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发展历程【转载】

作者:五号人


高考作文发展历程

自从1978年恢复高考以来,高考作文也;历经多次变革,主要有命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新材料作文、任务驱动型作文。我们把这几种作文形式进行简单梳理。

首先讲命题作文。先讲命题作文的概念,这里引用周庆元先生的话,“命题作文就是在

规定的时间内按照指定题目所规定的范围、内容、体裁等要求来写作一定规格的文章。”那么我们可以这样去理解,命题作文就是出题人为了考查考生的能力,只提供文章的题目,让学生根据文章题目去领会出题人的意图,并进行思考,从而完成题目的作答。从形式来看包括全命题作文和半命题作文。

命题作文历史悠久,从科举考试时期就开始采用,如乾隆年间的这一道题目“不仁者可与言哉”,在民国时期的考试中也经常使用到,如1936年国立中央大学的作文题目之一,“论今日文化之责任”,建国之后我们进行的几次考试也采用了命题作文的形式,如1954年《我的报考志愿是怎样决定的》。改革开放以来高考对于命题作文的考查更多,如1977年甘肃高考作文,从“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谈起。

命题作文重点考察语文的工具性,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到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语文是培养学生切实应用写作能力 ,而不是培养未来作家 。在这种思维之下,命题作文更加注重考察学生的语文基本素养而忽视了学生自我个性的释放。

命题作文也有自己的优点。第一,测试的有效性。高考作文是考场作文,既然是考场作文那么必须得进行评分,而命题作文有很强的客观评分标准,阅卷人只要按照标准进行阅卷就可以,不会涉及太多的主观情感,其实在某种程度上是对学生的保护,使得考试更加公正。第二,有助于考查学生的专业写作能力。命题作文在规定时间内出规定的题目,让学生按照具体规定的范围、内容、体裁、主旨进行写作,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自我思考能力和个性表达,但却更加注重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这和语文的工具性相关联。

命题作文的缺点。第一,限制学生的思维。命题作文的限制性虽然能更好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但从辩证角度来看,其自然也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表达,这不利于培养学生多方面发展。第二,命题作文更容易被宿构。在这方面,命题作文和话题作文一样,很容易被学生“宿构”。

材料作文

周庆元说:材料作文即“提供材料作文或给材料作文,也称命意作文、条件作文等。章熊在《中国当代写作与阅读测试》中指出:“给材料作文”这个概念充满着不确定性,指出“因为这个名称中的‘材料’,容易与作文中的‘材料’相混淆,顾名思义,误解为这种题型提供了写作的材料”,所以,以“提供情境条件作文”名之为恰宜。从中可以看出,材料作文提供一定形式和内容的材料,营造一种特殊情景,诱发学生作为写作主体的写作动力以及自我思考,更有助于学生的自我表达。

那么材料作文和命题作文有什么关系呢?材料作文又叫命意作文,这就可以看出和命题作文的相同之处,都是命题人在某种程度上确定了文章要写作的主题,主不过主题范围大或者小而已。命题作文已经规定了写作的内容和主旨,限制非常紧,而材料作文则提供了一段材料,营造一种特定情境,让学生可以更好进入到这种情境之中,激发学生的自主思考和寻找情感抒发点,更好激励学生进行写作。从某种程度来说,从命题作文向材料作文的转变,虽然在审题立意上的难度有所增加,但却给了学生更大的自由,让学生可以更深入思考,更好抒发自我情感,是人文性在作文中的体现。

材料作文历史也比较悠久,1933年国立中山大学的国文作文命题,“蒋介石对日不抵抗, 宋子文在欧美大借款,试述其事实而评论之”,这篇作文虽然没有出现材料,但是在当时特定背景之下,也算作是以社会作为材料,提供了特定的社会材料,可以算作材料作文。 1980 年的作文命题《读<画蛋>有感》,以及 1981 年的作文命题《毁树容易种树难》,都要求根据材料写读后感,设置了特定的情境,可算作是较早期的材料作文。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材料作文逐步兴起,直到1999年话题作文的出现。

