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蒂和爷爷:有钱才能带来幸福?别让这种偏见毁了孩子幸福的机会

周末,小样妈去看了一部超暖心的电影《海蒂和爷爷》。可能很多人都已经看过或听过这部豆瓣评分超高的电影,甚至为它流下了眼泪。

不过小样妈还是想和大家聊聊这部电影,因为其中蕴藏着让孩子获得“幸福力”的秘密。

01 幸福不是一种运气,而是可以培养的能力

“幸福”这两个字,每个人都想拥有。尤其是我们做了父母后,看着孩子可爱的脸庞,恨不得把全世界最好的东西都给他。

然而很多爸爸妈妈却在用错误的方法,让孩子与“幸福”渐行渐远。

小样妈曾经写过一篇和幸福有关的文章:

黄磊给多多最好的教育,不是弹琴、写剧本,而是这三个字

遗憾的是,不少家长留言说,“黄磊一家不缺钱,当然幸福啦。普通人还在为面包牛奶发愁,哪有空体会幸福?”

这种“只有攒够了钱,才有资格谈幸福”的观念,确实把很多家长,还有他们的孩子拦在了幸福的大门外。

只有有钱人才配拥有幸福吗?显然不是。

电影《海蒂和爷爷》中,小女孩海蒂自幼父母双亡,被姨妈收养。5岁时,姨妈也嫌她是个累赘,把她送上山,丢给了性格古怪的爷爷。

爷爷不愿意要她,在山上的第一晚,小海蒂自己爬进羊圈,和山羊抱在一起睡了一晚。

后来,海蒂好不容易打动了爷爷,每天和好朋友皮特上山放羊,过上了她自认为幸福的生活,却突然被姨妈卖给了有钱人,被迫成了富家小姐克拉拉的玩伴。

在那里,她不能大声讲话,不能开窗看外面的风景,甚至不能回家看爷爷,小海蒂一度得了梦游症。在克拉拉奶奶和医生的帮助下,她才回到了爷爷家,过上了贫苦却幸福的生活。

仅管从来没有被命运厚待过,海蒂的脸上却总是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和她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富家小姐克拉拉。克拉拉有着富裕的物质生活,住在敞亮华丽的大房子里,生活起居有佣人照顾,读书识字有最好的老师教导,但她却非常的不快乐。

金钱对她而言不是幸福的来源,而是爸爸常年不在家的理由,是她必须恪守规矩的紧箍咒。她多希望自己能成为海蒂,纯真、快乐,像小鸟一样自由翱翔在阿尔卑斯山的天际。

有些人想当然地以为,有钱会让我们过得比现在快乐,富人比穷人更幸福。其实不管有没有钱,幸福都不是必然的。我们要做的是从小培养孩子的“幸福力”,让他不论身处顺境还是逆境,富裕还是贫穷,都能感受到生活的甜蜜。

02 掌握了幸福的配方,就能找到幸福

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曾说过,“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却要用一生去治愈童年。”

海蒂显然是那个一生都被童年治愈的幸福的人。其实幸福没有那么玄妙,它就像厨师做菜一样,只要找到配方,勤加练习,就一定能烹饪出美味的菜肴。

下面,小样妈结合《海蒂和爷爷》以及积极心理学的一些内容,和大家分享4个能帮助我们、帮助孩子找到幸福的方法。

1、关注生活中的好事

我们每天会说多少句抱怨的话,又会说多少句感恩的话呢?

