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篇之五十六【一明心悦读:浩然之正气】

                            浩然之正气

                  -------- 20191220 一明心悦读

孟子在儒家中的地位非常之高,仅此于孔子,处于亚圣之位。他的经典名言“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弗乱起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也。”鼓励了一代又一代的有志之士,渡过了人生的至暗时刻。今天有缘学习了王蒙先生的《孟子》一书,对于孟夫子有了更为立体的认识。

图片发自App


我们常说孔孟之道,儿时以为孔子与孟子是相似之人。两位圣人虽都是儒家的代表人物,孟子相传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学生,故而也是孔门的正统相传。但实际上,孟子与孔子在性格上截然不同。孔子温文尔雅,而孟子则大义凛然。这当然和二位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很大的关系,孔子所处是春秋末期,那时候的学问都垄断在贵族手中,平民老百姓是没有机会学习知识的。也正是孔子将教育平民化,这是孔子对历史最大的贡献,故而当时真正有学问的人士偏少。因此很少有人在学问上与孔子唱反调。而孟子处在战国年代,人才济济,百家争鸣,朱子、墨子、荀子等等,皆是名家。当时的大多名士都偏向对功利主义盛行,大多都是为了博取功名而存在的。而在那时,几乎是孟子凭以一己之力中兴了儒家思想,可以说是他继承且发展了孔子的思想。为了捍卫儒家的正统思想,因而孟子时常都得和诸王及各个名士辩论,且十分激烈。

图片发自App


孟子的治国方略,真传于孔子并适当做了延伸。他也是以仁政为主,强调休养生息和民贵君轻的思想。孟子曾和梁惠王、梁襄王及齐宣王有了交流,其中较为经典的是和梁惠王的谈话,鼓励君王要懂得“独乐了不如众乐乐,与民同乐”的思想;且鼓励梁惠王关心百姓疾苦,不可总是好勇好战。孟子还为齐宣王宣讲了“不能”与“不为”的区别,指出国王是不愿为善政,不是不能为善政,应当立即转变态度。当时孟子贵为君王的幕僚,有很高的地位,但是因他对君王说话十分不客气,他随时也做好了“舍身取义”的心里准备。孟子之所以能有如此勇气和君王们对话,是因为他在四十岁的时候就做到“不动心”的境界。不动心,就是能够无论外界发生的事情,都不会影响到他的心境,此种心境也延伸出后来范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那孟子如何做到不动心的?还果真有和我们分享了一些心法。

图片发自App


孟子能够做到不动心的原因是他善于“养浩然之气”,这种气质充塞身体的每一处,让自己的精神进入自在、无愧、符合道德仁义的心理境界。“养气”也就成为了孟子的不动心之心法。那如何养气呢?按照我的体验,应该就是时刻让自己处在当下的能力。在道家和佛家中,都有观呼吸的练习方法,让自己随时随刻都保持对呼吸的觉察,实则就是保持处在当下的状态。人之所以劳累,就是精力和能量分散过快,如果能够保持觉知力和平等心去对待每个人和每件事,那么这股浩然之气就自然会萌发。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千篇之五十六【一明心悦读:浩然之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