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怎么一年读100本书,并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的?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调查显示,全世界每年阅读书籍数量排名第一的是犹太人,平均每人一年读书64本。而中国扣除教科书,平均每人一年读书1本都不到。

都知道读书是学习成长的重要方式,为什么有着知识焦虑的中国青年却普遍不愿阅读?

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烦恼:

辛辛苦苦读了一本书,到头来发现什么都记不住;

认认真真做了很多读书笔记,却发现要用时无法提取;

书看了很多,但都停留在理论上,知道很多道理,却依旧过不好这一生。

笔者每年阅读近100本书,从零开始建立了网状的知识结构系统,为深度思考和洞察社会问题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有人问:哪里有时间看这么多书?如何记得住?

其实,读书的本质不是时间管理问题,而是认知效率问题。那些读了很多书却记不住,无法调取的人,本质是用战术的勤奋掩盖了战略上的懒惰。

在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回答好读哪些书怎样读书,远远比不加思索的读书更加重要。

# 01

读什么比怎么读更重要,这个人人争夺注意力的年代,过滤掉文字垃圾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

如果你关注图书类节目或APP,得到和樊登听书解读的书至少经过专业人士筛选,既然要做付费,必然内容不会太差,也有一定解决现实问题的价值。

作者的一点个人经验,思想史类的书,可以优先看获得“萨顿奖”的作者的书,萨顿奖颁发给对科学史有卓越贡献的人,这类著作关注宏观社会问题,质量较高。

有时读到一本好书,参考文献里会延伸出很多好书,因为这本书已经被你甄别过是有价值的,所以其知识的源头也同样有意义。

再说选书,学科的跨度越大越好,相距越远的学科,思维方式互补性越强。

查理芒格说手里握着锤子的人,看什么都是钉子。只某个或某几个领域的知识,不利于解读事物的深度。

广泛阅读多学科书籍,建立多元思维模型,可以给思维这把瑞士军刀多加两把工具,还原的事实越多,更接近真相。

其次,如果希望通过阅读提升自我而非娱乐,可主攻认知类书籍,辅以知识类书籍。

《如何阅读一本书》中将阅读做了分类,如果阅读是爬山:

那么娱乐性的便是在走下坡路,越走越舒服;

知识性的平地能开洞,但是略微费心力;

提升类的是爬坡会很累,但是会提升理解力。

简单的说,真正让你有所成长的东西,是不会让你那么舒服的。

# 02

将认知类阅读(例如《思考,快与慢》《黑天鹅》)和知识性阅读(《思考,快与慢》《菊与刀》)穿插是个不错的选择。

一张一弛的转换中,头脑可以获得更高效的休息。

认知类:

推荐系统阅读,读到有价值处,就关上书本思考,向自己提问,看完整本画出思维导图,再回过头看自己忘记的地方补充。

知识类:

可以利用上下班等碎片化时间,检索目录,从自己感兴趣或能解决实际问题处开始,带着问题进入,主动学习的姿态让你跑赢90%的阅读者。

为什么要这样读呢?未来你怎么使用知识,读书时就如何记忆知识。

罗振宇在2020跨年演讲时间的朋友中说到,真实世界里的知识不是由学科来划分的,而是用问题来组合的。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跨学科学习的关键不是学习更多的知识,而是找到不同领域之间面临的共同问题。

所以,对于认知类的书籍,在阅读到有价值的句子或段落,我们可以联想它能解决哪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画思维导图是便于你的记忆更系统,因为思想往往是成体系而存在,新手见树木,高手见森林。

最后,对于认知类的书籍,我们往往在读书时都只关心作者说了什么,但一本书真正的价值藏在作者没有说的部分里。

那些作者将说未说,借由我们思考引申的,是最有意义你将收获最多的部分。

而知识类的书籍,带着问题去看,更能一针见血找到你需要的东西。读一本书不要妄想你能记住100%的内容,功利的以解决现实中实际问题去看,效率更高。

综上,阅读时,思考大于阅读本身,主动提问比被动接受带来更高的认知效率。

# 03

很多人看书时勾画出很多内容,甚至做了密密麻麻的读书笔记,但是要用时全忘了,怎么办?

首先这个问题涉及到,读书应如何做读书笔记?

正确的方法是,先通读一遍,关上书本,画出思维导图,梳理作者的思维脉络,把线性的句子,建立成树状结构。

(以《非暴力沟通》一书笔记为例)

因为,碎片化的思想只能叫信息,结构化的信息才能叫知识。

其实你以为存下来了,仅仅是换了个储存地而已。从前是在书上,现在也许是在你的笔记上。

看完一本书仅仅是勾画,那么是碎片化的,无法调取的记忆碎片。

古典老师谈学习时说,知识记下来还不是你的,只有当你去使用它时,你才真正获得了它。你可以向家人转述,或者用写作的方式重组你的知识,进行输出。

格洛里亚·芬瑞得的《学会学习》里说考试对于记忆是卓有成效的,原因在于考试强迫我们的大脑去调取知识。

这个时候画出思维导图,等于我们试着用自己的方式在大脑里梳理重组这些零碎的信息流,找到他们的联系。

问:网上找的思维导图可以吗?

答:别人总结的现成的东西,无法内化为你自己的东西

总之,给你的大脑一点不能舒服的刺激,他会记忆的更深刻。

我们可以先把思维导图用学科归类(或者以解决的问题分类亦可)。

当我们读了足够多的书,相当于建立了足够多的知识晶体树,我们可以把这些知识树重组链接,成为连接更为更丰富的网状。

有人问,看一本书而已,这么麻烦吗?

送给大家一句话,如果你觉得教育的成本太高,试试看无知的代价。

如果你想要拔高你的格局,你需要用正确的方法学习,什么叫格局?一个人看问题的高度,分析问题的深度,解决问题的法度。

不过不必着急,当你做好万全的接收准备,你的天线自然会越来越敏感。只要为思想造出了容器,就不必担心没有东西可以放进去。

与你共勉。


lion,终身学习者,聚焦认知成长和思维跃迁,做时间的朋友。人和人之间的区别,也许从十年前某个清晨6:00就已经开始了。

微信公众号:lion的精进笔记

微信公众号ID:lion-blog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是怎么一年读100本书,并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