材料作文分为传统材料作文和新材料作文,下面来分析一下它们之间的不同之处。传统材料作文是指2006年新材料作文出现前的材料作文,主要是指上个世纪八九十年的材料作文。而新材料作文是2006年之后出现的材料作文。我们举典型的几篇来进行对比。

如1995年高考作文试题:阅读寓言诗《鸟的评说》,完成 1、2 题。

麻雀说燕子

是怕冷的懦夫

燕子说黄鹂

徒有一身美丽的装束

黄鹂说百灵

声音悦耳动机不纯

百灵说最无原则的

要算那鹦鹉

鹦鹉说喜鹊

生就一副奴颜媚骨

喜鹊说苍鹰好高骛远

苍鹰说麻雀寸光鼠目

……

1.任选诗中的两种鸟,展开想象,以《××与××的对话》为题(例如《麻雀与燕子的对话》、《黄鹂与鹦鹉的对话》等),写一个 200 字左右的对话片断。(20分) 要求:①对话与《鸟的评说》内容有关,并据此展开想象。②用对话方式写,不要用概述和转述方式写,不要写成独白或诗歌。③想象合理,对话内容围绕一个中心。④可适当描写鸟对话时的神态、心理、动作和口气等。⑤语言流畅,描写生动,卷面整洁。

2.根据《鸟的评说》,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联系生活实际,展开议论,写一篇不少于 600 字的议论文。(40 分)

1997年高考作文试题:

阅读下列三个材料,完成1-2题。

材料1:小新背双腿瘫痪的同学小牧到 1 公里外的学校上学,从小学五年级到现在高中一年级,一背就是 6 年,1000 多个日子。

材料2:某杂志社作调查:“你对同学最赞赏的品质是什么?”调查结果,排在第一位的是“乐于助人”。

材料3:某单位在一些青少年中作不记名问卷调查:“你如果遇到别人碰上麻烦事时会怎样对待?”回答“悄悄走开”的人不少。

1.根据“材料 1”,描写背同学上学的情景。(20 分)。

注意:①体会人物的思想品质和“材料1”所提供的条件,设想小新背同学上学的情景。想象要合理。②重点写小新,用什么人称都可以。③重点在行动描写,也可适当运用其他表达方式。④200 字左右。

2.根据“材料 2”和“材料 3”,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联系实际,写一篇议论文。(40 分)

注意:①把“材料2”和“材料 3”结合起来思考。是否结合“材料 1”,自由决定。②不少于 600 字。

这两篇属于典型的传统材料作文。

如2006年全国卷Ⅰ高考作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与800字的文章。

一只老鹰从鹫峰顶上俯冲下来,将一只小羊抓走了。

一只乌鸦看见了,非常羡慕,心想:要是我也有这样的本领该多好啊!于是乌鸦模仿老鹰的俯冲姿势拼命练习。

一天,乌鸦觉得自己练得很棒了,便哇哇地从树上猛冲下来,扑到一只山羊的背上,想抓住山羊往上飞,可是它的身子太轻,爪子被羊毛缠住,无论怎样拍打翅膀也飞不起来,结果被牧羊人抓住了。

牧羊人的孩子见了,问这是一只什么鸟,牧羊人说:“这是一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孩子摸着乌鸦的羽毛说:“它也很可爱啊!”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问题,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2016年全国3卷试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历经几年试验,小羽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推陈出新,研发出一种新式花茶并获得专利。可是批量生产不久,大量假冒伪劣产品就充斥市场。小羽意识到,与其眼看着刚兴起的产业这么快走向衰败,不如带领大家一起先把市场做规范。于是,她将工艺流程公之于众,还牵头拟定了地方标准,由当地政府部门发布推行。这些努力逐渐见效,新式花茶产业规模越来越大,小羽则集中精力率领团队不断创新,最终成为众望所归的致富带头人。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义,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2016年上海卷: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更容易进入大众视野,评价他人生活变得越来越常见,这些评价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人们对“评价他人的生活”这种现象的看法不尽相同,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思考。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这三篇属于新材料作文。

