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葡萄酒文明通史19-神之水滴:葡萄酒终极神秘归属

在他们吃的时候,耶稣拿起饼来,祝福了,就掰开,递给门徒,说:你们领受吃吧,这是我的身体。接着,他拿起杯来,祝谢了,递给他们,说:你们都来喝,因为这是我立约的血,为许多人所流的,使罪得赦免。我告诉你们,从今以后,我不再喝这葡萄汁,直到我在我父的国里同你们喝新的那一天。

                                                                                                                《新约圣经·马太福音》

黎凡特位处亚洲西部临地中海一带,在公元前,犹太人和腓尼基人定居于此,他们利用地理优势同两河流域和泛地中海地区展开贸易,积累了大量财富并建立自己的王国,其中,重商的腓尼基人开辟出发达的海上商路,并且在地中海建立起大大小小的殖民地,而犹太人的土地上则诞生了对全世界具有深远影响的宗教:犹太教。(关于犹太教与葡萄酒关系的说明,可参见往期章节世界葡萄酒文明通史15-神之水滴:应许之地。腓尼基人在世界葡萄酒文明中扮演的角色在即将推出的新系列中进行介绍)。

在公元前10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的400多年时间里,犹太人以耶路撒冷(Jerusalem)为首都建立了犹大王国,然而由于地狭人稀的缘故,黎凡特这片土地时常遭受两河流域的强大邻国入侵。公元前586年,犹大王国被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南部强国新巴比伦王国征服,耶路撒冷被洗劫一空。在将伫立了近4个世纪的犹太教圣殿付之一炬以后,巴比伦人将数以万计的犹太人掳往巴比伦城囚禁了47年,直到公元前539年,新巴比伦王国被波斯人消灭,幸存的犹太俘虏才陆陆续续返回家园,在耶路撒冷,他们开始重修圣殿,慢慢复原父辈的犹太教传统。

耶路撒冷城破之后犹太人被掳往巴比伦城囚禁的场景,即历史上著名的“巴比伦之囚(Babylonian captivity)”。

巴比伦之囚事件对于传统犹太文明影响巨大:远离故土和被囚禁几乎半个世纪的时间不仅导致了文明传承的原生性被打破,在新巴比伦王国覆灭后,许多犹太人返回故乡的同时他们另一部分同胞则开始流散各地甚至定居,随后数百年里一些人将新的见闻与习俗带回耶路撒冷,为传统犹太文明的革新注入了新元素。

在公元30年,巴勒斯坦人耶稣(Jesus)在约旦河边完成受洗以后,开始秉承早期犹太教革新者的理念进行布道,随同他一并进行传教工作的,还包括他的兄弟雅各,以及门徒彼得、约翰等人。新的教义面向更底层的人民,也向包括犹太人的敌对种族开放,相比传统犹太教,许多原有的形式主义被废除,现存犹太教上层的腐败和虚伪受到了批判,以上种种作为,引起了传统犹太教领袖和信众的强烈不满。

《好撒玛利亚人寓言》(Parable of the GoodSamaritan)是源自《新约圣经·路加福音》的故事,说的是一个犹太人在途中遇劫匪,不仅钱财衣物被夺走,在被殴打至重伤后还被弃置在路边。这期间他的同族犹太人(包括一名祭司)路过均对伤者不闻不问,反而是历史上与犹太人有世仇的撒玛利亚人路过时施以援手,用酒和油清洗伤者的伤口,并把伤者扶上自己的牲口带到客店,付钱给店主托其代为照顾。图为撒玛利亚人在使用酒(或油)清洗犹太人伤口的场景。

在传道过程中,耶稣将天父比喻做树农,自己为真葡萄树(True vine),其门徒为树枝,布道吸引的信众为果实,在《新约圣经·约翰福音》中说道:

我是真葡萄树,我父是栽培的人。……我是葡萄树,你们是枝子。……你们多结果子,我父就因此得荣耀,你们也就是我的门徒了。

布道时期,耶稣和他的母亲还有门徒在迦拿参加了一场犹太人的婚礼,期间,主人的葡萄酒用尽,耶稣遂让人将空水缸盛满水,随后再让舀出一些水送给侍者,侍者品尝时,水已经变为美酒。迦南婚礼上变水为酒是耶稣的第一次神迹显示。

随着持续的传教、布道,以及广大信众对于耶稣各种神迹的宣传,耶稣与众门徒的影响力不断扩大,他们所到之处,一些群众甚至夹道欢迎,耶稣被视作了拯救底层人民的救世主(基督,Christ,原意为经历长久岁月等候而来的救世主),这终于招来了那些传统犹太教教众的仇恨与反攻。在这一时期,黎凡特地区已经被划为罗马帝国的犹太行省,于是犹太教领袖向该行省总督控告耶稣煽动犹太人反对罗马皇帝,耶稣在被门徒犹大出卖后遭逮捕,受审被判处十字架死刑,被钉在在十字架上慢慢流血而死。

画作《最后的晚餐》(The Last Supper)讲述的是耶稣被捕前和门徒的最后一次晚餐,也就是在这次聚餐中,耶稣告知众人饼和葡萄酒是他的血肉(见本文开篇马太福音片段)。图为15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大师列奥纳多·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的作品,现存于意大利米兰恩宠圣母多明我会院的食堂墙壁上。

