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篇新教的一点尝试

部编版新教材的全面改版,出现了一个新特点,那就是:教材上有的篇目是学生以前学过的,比如六年级第二单元的第一课《七律·长征》,就是五年级学过的。那么,这种“老”篇,如何温故知新,教出“新”意,让学生既不厌烦又能学到新鲜的东西?这个问题我思考了许久。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虽然只是一首七律短诗,但它却有着丰富的内容,短短的56个字却生动地描述了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途中战胜艰难险阻的过程,展示了一幅幅波澜壮阔的红军长征图,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怕艰难困苦的英雄主义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按照正常的课时安排,精读精讲,至少需要两课时才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可这是一个“老”篇,老生常谈地细讲,学生一定不感兴趣不愿听,费时费力也难有收效,那该怎么处理才好呢?这个时候我最迫切的愿望是能有本教参,用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可是本学期的教参近一个月了却还迟迟发不到手里。无奈,我只好开始了自己的探索与尝试。

首先,深入研读教材。虽然本诗对学生来说是学过的,但对我来说却是第一次教,深入研读教材还是必须要做的。

我先仔细地阅读课文,注释,课后练习,阅读链接,对本课的重点内容和学习要求有了初步的感知后,开始翻阅手头各种资料,学习资料上面对这首诗的详细解读,最终确定了这样几个学习重点:1.朗读。多层次反复朗读,读出磅礴的气势,读出充沛的感情;2.品读。抓住重点诗句,读中品,说说意思,体会表达的感情;3.类读。拓展阅读毛泽东诗词,感受一代伟人豪放的风格,磅礴的气势,广阔的胸怀。

还有一个核心的教学重点,那便是本单元的学习要素——点面结合写场面的写法。

接下来的教学设计、课件制作我便依据以上重点来进行。教学流程提炼如下:

一、知识铺垫

因为是“老”篇,简单导入课题后,我设计了一个“考一考你”的环节,借以检测学生们对已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孩子们一下子兴致盎然。我共设计了以下几个资料袋:1.毛泽东简介 2.长征背景 3.七律知识 4.字词乐园。每一步都先由学生们说,再进行总结展示强调。通过这一环节的进行,发现学过的知识孩子们大半已忘记,而律诗的押韵常识他们却一无所知,补充正及时。更重要的是通过开头这一检测环节的进行,孩子们从内心认识到了温故知新的重要,学习态度明显改变,不再像刚开始时觉得自己学过了便沾沾自喜。最后我让他们记住一句话:真正的学习不是学过了什么,而是学会了多少。

二、朗读与品读

强调了重点字词之后,便进入到了多层次朗读环节:要求孩子们读出韵脚与节奏,读出停顿与重音,读出感情与气势。此环节学生们的读书热情高涨,效果良好。

品读环节依据律诗的四联依次进行,方法是读~说,齐读后说说自己读出了什么内容,读出了什么场面,读出了什么感情。本来这是教学难点,但因为是学过的“老”篇,大多孩子对内容还是有一定印象的,自然也就化难为易了。重点赏读了颔联和颈联四句诗,配合图片,学习比喻夸张修辞的妙用,学习一“寒”一“暖”的感情对比,充分感受红军战士顽强豪迈,不怕一切艰难险阻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最后总结时,重点学习强调了本课如何“点面结合写场面”。首尾处是“面”的描写,一个中心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一句“三军过后尽开颜”,突出红军战士的乐观与喜悦;中间五个场面的描写,从五个“点”上具体展示了红军长征途中经历的“万水千山”,从而深刻感受战士们顽强豪迈的英雄气概。在《七律·长征》的视频朗读中,我们结束了对本诗的学习。

三、拓展阅读

最后的拓展阅读环节,我们又共同诵读学习了以下几首具有代表性的毛泽东诗词:1.“阅读链接”里的《菩萨蛮·大柏地》 2.晨诵课上刚学习的《沁园春·雪》 3.“午间诵诗”时学生展示的《清平乐·六盘山》和《卜算子·咏梅》。孩子们读得激情澎湃,大多都已能背下来。

此环节的教学设计是本节课我最满意的一部分。通过几首毛泽东诗词的诵读,孩子们充分地感受到了伟人的气度与胸襟,感受到了毛泽东诗词磅礴的气势和强大的震撼力。

一节课下来,我最大的感受是:诵读是学习诗歌的要诀,好诗真的应该多读,读中品,读中悟,读中背。“老”篇“新”教,我们更应该格外用心地去钻研思考,找到一种最恰当的处理方式。尝试探索在路上!

你可能感兴趣的:(老篇新教的一点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