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型思维和僵固型思维

古希腊哲学家Epictetus说过,“人不是被事物本身困扰,而是被他们关于事物的意见困扰”,一语中的,一件事情会如何影响一个人,不取决于这件事本身是怎样的,而取决于我们是怎样去看待它。比如初入职场,难免因为工作完成的不好而被上级批评甚、训斥、甚至责骂,这件事可能会发生在几乎所有职场新人身上,但是有的人会觉得是我自己不够好,应该加紧学习充电;有的人会觉得这个上级的沟通处事方式有问题,我应该换个部门,换个领导;有人觉得我不适合在这一类强度和压力大,人际关系直接和效益挂钩的创业型公司工作;有的人觉得企业工作可能不适合我,还是应该去每个人都客客气气笑脸相迎的机关事业单位工作;有的人觉得我就不适合被人管着,应该自己开店当老板;也有甚者,觉得可能自己根本就不适合工作,只好在家啃老。你看,同样一件事,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应对心理,可能引发不同的行动,最终导致不同的结果。区别在于,有人更乐观,有人更悲观,有人习惯于从外部找原因,有人习惯于从自身找原因,有人习惯于考虑问题是什么,有人习惯于考虑办法是什么。这种思考问题的方式,就是一个人的心智模式,很多人从小养成的心智模式到很年轻的时候就已经不再成长了,固守着原来的认知世界的方法和习惯直到终老,而追求自我发展、终身学习,就是持续的通过外部的输入,改善自身认知水平,从而不断进化和发展心智模式的过程。积极的成长型模式会引发探索和变化,从而促进我们和世界的互动,而消极的僵固型思维模式会引发防御和静止,把我们困在原地。

成长型和僵固型思维理论的提出者,斯坦福大学的卡罗尔德威克教授有一个著名的实验:让几百个中小学生做10道智力测验题,完成后,有一部分孩子被夸奖:你做对了8道题,真是太聪明了。另一部分孩子被夸奖:你做对了8道题,你一定很努力。结果在接下来的测试中,那些被夸聪明的孩子,大多不愿意选择更难的题目,在家下来的实验中,当安排更难的题目时,被夸聪明的孩子普遍对难题失去兴趣,表现直线下降,甚至接下来再做一些简单些的题目,也很难让他们恢复信心,而被夸努力的孩子越挫越勇,对解难题保持了更高的兴趣,这个实验证明聪明是一种抽象评价,对于小孩子来说,得100分是聪明,做事情完成的快是聪明,要维护这种聪明的形象,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回避挑战,这就会导致一种逃避型的思维模式,凡事挑简单的做,这样我就可以完成的更好,从而表现的聪明,如果我第二件事不如第一件事做的好,那就证明我不够聪明。而努力是一种探索性的思维模式,被夸努力暗示着人的能力是不固定的,可以通过努力来发展,结果成败不是评价我的依据,我是否为此付出了更多的努力才是,因此为了证明自己努力的孩子就会更愿意接受挑战,从而增加了提升自我的可能性。

对于成年人也是如此,一次自己满怀期望的晋升机会落选,你会怎么想这件事?我不够好,自怨自艾?还是埋怨选拔不公平,有暗箱操作?僵固型思维的人,在面临类似挑战时很容易放弃,因为他担心困难的任务会进一步证明自己的能力不够,他们希望自己从容不迫的把事情做好,努力就证明自己能力不够。拥有成长型思维的人,会以努力为荣,因为他们相信努力会激发潜能,不逼一逼自己,永远不知道自己能有多优秀。

面对开始我们提到的职场上的批评,僵固型思维的人会把这当成对自己的负面评价,而成长型思维的人会把它当成帮助自己改进的反馈。看到别人成功时,僵固型思维的人会遵循零和博弈原则,将之看作自己的失败,而成长型思维的人会从别人的成功中学习经验,收为己用。尤其是对于职场素人来说,不能总是一种急功近利的心态,不是用来证明自己正确的,而是来学东西的,要提高,首先就得把自己放低,放低才能成长,同理,如果一入职场就处处拔得头筹,鹤立鸡群,反而说明,可能你在这里没有成长空间,因为这个组织的水平实在是太low了。

所以,两种思维方式的重要区别就在于,是关注面子让事情就此停止,还是关注成长让事情更进一步。

你可能感兴趣的:(成长型思维和僵固型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