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美味(二)——索面

索面一种用手工拉成晾干的面条,称“坠面”,俗称为“长寿面”,鲜软可口。索面又细有匀,颜色白净。另外口感也非常好,是一般面条不可比美的。

相传早在公元557年十月初七,陈霸先陈武帝即为之日,陈武帝宣布在次日午时一刻设宴,以庆祝陈朝诞生,希望宫内各位官员及宫女踊跃报名,各做一道饭菜。

要求:一要吉祥,二要可口,三要健身,四要特色。如果一切合乎帝意,重重有赏。次日,开宴,上了十六回菜,均是上等佳肴,色香味俱全。在席者对它们均有较高的评价,但陈武帝的金口却迟迟不开。

最后一位宫女呈上一盘面来。陈武帝见这面又细又长,工艺十分了得,便问上菜者姓甚名啥,那宫女回答:“万——顺——彩”。陈武帝一听,很有彩头,连赞好名字。又问菜名。万顺彩答道:“长福长寿面”。陈武帝听了龙颜大悦,重赏了万顺彩。他对在席者说,此面预示着陈朝江山蒋“万顺”,陈朝子民将“长福长寿”。

此后,宫中每有贵客到来,必由万顺彩供奉一碗长福长寿以示厚待。

再后来,坐月子的女人、做寿的老人也有特权。前者食用该面,是因为它是上等精白麦粉制成,营养价值高,女人生孩子后食用可以补身。后者食用它,则完全是为了讨“长福长寿”这个口彩。

不过浙江一带一般都不叫长福长寿面,而叫索面,说的是它细可与面纱相比的特点。索面是浙江浙南地方特产,历史悠久,不仅普通百姓爱吃,更是产妇月子里必备的传统食品之一,深含传统民情风俗的内涵。

今天给大家介绍索面的纯手工制作方法:

盐是索面唯一的“添加剂”,盐的比重至关重要。一般而言,50斤精面粉,要加入30斤水,5斤盐。但并非一成不变,比例要根据面粉的质地和天气干湿冷热有相当大的起伏。盐太多,面扯不开,拉不长;盐太少,面就太塌太垂。这需要相当的经验,如果先在面粉里加盐混合,再加水和面,盐分会分布不均匀。

当天晚上往盐水里倒入面粉,搅拌均匀进行揉面。揉面粉也要靠多年积累的经验不能太软也不能太硬,面粉要揉透,面团揉透做出的面就有韧劲好吃。

手工揉出来的面韧劲是机制面所不能企及的。当然,揉这么一大缸面,还得需要相当的体力。揉好的面,倒在面板上,用刀在面团肚子上深深地剖开一刀,让面充分呼吸。

第二天早上7点左右,把装满了面团的面柜抬到空地上,拿出面线,两条面筋轻轻一拉,面线扯成两尺多长,然后把一根面竹插在专门晒面的木架的高处,另一条面竹在手里一拉一扬,原来粗粗的面线霎时幻化成丝丝缕缕,如纱线般粗细的面线,然后把手中的另一根面竹插在面架低处的孔眼里,这就是一帘纱面了。远远看去真是一道绝美的风景。


拉好后,一般要用两根长长的“竹筷子”在两缕面线之间轻轻地撑开几下,以免面条互相粘住。天气好的话,一般晾晒2-4小时左右就可以收了。

具体时间要看实际情况而定。晒纱面不能晒得太干燥,这样容易断,要晒九分干,就可以从架上取下。所以即使晒在那,也要时时的盯着。一般过了午后三点,做索面人一般不晒纱面。因为三点过后,地表的湿气渐渐升起,含有盐分的索面就会返潮。

收索面也有讲究,木架上一帘面线上下两条面竹一合拢,一米多长的面线擎着轻轻放到屋内的木板上,也要醒一会儿,待纱面柔稍显软后,才理成线绞状,装进铺上防潮薄膜的竹制箩筐收好。

秋冬季节农家往往会用自种的白萝卜和芋头一起烧煮索面,面条的柔软兼着芋头的滑嫩和萝卜的淡甜味,可口且易消化吸收,是在浙南长大的人们记忆里最熟悉的味道。又是祝贺寿诞、亲友互访的必备礼品。

你可能感兴趣的:(舌尖上的美味(二)——索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