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士尼的花木兰,在中国再次遭遇滑铁卢。
98版《花木兰》魔咒重现:海外烂番茄新鲜度75%,国内豆瓣评分4.7。
网上一片捧98版踩真人版的吐槽,并不符合当年惨淡收场的实况。98版动画首映便在北美创下1.2亿票房,全球票房高达3亿,连麦当劳快餐店赠送的玩偶也换成花木兰。受欢迎程度可见一斑。
而在中国的公映票房则比现在更大扑特扑,找不到北的那种。当时北京各大影院的日平均票房只有五六百元,上映一周累计票房仅区区两万元。别扯物价,97年上的《狮子王》在北京可是净赚了700万啊。
论比惨,98版只会比真人版有过之而无不及。
网上从指责迪士尼无力再造好剧本,对花木兰解读失误,再到嘲讽刘亦菲演技,甚至怀疑迪斯尼恶意丑化中国形象,这真的大可不必,跳出中国身份的圈子再去品一品:《花木兰》,挺有意思的。
毕竟,迪斯尼比想象中聪明。
黄皮白心的迪斯尼公主,是迪斯尼的恶意丑化吗?
无论98版亦或真人版,槽点最多的还是“这太不像中国的花木兰了,人是中国的脸,心却是美国的自由主义。”
《花木兰》能在民间流传上千年,归根究底是推崇忠孝两全的儒家思想。忠是“提携玉龙为君死”,孝是力图“报得三春晖”,迪斯尼仿佛并不懂。
西方世界也不懂。勿论美国很年轻,《独立宣言》人人生而平等深入人心,就算回顾欧洲史,积弱的皇帝受制于法皇,上帝才是第一位,“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皆为弟兄姐妹”,强调普世之爱。
中国的忠孝更像是的单向输出,牺牲小我成全大我;西方则是你我皆有罪,匈奴这般蛮人的灵魂需要被拯救,十字军东征才能发起。
宣扬中国的忠孝观意味着放弃了中国以外的市场,因为那些地方的人无法理解这种情感,如同我们无法理解迪斯尼的花木兰。
这也是98版的导演托尼·班克罗夫特说的,“如果故事太过于本土化、或是某种文化特征太过明显、太局限于某一个文化区域,那么它可能很难真正打入全球市场,为全球观众所接受”。
与其吐槽走向世界的花木兰,不如思考下为什么中国版本的花木兰走不出国门。
中国拍过许多版本、不同形式的花木兰,在海外较有成就的当属1964年版香港黄梅戏戏曲片《花木兰》,在东南亚大受欢迎,女主角凌波因此获得亚洲影展最佳女主;其次是2009年赵薇陈坤版的《花木兰》,国内票房才8千多万,但走上了戛纳,也签了部分欧洲国家的预售权。
但和曾创下《花木兰》3亿票房的迪士尼差了一条马里亚纳海沟。
花木兰只是一种中国文化元素,关键在于情感内核要为更多人所理解。关于爱,关于梦想和改变命运,是人类共通的情感。这个追求自由,承认自我的花木兰,才能走向世界。
迪士尼不是不懂花木兰。
非不能也,实不为也。
剧本是不上心的98版复刻吗?
很多人也吐槽剧本,那就聊聊剧本。
拿南北朝的《木兰辞》嘲讽导演妮基·卡罗对剧本不上心,我是不服的。从剧本就看出她下了很多功夫。
她把中国历代各戏曲版本的花木兰都应该读了一遍。98版的故事比《木兰辞》丰满,实则是荟萃了中国几百年花木兰戏剧的精华。
木兰的父亲名字叫花弧,增加了战后木兰出嫁的环节,是明代徐渭杂剧《雌木兰替父从军》首创。
军中生情的爱情线则是受五四以来爱情自主的影响,见于1939年由卜万苍导演,欧洲予倩编剧的电影《木兰从军》。这点妮基改为了木兰和洪辉的同级恋爱,也挺好,避免了Metoo运动的声讨。
98版木兰的身份是在军中疗伤时被揭穿的,这个改动最早源于1996年时爱红演的大陆版《花木兰》,揭穿后木兰被贬还乡,但在敌军中救出元帅刘元度。
真人版这里,妮基是设计成了巩皇扮演的鸟和木兰一对一的对打,让木兰意识到自我的身份唤醒体内的“气”。那个场景有点奇特,在战场中特意孤立起来的山脚对斗,令人感觉唐突。
我怀疑这个场景的想法源自汤亭亭《女勇士》中木兰在白虎山潜心修炼的日子,那座山就有点白虎山的意味,木兰在这里挖掘出了女性被压抑的力量。
她是主动放弃男性身份的,这是非常创新的点。
妮基·卡罗是个关注内心成长的导演,除了木兰外,她还设计了2个新的女性参照物。
一个是巩皇饰演的女巫。
在一个神秘力量被避之唯恐不及的世界,在中国曰“气”,在西方叫魔法,木兰和巩皇都是被排斥在主流人群之外的,这也是女巫对木兰情有独钟,屡追不舍,其实心心相惜。
唯独不同的是女巫依附于柔然王,是条被呼来唤去的狗,她也不相信一个女人能独立站在王座上。
这是老一辈的传统女性。女巫最后被木兰坚定的信念改变了自己的想法,开始追求自由和独立,并牺牲性命救下木兰。女性成长了。
另一个是木兰的妹妹月兰。
这个新人物设计得有点力不从心,她是乖乖女,不会给家里添麻烦,未来的归宿是嫁个好丈夫。
这是传统的下一代女性。她有很大的概率会被木兰这种女性领袖影响,追求恋爱自由和个人的幸福生活。但片中并没有把这个激化点和转变点展示出来,令月兰沦为人墙背景。很可惜。
妮基把女性对内心力量的挖掘,女性身份的展示和变化,在影片中花了很大笔墨去写,男性更像是附属品。
这也是为何让人更看不懂。中国人始终认为古代战场是男性的世界,有刀枪入骨的惊险,也要有兵不厌诈的谋略。
片中都没有。只有女性内心的涓涓细流,化为滚滚长江。
东方元素的嫁接真的很奇怪吗?
被嘲笑的还有刘亦菲面见媒婆的妆容,四世同堂的红檐绿瓦变成福建的圆形土楼,中国故事中竟然有魔法,这种四不像在影片中俯拾皆是。
迪士尼是不了解,还是不上心?
中国的文化只是一种东方元素,仅仅是锦上添花,至于那是什么花,木兰花、梅花还是菊花对海外来说,大差不差。
难道取自阿拉伯故事的《阿拉丁神灯》,是个阿拉伯人就要围头巾、骑骆驼、穿沙漠吗?阿拉伯人观此片,如果我们看花木兰,但中国人还不是对里面的异域情调心驰神往?
迪士尼拿东方元素猎全世界的奇,中国人觉得是妖魔化;中国导演拿中国元素猎西方人的奇,上电影节,就是文化输出了?
靠猎奇,影片是走不远的,关键还是看情感内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