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67/1000】与其去维护一个完美结局,不如去期待一个惊喜

标签:#万维钢#观点#结局#峰终定律


意外的洞见

前边说了“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还有中场的爆发,接下来就到了最后的结局时刻。

平克在《见机》这本书里,表达出来的观点是:与其去维护一个完美结局,不如去期待一个最后的惊喜

平克在采访皮克斯公司的一个资深编剧的时候,这位编剧说,现在编剧心中的好剧情是这样的——一开始你想要一个东西,你一番努力奋斗,而到结局的时候,你发现你之前“想要”的东西已经不重要了。你得到了你真正“需要”的东西。有时是一个意外的洞见,有时是一个道理。

这让我想起了罗莎林卡特观察到的一个现象:

优秀的领导能够把人带到他们想去的地方,而卓越的领导,能够把人们带到他们应该去,但是没有想过要去的地方。

话说回来,如果我们做自己的领导者,然后带着自己,奔着一个完美的结局而去。可能会得到一个好的结果,最后取得真经。然而,结合罗琳卡特观察,如果最后,到了一个原本应该去,但是之前却没有想到要去的地方,岂不是更好!

万维钢在文中还举了一个《飞屋环游记》的例子,正好这部电影我看过。(强烈建议大家去看看)

开始的时候,我还接受不了,美好的爱情刚开始,他们的梦想还没有实现,妻子就去世了,剩下孤零零的老人独自守着他们唯一的家。家里的布置,始终保持这妻子在的时候的样子,因为这样会让他得到一些安慰。

后来遇到被拆迁,这个时候他想起了和妻子的愿望清单——去南美洲失落的“天堂瀑布”探险。为了保护房子,老人就在房子上绑满了气球,他要坐着房子和妻子一起去完成它。

这个计划充满意外,先是小男孩的加入,老人觉得他是个负担,后来有是一条狗,一只鸵鸟!但是这些鲜活的生命,和老人的梦想相比根本就不重要,他只在乎他的房子,和妻子的梦想。

在这个过程中,老人遇到了年轻时崇拜的探险家,结果发现他不是什么好人。而影片的结局,不是老人完成了一生梦想,而是他收获了一些更重要的东西。即,以前根本就没有想到,但应该得到的东西。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关于类似以上结局的观念,我最早听到的一句教诲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就是我们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比如我们做好开始和中场,进结果怎么样,就交给老天吧。后来,又听到鬼脚七也讲过类似的一句话“因上努力,果上随缘”。到了现在,我念叨最多的是“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刚开始的时候,我都对这句些话的理解就是“结果不重要”。或者说要看淡结果,不要对最终的那个结果产生执念。

但是现在看来,这样的理解并不准确,结果不是不重要,也不是要看淡结果,而是当所有的事情都已经做得差不多了,结局只是一个迟早会来的时间点,与其盯着它看,或者说精心的维护完美的结果,不如期待一个惊喜——这样会得到,我们原本应该得到,但之前却没有想到的东西。

峰终定律

然而,对于一般的人来讲,开头往往很草率,中间容易懈怠,对结局却显得过度重视。电视剧里经常会这样教育我们,人在最后结局的时刻,表现出来的才是最真实的一面。还有一个调查显示,美国民众对美国总统的评价,取决于他第四年的表现。

有研究者在街头做实验,给人发巧克力,每当你吃一块巧克力,研究者就会问,这个巧克力怎么样,并让你打分。有意思的是,当研究者说“这是你的下一块巧克力”时,他们都能正常吃完,正常打分。而当研究者说“这是你的最后一块巧克力”时,他们都会很用心的品味这个巧克力,然后会打一个很高的分。

关于这个现象,还有一个“峰终定律”,意思就是说,当你判断一次旅行好不好玩,一部电影是不是精彩,以及对一个人一生的评价,你并不会把他所有的瞬间各自平分,然后求得均值,你只会把最嗨的点和最后的感受提出来。只是基于这两点来评价。即,顶点和终点,对于一个事情的体验最重要,这就是峰终定律。(当然,这是人脑的一个不那么理性的判断)

当我们被“峰终定律”干扰的时候,哪怕一个人一生恶贯满盈,在最后临死的时候,也会挣扎着说几句掏心窝子的话。

《将夜》最后一集,宁缺和夏侯的生死大战,夏侯临死前就说了一段肺腑之言,很感人!我差一点就信了……

之所以说差一点信了,是因为差一点就忘了,夏侯的日子,是他自己一天一天过的,这一点没有任何人能替代。

不行好事,等到最后那一刻再问前程,已经毫无意义了!

最后,总结一下

1.我们很容易被“峰终定律”影响,也容易被电视剧影响;

2.但我们要知道,与其去维护一个美好的结局,不如做好开头和中场,然后,去期待一个惊喜;

3.惊喜不是看淡生死,结果不重要。相反,它可能是一个更有意义的结果。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你可能感兴趣的:(【写作67/1000】与其去维护一个完美结局,不如去期待一个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