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想向大家推荐的书是《如何打造你的最优工作节奏》。作者是研究大脑和精神疾病20余年的脑科学家斯里尼·皮利,他曾经对学习的过度专注和付出,却给自己带来了一系列的苦恼。比如成绩下滑,以及导师给他的带有讽刺意味的批评,他的导师认为如果他持续将过多的时间奉献给患者,以致于他的大脑中存有超载的信息量,那么他将无法接受更高等的教育。
其最大的原因就是他没有给自己的大脑创造休息时间,而是在学习、工作、对患者的关注等诸多方面都在持续付出过量的时间和精力,以致于他越想在每件事上都拿到不错的成绩,就越是事与愿违。
在这之后他的导师提出了“适当的休息能让思绪更聚焦”的观点,并建议作者每天拿出时间去散步、和同事聊天。
有时人们太过聚焦,就是因为他们对想要达到的目的太过明确,以致于忘了自己的大脑也是需要休息的,否则你的大脑就像是一刻不停转的机器,只运作、不保养,这其实是在伤害大脑的一种行为。
因此作者开始转变自己对学习和工作的看法,学会了适当地“聚焦”及正确地“散焦”,从而使自己的大脑能够持续保持灵活运转,实现真正的高效。
其实说得直白点,最优的工作节奏,就是顺应大脑的工作节奏,而不是按照我们想当然地为自己制定的计划去行事。
看脑科学家写的书,最大的收获就是我们能够看到有科学和医学作为依据的方法,这也让读者更加愿意尝试去实践作者提出的设想及建议。
整本书都是围绕着聚焦和散焦来进行深入讨论的。在人们惯有的认知中,聚焦(即专注)总是毫无缺点可言,然而本书的作者用自己的亲身经历结合一些科学研究的结论,以向我们阐明散焦(偶尔分心)的绝妙之处,有时更能促成人们聚焦时想要达成的目标。
长时间专注在一件需要你持续思考的事情上,会令大脑感到疲惫从而使你变得低效。用作者的话说“散焦可以保护你的理性脑。”
如果把大脑想象成身体的某个关节就很容易理解了。过度使用总会令其感到不适。好比我们在办公桌前坐久了,一定会起身简单地活动一下或是走到窗边吹吹风,让身体不再因为持续保持一个姿势而感到僵化,因为我们身体上的各个部位都很重要,我们还需要确保自己的身体有足够的灵活性。
大脑也是如此,有些研究表明人类的大脑是可以专注90分钟的,但是谁又能解释单次专注90分钟后的大脑要如何休息、休息多长时间,才能再次进入这种专注时刻呢?同时我们还需要保证大脑的灵活性,不是么?
能够做到专注是一回事,在专注的这段时间里,大脑是否能够灵活思考(物尽其用)又是另一回事了。
作者直言“专注也分程度,你可以持续地聚焦、全神贯注,也可以让自己走走神。请注意”可以“这个词,如果你能游刃有余地走神或做白日梦,那么你会非常多产、高效。”
作者刻意向读者强调了”可以“这个词地运用,其实通过”让自己走走神“中的”让“字也不难理解作者想表达的重点。他很怕读者误会他的意思,怕读者认为他是在鼓励所有人做事时三心二意,其实不然,他的语义已经非常明显了,如果你是个发明家或是时常需要获得一些灵感的创作者,比如作家、策划人、导演、设计师等等,那么你就需要偶尔跳出按部就班的常态思维,让大脑时不时地放松一下。但前提是你有很好的自控力,能够驱使大脑专注及偶尔分心,作者在书中用到的两个词是聚焦和散焦。
也就是说你能够掌控自己的行为,不至于把放松时刻的散焦行为当成主旋律而忘了自己该做什么。这时你才有可能有能力将散焦当作一种获得灵感的方式运用到日常工作中。
换言之,散焦和聚焦的目的都是要为你的大脑以及你的创作事业服务,并不是为了把你塑造成只工作不休息的机器或是一溜号就很难再次投入到工作中的被动员工。
这其中的原理是,大脑和我们的身体一样,都需要休息和放松,针对脑力劳动者,长期高频地使用大脑的确有助于我们提升思考力,但是长时间聚焦在一件事上,却会使思维受到束缚,这就是为什么作者会提倡那些从事创作的人们偶尔走神的原因。
