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小气”怎么办?儿童心理学:强迫分享,不如肯定孩子的“自私”

随着宝宝渐渐长大,开始和别的小朋友进行玩耍沟通,也逐渐有了自己的意识。爸爸妈妈在教育过程中一定会遇到一个问题,就是孩子会拒绝分享他的东西。

这时绝大部分父母会为孩子“小气”的表现而感到伤神和烦恼,为什么宝宝不愿意分享呢?

还有些父母碍于面子,觉得宝宝不分享是没有礼貌、不懂事的表现,强迫孩子做出一些分享的行为。殊不知,这不但不能引导孩子学会分享,还会让孩子更加抗拒。

01

物权意识的建立,是分享的前提

在讨论该不该引导孩子分享前,首先要了解一个概念,物权意识的建立,是分享的前提。所谓物权意识,就是让孩子明白哪些物品是属于自己的,自己有权利支配它。

在孩子心理发展的过程中,他们会逐渐发现自我,慢慢的产生“我的”概念。这个阶段,孩子会不断的强调:这是我的水杯,我的玩具,我的妈妈。并且在他人靠近自己的玩具或食物时,会大喊:我的!那是我的!

这不是大人眼里所谓的“小气”,相反代表孩子的认知发展到了新的阶段

这个时候,作为家长,应该保护孩子这种对自己东西的所有权意识,孩子的玩具、绘本、衣物等属于他自己,在别人要用这些东西前,就要征得他的同意。

同时也要引导孩子,爸爸的电脑、妈妈的手机、爷爷的眼镜也都属于他们本人,孩子要用要玩,也需要征得对方同意。

只有当孩子对自己的东西有充分的安全感,就是我的东西我做主,谁也抢不走,谁也不能强迫我给别人。

有了这个概念,孩子才能在别人表现出对自己玩具兴趣的时候,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而不是马上进入战斗状态,保护自己的东西。

物权意识在点点滴滴的社交中建立并巩固,只有孩子有了物权意识,那之后的分享才是有意义的。

02

分享不是通过学习,而是发自内心

不让孩子专门去学习分享,并不是分享没有必要,是为了让宝宝产生真正的共情后,发自内心的愿意分享,而不是表演分享或是被迫分享

很多孩子在大人在场的时候,别的孩子来看他手上的玩具,家长一个眼神孩子就递出去,收获一片“真大方”、“真懂事”的夸奖。

但是,如果只有小朋友,家长们不在场,或是在家里没有外人的时候,孩子对玩具的占有欲比别的孩子更加明显。

而且一味的让孩子学习分享,很容易让孩子形成一种"讨好型人格",这在我们这代太常见了。

如果拒绝别人的某种要求,就会觉得非常愧疚不安,内心焦虑。正因为如此,很多时候糊里糊涂答应下来很多自己完不成的事情,对自己对朋友都是一种伤害。

分享和利他是人类的一种高级情感,是社会不断进步和发展的动力,这种高级情感往往都来自于“共情”的心理效应

只有孩子充分体会过独占一个玩具,一种食物之后的满足感之后,才能真的产生那种对别人愿望的共情,也更珍惜别人与之分享时的情谊。

03

如何更好的引导孩子发自内心分享

1、分享从最亲密的人开始

早教之父斯波克说过:“真正的慷慨来源于爱,那种最深刻、最强烈和最持久的感情。如果孩子们心里没有爱,那么教会他们分享和给予就很有限。”

所以要形成分享行为,先从家人之间开始营造家庭中亲密、信赖、和谐的氛围,并在孩子主动做出分享后,欣然接受并给予肯定,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主动分享带给别人快乐,也让自己感到快乐,从而爱上分享、乐于分享。

2、学会交换和轮流

交换和轮流,其实也是一种分享,是一种有条件的分享

对于孩子特别在意的东西,不妨建议孩子用交换来代替分享。拿出一个玩具的同时也能获得一个玩具,不仅让孩子能更好的迈出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孩子可以从中了解到,交换其实能带来大于自己独占玩具的快乐

而当几个孩子都想玩同一个玩具时,家长可以建议孩子们猜拳,然后排队轮流玩。

 3、让孩子也去感受被分享的过程

当孩子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孩子也想玩对方的玩具的时候,要教会孩子想办法,是用交换法,还是请求对方让自己玩一会儿,还是和对方一起玩。

学会让孩子自己和对方沟通,孩子经历需要玩别人的玩具的过程,也会明白,自己的玩具,也应该一样和别人一起玩,或者让别人玩一会儿。

你可能感兴趣的:(孩子“小气”怎么办?儿童心理学:强迫分享,不如肯定孩子的“自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