相信大部分人一定是抱怨多过感恩的。这不是我们的错,因为人类的进化过程决定了我们有一个消极的大脑,它对坏事的关注远远超过了好事。

虽然这种负面偏好让我们的祖先活了下来,却让我们活得不快乐。我们必须通过练习,去关注和品味生活中的好事,把幸福的能力找回来。

电影中,小海蒂初到山上,在羊圈睡了一晚。第二天,爷爷同意她睡在铺满稻草的阁楼上时,海蒂高兴坏了,在稻草上不停地打滚,还不忘礼貌地对爷爷说一句“谢谢”。

和爷爷在山上生活,条件自然比不上姨妈家,每天能吃到的东西大抵只有羊奶、硬面包、奶酪和一小块香肠。然而海蒂并没有觉得这有什么不好。

当她去皮特家做客,发现皮特的奶奶因为牙齿不好,咬不动硬面包时,她对爷爷说,“我们还挺幸运的,是不是?”

生活中,总有一些人像海蒂一样,轻易就能感受到幸福。有人觉得他们太傻了,但积极心理学之父塞利格曼说,“我们需要提高并练习关注好事的技能。”

他还提出了“三件好事练习”:

每晚睡觉前花10分钟写下今天遇到的三件好事,以及它们发生的原因。这是一项被证实有效的练习。塞利格曼和他的家人,还有许许多多的人在坚持一段时间后,都发生了积极的转变。

原来幸福那么近, 我们要做的仅仅是看到它。和孩子一起把这项练习变成一个睡前习惯,全家人的幸福力就能够得到提升。

2、积极的亲密关系

人是一种社会性动物,人际关系的质量会直接影响我们的幸福程度。而在所有关系中,家庭关系显然是最重要的。

海蒂在山上的日子之所以那么快乐,离不开爷爷和皮特的陪伴。爷爷不善言辞,却一直在默默表达他对海蒂的爱。

爷爷家里原本只有一张椅子,海蒂到来后,他亲手制作了一张椅子,暗示他已经把海蒂当成了家人。

不仅如此,爷爷每天早上都会给海蒂挤一碗新鲜的羊奶,为她准备放羊时吃的食物。虽然年事已高,爷爷还是会划着雪橇,把海蒂送到皮特家玩。晚上又背着海蒂回家,帮她擦干头发。

影片的后半段,一直与世隔绝,不和村里人来往的爷爷,甚至为了让海蒂上学,牵着山羊、背着行李,陪海蒂住到了村里。

这些无声的付出和关爱,都成了滋养海蒂快乐成长的养料

相反,克拉拉小姐虽然享受着富裕的生活,但她最亲的人,爸爸和奶奶总是不在她的身边。女管家和佣人们也从不跟她聊天、说话,所以克拉拉感到很孤独、很悲伤。

我们在和孩子、伴侣相处的过程中,怎样才能像海蒂和爷爷那样,让自己和对方都感到幸福呢?

心理学家塞利格曼给出了一个积极比例。想要获得美满的家庭生活,我们需要5:1的积极比例。比如和孩子交谈,每1句批评,需要5句积极的话才能够冲淡消极的影响。

拥抱、赞美、微笑、倾听,这些都是积极的一面。批评、责怪、争吵、冷落则都是消极的一面。维持好积极和消极的比例,关系才能保持健康,我们才能从中收获幸福。

相反,如果积极和消极的比例下降到3:1甚至更低的水平,关系就会出问题。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父母明明和孩子生活在一起,努力教育孩子,想给他好的生活,亲子关系却还是很紧张,孩子越大越叛逆。

很可能就是我们说话的方式过于负面,总是盯着孩子的缺点,却没有好好地夸夸他,和他谈谈心。

爱孩子,还是要用对方法,才能把爱传递出去。

3、给孩子做主的机会

电影中,海蒂说过她很喜欢待在山上,和姨妈住在一起时,每天只能呆在家里,不能出去玩。

在山上和爷爷生活时,海蒂是自由的。爷爷的要求不多,只要海蒂在出发前把羊奶喝了,之后的放羊时间,海蒂和皮特想怎么玩都行。

她们可以光着脚,在绿草地上奔跑,可以看着阿尔卑斯山的美丽景致发呆,可以把蓝莓果汁抹在脸上。他们是放松的,自由的,也是快乐的。

而克拉拉小姐就像囚禁在笼中的金丝雀,几点吃饭几点睡觉,面包要怎么拿,汤要怎么喝,所有的一切都被女管家严格控制,没有丝毫的自由可言。这样的生活即使再奢华,也不会幸福,因为丧失了身为人的基本权利。

