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书话1018》251—260 作者 向明

251

活到40岁,就可以死了。如《徒然草》所说:“庄子有云,寿则多辱(《庄子天地》原话是:富则多事,寿则多辱)。所以至迟四十岁以前,就应当瞑目谢世,这是天大好事。”作者吉田兼好又强调:“过了这个年纪,还没有自惭形秽的觉悟,仍然热衷于在众人中抛头露脸。……想起来就觉得可悲可厌。”

252

日本人对艺术的残缺之美,有独到的理解。据《徒然草》记载:“弘融僧说:把什么事都弄得整齐划一,是无聊人才会做的事。就要参差残缺才好。”理由是:“没有完成的东西,保持其没有完成的样子,不仅别具趣味,还有竟犹未尽之妙。”想想也是,断臂的维纳斯,给接上什么样的手臂,似乎都不合适。

253

练习射箭,如何做到专心致志?据《徒然草》介绍,日本人有一方法:“有人初学箭,就一次拿上两支箭瞄准箭靶。师父说,初学者不要一次拿两支箭。想到后面还有一箭的机会,对第一箭,就不会用全心。射箭时,心中不能患得患失,要专注于这一箭,而且要志在必得。”看似教学方法上的问题,其实挺有道理。

254

对于死亡的预测,即知道某年某月某日必死,人本身做不到。即使做到了,也纯属巧合。诚如《徒然草》所述:“死不是从前面迎来的,而是从后面追来的。人都知道不免一死,但不明白死亡的到来完全是意料不到的。”个人以为,只知生,不知死,这是人类的大幸。或许,上帝也不想让人因为等死而痛苦不堪。

255

波兰作家斯坦尼斯罗雷蒙所说的情况,为何跟我们的际遇相似?他说:“在遥远的星球上有一个国家,那里的居民们被迫像鱼一样生活在水下,嘴里吐出的泡沫就是他们之间唯一的谈话。官方的宣传说,水下的生活才是最美的,偶尔浮出水面呼吸被看作犯罪。”本人的《微书话》比肥皂泡稍重些,但也属于泡沫。

256

现实生活中,并非天才的普通人比比皆是,故爱迪生说:“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100句常见格言和引语新解》的作者巴吉尼说:“当关键是质量而非数量时,百分之一也会造成很大的差别。”古话说,玉不琢,不成器。但玉石也是石,在下功夫雕琢时,对结果要有一个心理预期。

257

何谓禅意?难以对不懂行的人说。日本茶道鼻祖千利休强调的,似乎是自然而然状态。一次,他的儿子绍安打扫刷洗庭院,打扫完了,利休吩咐他再扫一次,直到地上连一片落叶也找不到了。利休却斥责道:“蠢货,庭院不是这样扫的。”一边说,一边步入庭中,抓住一棵树干摇将起来,园内顿时洒满了红黄落叶。

258

凡值得怀念的东西,往往都是美好的,这里有一个记忆的误区。席勒称其为感伤的美学,就是指对失去的自然秩序与单纯和谐的前现代的怀念,“如同病人怀念健康的情感。”冯小刚在《 我把青春献给你》书中也说:“ 当回忆青春的时候,你就被你的回忆催眠了,然后你会误以为自己愿意回到过去。其实都是误会。” 

259

雅克巴尔赞在《我们应有的文化》书中说:“在艺术领域里,理论出现在原创出现之后,所起的作用通常是有害于将来的创作。……让艺术家受到‘观念’的束缚或误导。”常言说,一流的理论作预测,二流的理论下禁令,三流的理论进行事后解释。然而,一般的艺术理论无法预测什么,它只配做二三流角色。 

260

《我们应有的文化》书里有不少纠正偏见的妙语。比如:当今社会“通过专业化,文化被委托给专家了;文化已不再是用来完善自己精神的财富了。”“我们撰写的文章充满术语和伪技术行话,这形成了虚假的深奥性”。“要求批评家首先搞创作,然后再批评”,好比“不是厨子也可以说,这煎鸡蛋太咸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微书话1018》251—260 作者 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