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迪之星创投刘博:新能源投资的三个坑,不要过分看重政策红利

走入2022年,新能源、碳中和成了为数不多确定性较强且前景明朗的投资赛道,于是各路VC/PE纷纷成立专注新能源、碳中和、ESG的新基金,进军新能源板块。

然而,有一家鲜有发声的投资机构,已经在这一领域默默耕耘了十二载,在新能源赛道孵化投资了不少早期优质项目:

比如海博思创、启迪清源、新源动力、曜能科技、中盛旭鑫、暗流科技、亿氢科技、托尔动力、中熵科技、顺熵科技等,投资领域涉及储能、燃料电池、钙钛矿薄膜、燃料电池核心组件、新能源汽车充电设备等。

这家投资机构就是专注早期科技投资的启迪之星创投,而它的掌门人,正是被称为“早期科技投资花木兰”的刘博。

近年来,在多重政策和市场环境引导下,创投圈掀起一轮硬科技投资热潮,尤其是新能源投资领域,更是浪潮奔涌,一派高歌猛进的景象。

但是,那些从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消TMT甚至消费赛道转身投入“硬科技”赛道的投资人们很快发现,硬科技的投资法则跟过去的认知有着很多不同,比如,过去靠烧钱就可能烧出一个市场的打法失灵了。

高科技创业有它自身的发展规律,资本在项目中的作用在发生改变。

科技投资存在“早期看不懂,后期投不进”的现象。

如何避免“早期看不懂,后期投不进”的尴尬?新能源、碳中和领域有哪些投资机会?新能源早期项目如何投?

带着这些投资人和创业者关注的话题,近日,维犀财经旗下媒体「投资人说」与启迪之星创投总经理、主管合伙人刘博进行了一场深度对话。

刘博为我们分享了启迪之星创投的投资策略,尤其是新能源投资的方法论。

以下是本文提到的几个核心观点:

1、早期科技项目投资,最为关键的是对整个行业的发展和技术的演进路径做出预判,而不是看政策、追风口,追着明星项目“抬轿子”;

2、新能源投资,如果押错了技术方向,可能将会一无所获;

3、创业项目不要高估了自己的营收能力,要搞清楚谁是自己的客户,客户有多少预算。



01

新能源投资热,窗口期也就五年


随着十四五规划、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以及碳达峰碳中和“双碳”政策的陆续出台,新能源产业备受资本关注,甚至被称为未来几年最具确定性的投资赛道。

对此,在早期科技投资领域深耕多年并且投资了不少新能源优质项目的刘博并不完全认同。

她说:“我认为主要有三个原因促成了当前新能源领域的投资热。首先是相关政策的出台;其次是资本现在没有好的投资方向,只好追着政策风向投;第三点是因为新能源领域通过前几年的发展已经有了一定的技术积累,处于行业上升发展期”。

在刘博看来,新技术能否获得成功,到底是否适合实际应用,归根到底要看技术是否具有商业价值。

受政策红利影响,美国以及欧洲一些发达国家15年前掀起过一波新能源投资热,但并没有真的形成产业。

面对目前国内政策促成的新能源投资热,投资人更应保持理智,以项目的价值投资为核心,而非过分看重政策红利。

任何一个行业在政策和资本的驱动下都会有短期的红利,但是要想长期发展的话,还要看其商业本质以及商业价值。

换而言之,科技投资主要看技术是否能够真正的提升效能,是否真的能做到低成本、规模化,是否真的拥有商业价值。

储能投资为例。

储能是电源的再利用,绝对符合政策方向,但在投资时投资人首先应该论证的是储能是否真能起到降本增效的作用。

现有技术条件下,如果存储一度电比电费成本还高,那么储能技术很难长期发展起来。

因此,能够降低成本、提高安全性、具有商业价值的储能技术才有投资价值。

投资决策时,投资人一定要搞明白项目所处行业的驱动因素是什么。

如果是市场驱动带来的效率提升,这样的项目不在投资风口也值得投;

如果是受政策驱动带来的投资机会,那么投资人就一定要把握好投资的时间窗口。

从过往投资经验看,政策驱动的投资窗口期一般在5年,投资人如果能在5年内找到好的项目标的,并借助政策红利项目能成长为一家头部企业,是可以获得高额投资回报的。

如果无法5年内投出一家头部企业,那就要想在没有政策补贴的时候,所投项目是否能继续发展下去,这个非常重要。



02

看清新能源投资风险,不要过分乐观


除了特别强调政策对新能源、碳中和领域投资带来的影响外,刘博还特别强调了当下新能源投资所面对的三大风险:

1. 押错技术方向。

目前,新能源、双碳领域的创新技术可谓“百花齐放”,在各个细分赛道都有很多新的技术路径和新的技术理念。

由于技术研发和验证周期非常长,因此产品能否研发出来,哪个技术能够获得市场认可,都尚未可知。

可以肯定的是,一旦市场选择了其中一个技术路径,那么同一赛道的其他技术就很难再跑出来,这就意味着,投资人如果押错技术路线和方向,有可能几年后一无所获。

2. 对项目的盈利能力过于乐观。

新能源、双碳领域的创始人在预估企业盈利能力的时候通常以国家政策规划为基础进行测算。

虽然有政策和国家规划的支持,但项目能否落地还要看具体的采购单位,需要项目方具体落实到哪个单位可以出钱采购,而不是以国家规划为基础假想自己的营收能力。

3. 项目估值太高以及盲目扩张。

众所周知,现在很多资本进入新能源以及双碳领域,因此这一领域项目估值普遍偏高。

对于企业而言,估值过高有时候可能会打乱企业发展节奏,导致盲目扩张,提前预支了企业未来发展的能力,不利企业长期发展。

对于投资人而言,项目高估值意味着加大了投资风险。

面对早期科技项目的投资风险,启迪之星采用的投资策略是“投两头”:

将大部分时间和精力用在没被发现或者其他机构不敢投的早期项目,等早期投资项目进入成熟期,获得市场验证,成为市场No.1的时候再进行增持。

“投两头”是一种比较安全的投资策略。

早期投资通常项目估值都很低,这意味着项目估值再怎么跌也很难低于投资时的估值。

此外,由于启迪之星通常是项目的早期投资人,并在投资后一直为企业提供孵化及投后服务,帮助企业成长,与被投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因此当项目成长起来后受到资本市场追捧,即使很多机构投不进去,启迪通常也能够获得一定的投资份额,避免“早期看不懂,后期投不进”的尴尬。



03

如何投好新能源早期项目?


虽然政策和资本加速了新能源、双碳行业的发展,但本质上这个大赛道上的项目一般都发展比较慢,属于长周期投资,因此现在才去关注这一领域内技术相对成熟的行业,在刘博看来投资机会并不多。

那么在这一领域,刘博认为还有哪些好的投资机会呢? 

首先,刘博认为新型材料能够提高整个新能源产业的效率、安全性,并可以降低成本,因此新材料端的创新型早期项目存在很大投资机会。

例如启迪之星2018年投资的中科玖源,专注于聚酰亚胺PI浆料、PI薄膜,是柔性显示领域的关键材料,同时在柔性电路板以及新能源电池封装的应用方向都有广泛应用。

其次,刘博还十分关注新能源领域被卡脖子的关键技术、部件以及软件。

例如启迪之星投资的碳化硅器件研发商昕感科技可以进行大功率快充,无论是新能源车充电桩还是储能,都需要这一关键部件。

对于新能源、双碳领域行业的创新技术,刘博的态度则相对比较谨慎:

相比其他行业,能源行业具有垄断性,因此很多领域其实并不适合创业。

比如光伏领域技术迭代快,资本密集型行业,且巨头集中,除非像钙钛矿这样比较稀缺的创新,否则很难通过技术突破创业成功。

我们2018年投资的钙钛矿领先者曜能科技,虽然当时正是光伏低谷期,国家取消了对光伏企业的补贴,但是我们认为颠覆性的钙钛矿技术有望大幅降低单位发电成本,这个技术不同于传统的晶硅领域,是无机化学领域,传统厂商不具备过往的开发经验优势,因此我们毫不犹豫下注这个全新的细分领域。

投资早期科技项目,最为关键的是对技术本身的价值以及整个行业做预判,而不是看政策、看投资风口,追着明星企业跑。

例如我们2012年投资的海博思创,投资时光伏、储能等领域都还没发展起来,等到2020年双碳政策出台后,这个项目凭借技术以及市场上取得的积累和突破,这两年很快发展起来,成为储能集成商领域排名前三名的技术公司。

此外,对于早期科技项目,刘博特别强调创始人的重要性。

早期科技项目最终核心的判断还是创始人,首先要看创始人科研能力是否足够稀缺,在行业内是不是第一梯队甚至是NO.1;

其次还要看创始人在技术之外的某些特质。

刘博表示:“科技型创新项目决定其成败的不仅仅是技术问题。只要创业者有决心,有能力,愿意吃苦,愿意选择创业的生活,过程中无论遇到什么问题,都能解决并坚持下来。至于何时能够跨越技术障碍,其实都不过是时间的问题”。

与平台型、流量型项目不同,早期科技项目很多都是科学家、技术专家创业,因此除了资金外,需要在产业对接、融资、企业管理等各个方面给予帮助,而这恰恰是启迪之星优势所在。

据刘博介绍,启迪之星之所以能够在10多年前就开始在新能源领域进行布局,提前洞察新能源领域投资方向,主要在于母公司启迪集团本身就拥有清洁能源业务板块以及风光储能企业、电热企业。

此外,启迪之星创投还与多家大型企业、上市公司建立合作,为创业项目商业化落地提供保障。

在资金上,启迪之星创投除了直投基金,还以LP身份参股了20余只科技投资基金,充分发挥协同作用,最大程度帮助企业解决资金问题。

在创业咨询辅导上,启迪之星不仅有创业训练营,而且还会一对一帮助企业制定战略、分析市场、寻找突破点,帮助项目构建壁垒、提高企业竞争力和管理能力,帮助项目有效扩张市场等,为企业发展做好服务却不在管理中添乱。



04

谁都能投早期科技项目吗?


