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这本书的初衷是8岁的儿子不停地考我历史问题,我却一问三不知。记忆中的历史总是打打杀杀,皇帝换来换去,我不知道那样的历史跟我的生活有什么关系,也就失去了去了解它的兴趣,甚至还有一种畏惧。
鼓足了勇气打开了这本书,并承诺一周读完,实际上是逼了自己一把。
然而,这本书却出乎意料地好读;首先,文字很浅显,不是我想象中的历史,到处引用晦涩难懂的古文。其次,内容很有趣味,仅靠每天儿子去踢球我等他的两个小时,竟然很流畅地读完,关键是读得很投入,很多时候就像读小说一样,迫不及待想知道下一讲会讲什么。第三,它让我对现在的工作以及很多无奈之举有了一些宽容和理解。也许是我的历史常识过于缺乏,很多知识都是第一次听说,愧之叹之, 又增加了学习更多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兴趣。
汉族比少数民族好吗?
在我的印象当中,游牧民族生活环境差,不稳定,自古被称为“蛮夷”,这个词本身就好像代表的是落后、不文明。课本中的历史,总是告诉我们游牧民族一直在学习汉族的文明文化,与汉族文化不断交互融合才是进步。然而这本书详细介绍了中国历史大分裂到大统一背后的规律是,大统一后通过兼并战争建立的第一个王朝都是起自靠近草原的边缘地区,或者直接起自草原地区。这主要是因为草原民族的战斗力强,性格刚强勇猛,能饥耐寒,在他们的信念当中“战死是光荣的事,死在床上是一件没面子的事”。
草原民族不断建立了政权,也让汉族文化不断少数民族化。
比如北齐的奠基人高欢是个完全鲜卑化的汉人,他能讲一口流利的鲜卑语,崇拜鲜卑文化,看不起汉人。
隋朝的创立者杨坚也是一位鲜卑化的汉人,所以他夺取政权时,得到了大多数鲜卑贵族的明确支持;
唐代开国皇帝也是一位鲜卑化的汉人,唐太宗李世民从血缘上来讲只有3/16的汉族血统,尉迟敬德、长孙无忌、元稹、刘禹锡都出自鲜卑族。所以唐高宗取武则天正是遵从“父死,妻其后母”的鲜卑风俗。草原民主没有汉族男尊女卑的传统,特别是鲜卑族“贵母贱父”,妇女反而在家中占非常重要的地位。所以隋文帝有名的怕老婆,北魏灵太后开头称“朕”“殿下”,武则天也不过是继承了传统发扬光大才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
农民比农奴好吗?
我们一直认为中国比欧洲中世纪时强,因为欧洲中世纪时一个黑暗的时期。在欧洲各庄园中,很多都是农奴在干活,而同期的中国,在土地上耕作的一直是农民。从字面上来看,“农民”的地位当然应该比“农奴”高,因为农民是自由人,而农奴是奴隶,他是领主的财产,不能逃离庄园。
然而事实上,西方农奴的生活水平并不见得比中国的农民低,书中举了很多例子。
西方农奴制下农奴受契约保护,负担要比中国的农民稳定。庄园之间有庄园惯例,有庄园法庭,一个领主如果不经过庄园法庭,不能直接对某一个农奴治罪;如果领主做了不合理的事情,农奴也可以起诉领主。 如果一个农奴家里的主要劳动力死了,庄园要负责养活他的家人 。甚至因为农奴和领主世代生活在一起,相互之间已经形成一种亲情和互助。我们在近代的很多电影中也都看到了很多黑奴与主人的关系已经近为亲人,主人愿意支持黑奴的孩子上学,帮助他们成家,世代生活在一起。
在中国,农民名义上是自由的,但实际上没有任何权利和保障。官府对农民的税收可以任意提高,对农民的土地可以任意处置,对农民上交的粮食也可以任意处理。官方从没有从保护农民为出发点,只想着如何满足上级的任务,一级一级贪污腐败,最后都落到了农民的头上。所以每个朝代的后期,都会是农民起来进行反抗,因为饿死和造反死一样都是死,那还不如造反,死前还能吃几顿饱饭呢。
中国的农民被过度汲取,又从来没有任何福利保障。
黑格尔说:“中国的皇帝制是一种"普遍奴隶制",在中国,奴隶和自由民之间的差别并不大,因为在皇帝面前人人平等,也就是说,大家一样卑微。”
儒家比法家好吗?
法家思想完全围绕着“君主利益,把民众当成君主的工具,通过严刑峻法,把百姓都变成亦农亦兵的斯巴达战士,把国家改造成一架高效的战争机器。”
可以说秦国的民族性与法家文化一拍即合,如鱼得水,最终扫平齐楚燕韩赵魏六国,统一天下。
秦统一六国后,税率提高,户籍制度改变,稍一反抗抱怨,严刑峻法就来了。秦人、其他各国人以及秦始皇的子孙都在这种制度下吃尽了苦头。
所以汉代建立之初便抛弃法家理论为指导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让老百姓相信,皇帝是为他们服务的。
然而,儒家从道不从君的劲头,让统治者感觉很不舒服。实际上汉武帝独尊的儒术是法家化了的儒术,外表是儒家,骨子里是法家。比如说“”三纲五常“,甚至还有一些装神弄鬼的谶纬之学,把皇帝推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这种做法不仅让皇权取得了仁义道德的外表,又不妨碍皇权的实际运作。基本上后来中国几千年帝国政治的发展都是这样的逻辑:外表越来越儒家,本质越来越法家。
和平比战争好吗?
当大英帝国进行工业革命的时候,中国正处于长期和平的康乾盛世的顶峰,经济总量占世界第一。所以无论是大清帝国自己还是来中国之前的英国人都认为中国是一个强盛的大国。
然而所到之处的贫困现象、百姓的拘谨麻木等等都让英国人认为中国并不是传说中的那么强大富有。这为两次鸦片战争埋下了伏笔。
战争造成了多大的损失我们从中学的历史课本就开始背了,但我们从没有学过英国的侵略也帮助我们开始修建公厕,注意卫生;也让我们清朝的高级官员有机会看见蛮夷怎么收税,有机会看见蛮夷的教育与监狱。民国最乱的是北洋时期,也就是“军阀混战”时期。然而事实上,这一时期是近代中国近代史上民营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比甲午战争之后增长还要快。正是在此期间,中国在现代铁路建设、交通、教育等方面都取得很大进展。
就像作者所说的:每一个民族的发展道路,是由它的地理条件和文化传统等各种因素汇集而成的,或者用感性的说法,是上天决定的,无所谓对错。我并不是主张战争,但我觉得了解战争的另一面有助于我们更理性客观地看待中国的历史、认识我们现在的世界。
放眼世界,全球20多个发达国家基本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欧洲国家;第二类是以欧洲移民为主体的英国前殖民地,比如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第三类,是中华文化圈的成员,比如日本、韩国、新加坡。
人类的历史证明:一种文明能不能进步,往往取决于它能否从外界获得刺激。文明之间的交流越多,各自进步也就越快。
这是一本世界史坐标下的中国史,我想起《看理想》出了一档节目——从中国出发的世界史,这样学历史了解到的可能才是真正的历史,也才能影响和改变我们的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