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付出,越被抱怨
身为省重点高中的一名班主任,在办公室接待了无数个来访的家长,观察到这样一个现象,来访的百分之90都是女性家长,家长的精神状态和情绪状态和孩子的成绩波动有很大的关系。
高二分班时,班里一个非常聪明的女生,在经过了大半个学期的学习后,有一段时间,总是趴在桌上,精神萎靡,就算是最喜欢的数学课也提不起兴趣。后来我把这个孩子叫到办公室,她直接哭出来,说自己不想学了。可是,这个孩子之前学习状态一直很好啊,甚至考过前三名。通过电话的简单交谈,我发现情况很严重,如果再不介入调解,这个孩子将会出现更大的问题。
我安排了一次全家会议,就在我的办公室。
首先,孩子先说话,她觉得母亲管自己管的太严,自己想抽空放松一下,母亲就批评自己。自己看数学的时候,母亲让看英语,自己看英语,母亲又怪自己不写物理。母亲不仅焦虑,甚至有些神经质了。
父亲也有同感,说孩子母亲管孩子太严厉了,自己有的时候就放点水,带孩子玩一下,但不被理解,家里争吵不断。
母亲听完孩子和丈夫的叙述后,委屈的哭出来,说丈夫特别忙,不着家,只有自己管孩子,结果孩子不仅不亲近自己,还和爸爸站在统一战线,不理解自己的苦心。
上述的情况,不是个例,而是普遍出现的一种情况:父亲教育的缺席,母亲承担了照顾生活起居和教育的双重责任,结果,却适得其反。孩子和丈夫都不理解自己。
看着哭泣的母亲,我也很心疼。她满脸倦容,既愤怒又伤心。我给她提了建议,不要焦虑,孩子有自己的学习方法。不要把眼光在放在孩子身上,抽点时间,和丈夫出去喝杯茶,回顾回顾恋爱生活,孩子的学习的确非常重要,但不是你生活的唯一。
这个家长很有毅力,按照我的建议做了。结果寒假的时候,打电话给我,说不仅让孩子的成绩提升了,自己的家庭也和谐了。的确,这个孩子期末考试的时候,又考到了第三名,而且脸上也洋溢着笑容,和之前判若两人。
上述的案例,我们看到了中国女性之于家庭的生存困境。做得多,错的多。付出却不被理解。究其原因,就在这不断地单方面付出,将自己的生命能量消耗殆尽。而没有能量的付出,是带着怨恨和抱怨,还有期待孩子回报的重量的。
生命能量去哪儿了
我们主张健康的家庭关系,应该是以一男一女的夫妻关系为核心,组建的家庭。夫妻是一个家庭的核心,而老人和孩子,虽然重要,但却都不属于核心单位,因为老人会老去,而孩子会长大,组成自己的家庭。
然而,大多数的情况是,男性作为丈夫和父亲身份的缺席,让正常的家庭情感模式发生了转变。作为妻子,没有办法去沟通情感,只能将这一份情感的权重加之于母亲的身份。于是孩子就感到了压力。我们的生命能量,消耗在工作,育儿,各种的家庭琐事中。没有能量的付出,带来的只能是抱怨和怨恨。孩子怨恨自己受到了太多的关注,失去了呼吸的空间。
作为教师,我们说只有自己不断的充电,才能在课堂上游刃有余,旁征博引。其实,人生也是这样,只有不断的补充生命能量,才能避免在精疲力竭中挣扎。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经历:有的时候带孩子带的非常累,就忍不住想向孩子发火。发完火之后,又忍不住后悔,觉得对孩子不公平。
其实,这就是典型的能量耗尽的特征: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
其实,生命能量就像水一样,如果不断的去浇灌,而没有活水源的话,很快就会干涸。而健康的和谐的夫妻关系,就是生命能量的水源之一。健康的家庭关系和亲子关系里的孩子,反馈的正面信息,就像是土地里蒸发的水,最终回到河里。这样才是一个正常的水循环系统。相反,则是恶性循环。我们的生命能量,不仅消耗在具体的工作,育儿,各种的家庭琐事,更是消耗在对自己的怨恨上。
所以,当我们觉得精疲力竭的时候,能量灯已经在闪烁的时候,就是我们该调整自己的时候了。
四种没有能量的父母
当能量消耗殆尽的时候,我们会不自觉成为四种令孩子讨厌的父母类型:
情绪性父母
情绪型的父母的情绪是不稳定而且难以预测的。这类父母,会将自己的情绪传达给孩子,如果孩子不能给自己反馈,就是抛弃自己的人。这类父母的孩子,必须感受着父母的情绪,承担着情绪变化的后果,必须小心照顾父母的情绪。于是就破坏了自我价值感的建立。
掌控型父母
这类父母喜欢掌控孩子,因为缺失了另一半的认可和沟通,于是孩子成了自己的全部情感和希望寄托。这类父母容易忽略孩子真正的喜好,兴趣和愿望,甚至是孩子的自身能力类型,而迫使孩子走自己设计好的路。
消极型父母
这类父母无法给孩子情感的依赖和支持。他们专注于自己的情绪和受过的伤,然后忽略了孩子的需求,甚至说,当孩子出现问题,家庭出现问题时,让孩子自己去解决。
拒绝型父母
这类父母在生命能量耗尽的时候,对孩子是放任不管的态度,让孩子自己发展。孩子有时候会觉得,如果没有自己,父母也能过的很好,自己是否存在无关紧要。
补充生命能量,成为更好的自己
补充生命能量的关键,在于转变思想:生命体验者的唯一,只是自己。只有认清了这一现实,才是拿到了解开所有问题的钥匙。补充生命能量,不是为了别人,恰恰是为了自己。
正视一个问题:能和自己走下去的,只有自己的另一半。所以,将过度放在孩子身上的眼光放在另一半和自己身上。培养和另一半的感情,让自己的人生丰富起来。成为更好自己的愉悦感,是驱赶疲劳的良药。所到底,就是尽量让自己的人生丰富起来。
不要专注于孩子,儿孙自有儿孙福。
不要专注于家庭琐事,地板上脏一点,衣服晚洗一点没有关系。
多培养一点兴趣爱好,能够有发泄情绪的地方。
多睡觉。
......
也许如一开始展示的案例,当我们把眼光从孩子身上抽离出来,多培养自己,让自己丰富起来之后。我们的付出不再带着抱怨,我们的付出不再要求回报,那一刻,我们的孩子会再次对我们展现出灿烂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