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看到网易云音乐有这样一段热评:
喜欢ipad你就去买,
喜欢徕卡你就去赚,
想喝港式奶茶你就过口岸,
想当 team leader你努力学习然后努力去工作,
想去威尼斯你就攒钱去,
想爱你就去爱,想追谁你就去追!
想到了就去做,拼命努力,拼命享受,忍着,守着,青春就过去了,
何必用40岁的心态,过20岁的年华。
看罢,被其中敢想敢做的年轻热血感动,但对于他所表述的完全听从内心的渴望,我却是不敢苟同。
为追求生活品质的提高,享受诗意生活,就逼得自己拼命努力,不能说错,但当你最终得到了你想要的,你就真的快乐吗?
你的努力,你所追求的那些价值和商品,真的是你的内心渴望的还是另有其因?
欲望永无止境,但一个人的精力有限,过度追求欲望,严苛自己,只会让自己更焦虑。
遵从你的渴望(obey your thirst),源头其实来自雪碧的经典广告,如今被以上类似的假鸡汤文改头换面一下,就引得无数青年男女将之奉为圭臬。
为什么我要说它是假鸡汤文呢,首先真鸡汤教你各种正面行为方式,价值追求,虽不能轻易达到,但好歹奋斗努力的过程也值得回忆感慨了。假鸡汤文却是表面教你人生哲理,努力上进,实际灌输的都是类消费主义的内容。
消费主义,堪称社会学神书的《人类简史》里有这样一段话描述它:
消费主义告诉我们,想要快乐,就应该去买更多的产品、更多的服务。如果觉得少了些什么,或者有什么觉得不舒服的地方,那很可能是该买些商品(新车,新衣服,有机食品),或者买点什么服务(清洁工,心理咨询,瑜伽课),就连每一则电视广告,也都是个小小的虚构故事,告诉你买了什么产品或服务能让日子更好。
看完这段话你是不是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如果有,那恭喜你,成功落入或者看到别人落入消费主义陷阱里了。
消费主义其实早就不是什么新鲜名词。早在十九世纪末的美国,一些新兴妇女杂志就开始向读者推荐时尚趋势和美容指南,并间接推荐某些产品,教她们如何在带孩子时还能保持青春美貌,将读者变成消费者。
人们通过占有商品来达成身份认同,看一个人处于什么阶层,只需看看他(她)身上的穿戴日用。如果一个贵妇想让人一眼看出她有钱尊贵,那她就得用Dior,CHANEL,穿Charles
Jourdan的高跟鞋,再来一身紧身花边衣裙。只认衣裳不认人,人的价值追求就这样被消费主义限制在了商品上。
但要说购买完商品后会有什么幸福感,恐怕未必。
当你追求完这个潮流后,商人们又会倡导出另一种时尚,如今又流行的复古风就是如此。解释起来:好听点是流行循环往复,审美与时俱新;难听一点就是这种风格的衣饰市场饱和,商人应当更换阵地,重褥羊毛了。就像网游一样,隔一段时间就要开新等级新地图,因为当玩家装备等级成型后,就难以再在游戏上投入更多钱财精力。
电影《模范家庭》里,男主琼斯和他的家人都是市场营销公司雇来的演员,通过在小镇里“明星家庭”的地位来推销生活方式和奢侈的生活态度。他们一家总是拥有小镇人羡慕的电器,家具,汽车,化妆美容产品,并不时在家里开party邀请小镇人体验所谓的上流生活。于是,你看到小镇上越来越多的人开着同样牌子的跑车,用着同一牌子的手表 。而当琼斯一家的家用产品更新换代后,小镇人更是赶潮流一样纷纷效仿。琼斯的朋友拉瑞也在他的建议下不断买价格偏贵的礼物来讨好自己的老婆,可拉瑞挣钱的速度比不上礼物更新换代的速度,最后欠下巨额债务在游泳池自杀。
越追求越心累,越努力越焦虑,而当你想去追求更高一档的物质生活时,这种感觉尤甚。你会感觉整个世界都在压迫你,你尽力挤出的一点钱和时间,都要被投入所谓的内心渴望的无底洞, 到头来其实都在为商人打工。
又或者,你生活不如意,过得没有别人好,又幻想能通过某种方式提升自己的品味格调,那就买吧,买了你就成为你想要的了。
这样的消费主义简单粗暴地将商品与阶层格调挂钩,倒是很好辨认,更需要我们警惕的是开篇所说的假鸡汤,一边打着为你好的大旗劝你努力尽责,另一边却是将你内心的渴望换成无止境的欲望。
早在学生时代,家长便以这样的借口鼓励我们努力学习:这次你考到班上前多少名,我就奖励你想要的的xxx。这大概是我们人生中最早地将努力与愿望或者说欲望挂钩的时刻。
再大些,我们心智逐渐成熟,便被灌输各种道德人生观:努力、勤奋是美德;旅行,学习是人文情怀;至于关心家庭教育、提升生活水平更是一个人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宜什么忌什么,大多数人的内心渴望或者说人生目标就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成型了。
为了这些美好事物而努力奋斗,有何不可?