这里提到的走神,实际上就是让大脑放松下来,不再思考把你搞得疲惫不堪的工作,而是去做一些流程性的、无需思考的事情,比如跑步、泡澡、冲杯咖啡等等。
这些事既要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有关,又不能使思维太过活跃,那些有相关性的神经元会自己形成连接,有时候灵感会突然冒出来,就是这个原理。其实这并不是突然或偶然事件,而是这种偶尔放松一下的举动使很多信息得到了连接,从而给了你一些提示。
当然并非所有人的工作都属于创造性的范畴,但是创造价值、能够学会用新思路、新想法去解决老问题的能力,却是每个人都需要的。
考虑到这一点,这个话题似乎就有些严肃了,它不只关乎于如何高效地工作,而更多的则是关乎于我们如何顺应大脑的“工作”规律、规则来调整自己的行事方法。
因此,我在看过书后最大的感受是,书名有些“名不副实”。毕竟工作只是生活的一部分,而书中的内容其实已经向我们传达了如何利用及开发好自己大脑,使其能够成为我们学习及工作的得力助手。这种能力如果真的被我们学到手,那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岂不是都可以做得更加高效及合理?
了解到大脑也需要休息这一信息后,想必很多整日持续忙碌的人都会松一口气。事实上很多人工作效率不高,并不是因为自己工作能力不够出众,而是由于没有顺应大脑的工作节奏,导致大脑处于疲惫状态时还不得不机械性地处理你发给它的指令,最终落实到你的每一个行为上,就造成了能力不足的假象。
作者平时遵循的工作节奏是聚焦(专注)45分钟,就会给自己的大脑设定一个15分钟的放松时刻。像那种一次性久坐几个小时都不会起身的工作状态,相信很多人都尝试过,虽然在那一刻,你会感觉到自己充满了能量,但是这种状态是无法持续一整天的,甚至是隔天你就感到有些疲惫。这不是心理上的矫情,而是大脑在向你发出“你需要给自己间歇性充电”的信号,只不过很少有人会意识到这种工作节奏不太健康。
其实做好散焦工作正是为了让大脑更好地聚焦,在此,作者建议我们运用闹钟或是时间表来重新建立自己的工作节奏。你可以尝试一下工作45分钟就马上停下来休息15分钟的方法。也许很多人会问,这样不是会把自己的工作进程打乱吗?其实并不会。
如果暂停工作是你主动(有意识地)去做的一件事,在你心里对暂停工作这一行为是有准备的。可如果你的工作进程是被其他人或事所打断的,那么这个思路就有可能被暂时隐藏起来了,等到那些与其相关的信息出现时,神经元再次连接,这段思路(记忆)才会被唤醒。
这就好比人们睡前如果发现这一天当中有很多待办事项都没有被处理就会焦虑或者失眠一样,心理和大脑都会发出信号来提示你“你还有很多事没做哦”。可是当你想要做的事被突然被打断时,你会发现你很难在当时那一刻就马上回想起来。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休息是有事可做,只是无需动脑思考,但不等同于刷手机、不知不觉给大脑接入了各种各样的繁杂信息的那种行为,如果真是这么做了,那么你原本的思路就很可能被掐断了,因为这种做法会给原本就已经很疲惫的大脑加重负担,导致大脑中的信息神经元不断增加。
要知道,散焦只是为了更好地聚焦,即把大脑当作一个人对待,为它提供劳逸结合的运行环境,而不是将焦点拉到别处,使原本的工作进程无法推进。
重申一下,作者不是反对专注,而是希望通过让我们了解大脑的工作原理、节奏和规律,使我们找到更好地运用及开发大脑的方法,从而达到高效的目的。比如45分钟聚焦,15分钟散焦,简单、有效、可行性也很强,赶快尝试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