提到中国早期科技项目投资与孵化,人们总是绕不开依托清华发展起来的启迪之星。

自2014年成立以来,启迪之星创投8年时间累计投资了180多个科技创新类项目,其中70%为硬科技项目,由院士或顶级科学家主导的项目超过10个。

启迪之星还在全球建立了170多个孵化基地,累计孵化服务企业超2万家,并已有49家企业成功上市。

作为启迪之星创投的掌门人,被人称为“早期科技投资花木兰”,刘博对自己的定义是“一个爱折腾的女人”。

大学期间,刘博不仅拿到双学位,还担任过学校最大社团的主席,在大一的时候就开始尝试创业还挣到了钱。

大学毕业后,刘博进入一家位居全球500强的外资企业做财务管理人员,进行全球管理系统的顶层设计。

二十五岁的时候,“爱折腾”的刘博发现自己更喜欢与人沟通,更适合做咨询工作,于是转身考入清华,读了两年全职的国际MBA。

上学期间,刘博申请作为国际交换生赴美留学,也正是这段时间,她接触到风险投资,并对此产生了极大兴趣。

“十年前,国内风险投资市场与现在有很大不同。那个时候,国内市场上绝大多数投资机构都是PE,主要集中在Pre-IPO以及中后期阶段的项目进行投资。现在国内很多风投越来越看重企业的价值投资,通过陪伴企业成长获取收益,而这恰恰也是我留学时对风险投资的认识,也是我将风险投资当做自己事业方向的原因所在”。

在刘博眼中,风险投资的价值在于早期项目的发现,然后对项目进行“孵化+投资”。

然而早期科技项目由于技术、团队、市场等众多关键因素存在很大不确定性,因此能够投好早期项目的投资人可谓凤毛麟角。



05

想要投好早期科技项目,投资人需要具备哪些能力和条件?


刘博给了我们她的答案:

随着科技创投时代的到来,很多机构都在抢有理工科背景的投资人,但我个人而言,更为看重的是投资人的“成长经历”以及“个人天赋”

对早期科技项目进行投资判断时,不能只看技术指标,单纯从技术角度去判断项目的好坏,而是对团队、对事物发展的规律、对宏观环境等方面的认知,以及对技术发展方向、商业化等诸多不确定性进行综合判断和把握。

因此投资人需要具备非常敏锐、细腻的观察力。

而这些能力一方面要求投资人愿意主动学习,不为自己设限,另一方面来自于投资人个人成长经历和天赋。

谈到投资人需要具备非常敏锐、细腻的观察力的时候,刘博笑着说:“在这方面,也是我作为女性投资人的一个天生优势”。

早期科技项目往往只有技术上的积累,想要形成市场甚至行业,还需要一定时间的摸索和发展沉淀。

因此,对于早期项目的判断,一方面要关注创业者在技术层面突破、升级或者融合的能力;

另一方面,投资机构还需要深耕硬科技人才渠道,理解硬科技人才,与其形成互补优势才是关键点。

然而,目前市场上具备这一能力的投资机构其实并不多,作为少数几家具备“孵化+投资”能力的投资机构之一,刘博将启迪之星在早期科技项目投资上取得成绩的原因归结为以下三点:

1、丰富、优质的早期科技项目源:

众所周知,启迪之星是依托于清华发展起来的,但目前已经从聚焦服务于清华科技创新项目延展到各个顶级高校,与北航、北理工、北化工、哈工大等众多高校在科技成果转化上形成了紧密合作的关系。

2、长期聚焦于早期科技项目投资:

启迪之星创立的初衷就是孵化并投资早期科技项目,二十多年间启迪之星一直秉承初心,聚精会神干好这一件事。

在早期科技项目投资上,启迪之星创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资源,提高了认识力和洞察力,从量变到质变,形成了对早期科技项目的专业认知。

3、强大的投后赋能体系:

启迪之星创投除了直投基金外,还作为LP参股到20多只从事早期科技项目投资的基金。

截止目前,这些基金所覆盖的科技项目已达1000多个,搭建起一个强大的投后生态平台。

此外,依托清华资源、清华系企业以及清华校友所在企业和上市公司,也为启迪之星投资孵化的这些早期科技项目提供了宝贵的市场机会。

依靠对于技术与行业发展的前瞻性认知,在别人看不懂、不敢出手的时候进行投资;

依靠强大的投后生态,帮助创业者链接早期发展所需的能力和资源;

依靠对科技企业发展规律的深入理解,为被投企业提供专业的咨询服务来保驾护航。

这些已经成为启迪之星创投有别于其他投资机构的差异化优势。

在早期科技投资这条路上,刘博和她所带领的启迪之星创投,越来越从容,越来越自信。

你可能感兴趣的:(启迪之星创投刘博:新能源投资的三个坑,不要过分看重政策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