但凡事总讲究过犹不及,超过了你的承受限度,带来的结果就是无尽的焦虑。灌几口鸡汤,就大彻大悟付诸行动最终走上人生巅峰的例子毕竟很少,更多的是像我们这样的平凡人,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就如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里小康阶段一样:
超出温饱阶段,又离(自我实现)富裕阶段有一段距离。
前段时间有个很火的词:隐形贫困人口,指的是有些人平时看起来有吃有喝有玩,实际上非常穷,不少人似真似假的过来认领。
穿当季新款衣服,去好餐厅,花钱健身或做瑜伽,再时不时换点新出的电子产品,潮流装饰。。。看似光鲜亮丽,但从存款来看就是穷人。从共性来看,他们最大的特点就是肯花钱,就算背地里吃土也要保持自己的格调和爱好,并催眠自己这叫自我实现。拼命努力,拼命享受,大概说的就是这些人。
没错,假鸡汤的核心就是骗你用自我实现来催眠自己,以达到他的目的。
学习永无止境,并且是大多数人想要成功的必经之路,却被现代某些培训出版机构拿来大肆宣扬。就拿如今还有人信以为真的人际交往成功学,他会跟你说,社会竞争激烈,学习这个会让你在职场如鱼得水,升职加薪,走上巅峰。你信以为真,最后一本书或一个教程学下来,收获寥寥无几,时间还被浪费了。
以前还有个新闻,说的是一个应届大学生考了20几个证,但求职屡屡失败,只能赋闲在家。培训机构给你展示的各种的技能知识让你觉得个人能力很欠缺,于是你买买买学学学,花费偌大精力金钱后,各种软件技能都有所涉猎。但门门精通,样样疏松,当一份工作要求的某种专业知识你没能达到一定深度时,就如那个大学生,别的技能学再多也是不管用的。
有句话说的好:世上最好的生意就是向少年卖希望,向女人卖青春,向老人卖健康,以及向中产阶级兜售生活方式。若是将商家贩卖的希望当成你的未来,并努力奋斗,只不过是在自我实现的美好幻想中白白浪费精力。
。
假鸡汤就是这样通过人们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看似真理的鸡汤来诱惑读者,悄悄改变读者内心,靠他们的努力达成自己的目标。
其实假鸡汤也是因人而异,如果你有足够的资本,那为时尚,情怀,自我实现买单也无可厚非。但对于我们这些尚在上升期的人来说,倘若过度追求内心,只会导致自我焦虑。
《了不起的盖茨比》里:盖茨比在最一无所有的时候遇上了想要守护一生的人——黛西,他深感两人阶层差异巨大,想要出去闯荡,待功成名就时风光迎娶黛西。可事不如人意,盖茨比成功衣锦还乡,黛西却已嫁做人妇,最后悲剧结尾。
影片里的盖茨比不就像现实的我们吗,想要遵循内心渴望却无能为力,但不一样的是我们可以徐徐图之。比如定个小目标,适当努力,积累足够资本后再实现它,然后为下一个内心渴望努力。
当然不是所有渴望都要实现,认清内心,然后为真正的渴望而努力,循序渐进,既不因过分强求而焦虑,也不会为丧失斗志而颓废。
话说这篇文章好像也算个真鸡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