虽然在现代社会,父母不会给孩子设立那么多规矩,但很多孩子依然不快乐,因为他们对自己的生活没有掌控感。

不能挑食,不能决定上什么兴趣班,也不能随心所欲地玩水,或者给大人帮忙洗碗。虽然我们总有理由说服孩子,“你必须听我的,我是为你好”,但这种管制不仅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没办法把他培养成一个有主见、有思考能力的人,还会让孩子积压负面情绪,疏远和我们的关系。

聪明的家长应该像海蒂的爷爷那样,对孩子少一点管束,只在我们觉得特别重要、无法妥协的问题上要求孩子听话。其他的小事,就让孩子说了算吧。

4、培养兴趣和能力

电影中,克拉拉的奶奶让我们印象深刻。海蒂没办法识字时,奶奶给海蒂讲了一本故事书,并且故意只讲到一半。海蒂想要了解后面的内容,就只能努力识字,自己把书看懂。

这种做法非常睿智。首先激起孩子的兴趣,然后帮他一步步提升能力,达成目标。

也许你会说,这和幸福有什么关系?心理学家塞利格曼在《持续的幸福》一书中指出,投入和成就是我们获得幸福的2个重要要素。

“投入”指的是完全沉浸在一项吸引人的活动中,时间好像停止了一样。

孩子在做喜欢的事时,是非常专心和投入的。就像海蒂在草地上奔跑,或者读故事书一样,细心观察就会发现,孩子在玩水、画画、玩乐高、听故事的时候,也会进入这种状态。

“成就”可以认为是投入的结果,是我们付出努力后想要取得的成绩。比如孩子学会认字后,终于能自己看书了,或者经过不断地练习,学会了骑车、弹琴。


从小帮孩子培养兴趣,并让他在努力练习后看到自己的进步和成功,这会为孩子一生的幸福奠定基础。

很多成年人会抱怨,不喜欢从事的工作,可又不知道自己喜欢做什么。如果他们从小就知道自己将来想做什么,并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就会像许许多多的匠人那样,享受工作,并在工作中找到成就感,实现自己的价值。

电影中,当老师问大家,“你们长大想做什么?”孩子们的回答不外乎是“铁匠、农民”这些普通的职业。在他们眼中,爸爸做什么,自己长大后就做什么,工作不过是养家糊口的一门手艺。

但海蒂不同,她的理想是写故事,因为她从故事里读到了快乐,读到了更有温度和智慧的东西,她想把这份快乐传递给别人。

就像奶奶说的,“如果生活中有什么能让你快乐,那就去做吧,不要管别人说什么。”

假如我们能帮孩子找到不赚钱,他也愿意花一辈子去做的事,他还会离幸福远吗?

电影《海蒂和爷爷》中,海蒂是不幸的,但又是幸运的。她天生乐观,能看到生活里的小幸福。同时,她还遇到了很多真正关心她,愿意帮助她的人。

如果我们能把幸福的配方给到孩子,教他用自己的力量创造幸福、延续幸福,那他也会像海蒂一样幸运。

你愿意这么做吗?

前阵子,小样妈去北京跟中科院的尹文刚教授学习了“大脑潜能开发”课程。

现在,小样妈把这些内容变成了早教游戏。每天1个早教游戏,还有很多电子版的早教素材分享,1个月只要10元钱,一天不到0.4元,足不出户就能帮孩子开发大脑,培养“学习力”。

感兴趣的妈妈可以加我的微信号wendyc13,了解详细内容。

你可能感兴趣的:(海蒂和爷爷:有钱才能带来幸福?别让这种偏见毁了孩子幸福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