,就这样日复一日地培养起来。

胡可曾经对“对于孩子干活这事”分享过一些心得:

她认为如果大人做的越多,孩子会做的越少。只有放手让孩子做,孩子才有空间成长。

所以在安吉小的时候,胡可就会让孩子洗衣服、扫地、倒垃圾,慢慢地培养孩子独立能干的性格。

不要求孩子做到多么的好,只要孩子去做了,就会有所收获。

孩子都有很强的表现欲,当你给他一点鼓励时,他往往就会更卖力地表现。

做家务是父母给予孩子的权利和自由,但更是教孩子爱与责任的最佳时机。

最后用这位教育局长的话结尾吧:

魏书生说:“大家千万别小看做家务劳动这件事情,全中国的学生如果都天天做家务,都知道心疼父母,你试试看,社会风气不一样。

老师们,特别是从小知道心疼父母,承担家庭责任的孩子,你想让他学习不努力,都是不可能的事情。

这是规律,这是问题的根。”

舍得用孩子,让孩子在挥洒汗水的过程中,感受父母的辛劳,感恩父母的付出,更能在体验中收获成长,培养出适用一生的能力和素养。

这,才是真正的爱孩子。与大家共勉!

你可能感兴趣的:(辽宁一位教育局长4分钟演讲火了:那些长大后有成就的人,童年都会做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