                                耶稣(图中央)被判处和两个小偷一并处以十字架死刑

耶稣受难并没有打击信众们的信心,甚至有传言说他在死后三天再度复活,这让众人的信念不减反增,自此开始正式组建教会宣扬教义。然而,在漫长的历史中,这些信徒不断受到黎凡特地区传统犹太教的打压,于是许多人开始进入罗马帝国其它行省进行布道。由于教义对于底层群众的吸引力,这一宗教慢慢被广大的罗马帝国人民接受。

据《圣经》记载,耶稣身上的伤口有五处,十字架刑罚在两手双脚各留下一处伤口,为了确定耶稣死去,一名士兵用矛刺入了他的肋部。图为葡萄藤接入耶稣肋部伤口获取养分滋养葡萄,最后葡萄流出的葡萄汁成为了葡萄酒,寓意为耶稣以自己的血液化为葡萄酒供世人饮用,以此将自身的理念输入世俗人群身体。

进入到公元4世纪,此时的罗马帝国已经成为泛地中海地区和欧洲大陆的惟一主宰力量,但帝国内部却出现分裂:长时间以来,帝国由所谓4个皇帝分而治之。公元311年,帝国一统的征战拉开序幕,经历13年的征战后,君士坦丁大帝(Constantine the Great)于公元324年完成了国家统一,但相比于实现罗马帝国统一来说,君士坦丁对于后世更加深远的影响是JD教在他的手里被正名,从此开始成为欧洲主流思想。

由于JD徒近3个世纪的布道,除了罗马帝国的大量底层民众、士兵以及低级别官员纷纷皈依JD教,君士坦丁意识到了这些人群的潜在力量,遂产生拔高JD教社会地位的念头,但苦于古罗马传统信仰在社会上层的权威影响,其计划一直无法推行。

据记载,一次对外征战途中,君士坦丁的军队偶遇流星陨石砸向地面,随军的JD徒不失时机地向君士坦丁献言,称这一异象为JD的启示,若以此鼓舞军心,则可在战争中取胜。君士坦丁采纳了其建议,并在随后的战争中依靠其军事才干大破敌军,却把战争的胜利原因归于JD的助力,以此名正言顺地开始了对JD教的扶持。至此,JD徒终于找到了他们强有力的支持者,并开始登上罗马帝国上层社会的舞台。

公元313年,君士坦丁颁布《米兰赦令》,承认JD教在帝国境内的合法地位,君士坦丁也成为第一位信仰JD教的罗马皇帝。公元380年,迪奥多西皇帝将其确立为罗马帝国国教,至此,JD教开始在后续的千年时间里由上而下影响泛地中海地区以及欧洲社会的意识形态,而葡萄与葡萄酒,也由于其在教中的图腾地位开始随JD教文明的壮大而获取极大的发展空间。

酒榨中的JD(Christ in thewinepress),是从12世纪开始出现的一个宗教文艺概念,欧洲许多JD教图画、雕塑和诗歌的创作均得益于此,图中耶稣背负十字架,在酒榨中劳动,血液从他的肋部伤口流出,成为葡萄汁,被人们采集后酿成葡萄酒。


知识链接

自15世纪开始由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开启的大航海时代,是欧洲文明开始向地球上其它地区渗透的开端,这一时期,大量传教士进入美洲、澳洲、非洲和亚洲,并将欧洲的葡萄枝条插上了这些新的大陆(大航海时代对于葡萄酒文明的影响,将在未来开辟专栏讲述)。

图为1875年拍摄于美国加利福利亚的葡萄,其品种名为弥生(Mission),是由西班牙传教士引入。Mission一词,本身即有任务,传教,布道的意思,对应的传教士一词为Missionary。弥生葡萄仅仅是欧洲传教士引入美洲的众多葡萄品种之一。

今中国云南省德钦县燕门乡茨中村的茨中教堂,始建于清同治六年(1867年),最初位于茨菇村,由法国传教士主持修建。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茨菇教堂被当地人被焚毁,两年后,法国传教士在茨中村重建教堂。教堂外侧种有法国传教士当年引入的酿酒葡萄玫瑰蜜(Rose Honey,该品种在法国本土现已绝迹),教堂内保存有当年法国传教士的酿酒器具。

茨中教堂碑文内容:

茨中教堂位于德钦县燕门乡茨中村,海拔1968米。

该教堂于清同治六年(1867年)由法国传教士修建,1907年重建,当时为天主教云南铎区的主教座堂,曾先后开办过一所学校和修女院。解放初,外国传教士被遣返回国,曾一度停止宗教活动,1984年教堂归还教徒使用。现教堂、厢房、大门、地窖、传教士墓、葡萄园等保存完好。

茨中教堂是我国藏区仅存的教堂建筑,也是西方建筑风格与我国汉、藏、白等民族建筑风格完美结合的典范;是东西方信仰文化交流共存的见证;也是“维西教案”唯一尚存的实物证明,具有较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保护范围:以现有围墙为界(包括北面葡萄园,东面老葡萄园)

建设控制地带:保护区范围外延30米。


我是李斯屿,中国农业大学葡萄酒科学博士,博士后,西班牙萨拉曼卡大学访问学者,2020年因新冠疫情困居海外,为了让这难得的蛰居生活充实而美好,遂闭门书写世界葡萄酒文明通史。

世界葡萄酒文明通史一般每周一更,未来几年里我将和各位一同领略葡萄酒技艺、科学与人文之美的变迁画卷,欢迎评论,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风土史画】~

你可能感兴趣的:(世界葡萄酒文明通史19-神之水滴:葡萄酒终极神秘归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