从两则传统材料作文题可以看出量大特点,第一,材料主题比较单一。1995年材料作文可以看出,其命题点明确强调“尺有所长,寸有所短”,看待事物要辩证看待,不能只看待事物的一方面,不能片面看待问题。1997年材料作文在材料中已经明确告诉考试要助人为乐以及办完好事之后要静悄悄地离开,从某种角度来说,这两则材料的确完成了材料作文“名意”的特点,虽然是材料作文,但却无法积极发挥其情境作用,无法让考生进入特定情境之中进行思考。第二,传统材料作文中材料比较单一,无法进行深度拆分和思考。如1995年作文,整个材料只能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思考,无法将其具体拆分,学生所看到仍然是一个整体的命意,这不利于学生进行深度思考。1997年的高考作文也存在这一的问题,三则材料必须整体思考,而无法拆分。这两则传统材料作文可以看出,传统材料作文试图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进行深度思考,但在出题过程中仍没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写作主体“我”被抽离出来,在写文章过程中,文章容易成为整个材料的附属品,无法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新材料作文有什么特点呢?新材料作文有人又具体进行划分,分为新材料作文和新材料话题作文,从根本上来说新材料作文是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的结合,但其也有自己的特点。第一,新材料作文可以对材料进行分解。如2006年全国卷作文,其要求是“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这就可以从材料进行拆分,在如2016年全国3卷,提供材料是一个客观事实的描述,考生可以从中进行深度分析,可以从“小羽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推陈出新,研发出一种新式花茶并获得专利”入手,也可以从“她将工艺流程公之于众”,让考生进入到特定情境之中,鼓励考生进行深度思考,深入挖掘材料。第二,新材料作文主题范围扩大,在新材料作文当中,材料已经没有太多的主观导向,而是客观的叙述,这就对于主题的限制大大放松,让考生可以更好发挥自己的真实情感和思考结果。所以有人进行分析说此时的材料作文是和话题作文的结合,给定一定材料,最后引出话题。如2016年上海卷,从材料当中引出“评价他人的生活”这样大大范围的写作内容。

材料作文的优点。第一,材料选取的范围广泛,社会现象、人生感悟、情感抒发都可以选取,在一定程度上扩宽写作的范围,可以更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第二,有助于学生进行深度思考,写出自我个性,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高考作文具有导向性,有助于学生在日常的写作中继续思考,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更好体现课程标准的人文性,鼓励学生多思考,更好抒发自己的情感态度。

材料作文现状。从现状来看,材料作文考查依然很频繁,主要是集中在新材料作文上面。从2014年到2018年这五年来看,在地方卷考查也不少,最典型的则是2018年全国2卷的作文。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二战”期间,为了加强对战机的防护,英美军方调查了作战后幸存飞机上弹痕的分布,决定哪里弹痕多就加强哪里。然而统计学家沃德力排众议,指出更应该注意弹痕少的部位,因为这些部位受到重创的战机,很难有机会返航,而这部分数据被忽略了。事实证明,沃德是正确的。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话题作文

话题作文,周庆元说:“话题作文,是提供一段文字材料为‘话题’,根据这个话题的规

定内容进行立意自定、文体自选(也有规定‘除诗歌之外,其它文体不限’者)、题目自拟、不少于 800 字的‘三自一不’的作文。”从中可以看出话题作文,就是:“它提供一段文字材料为‘话题’,根据这个话题的规定内容,进行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话题作文重在话题,但话题作文也有自己的材料,这和新材料作文有什么样的不同呢?命题中的话题虽然和命题中所给的材料相似,但两者的不同点也是显而易见的,材料作文是预先设定好主旨和立意的,材料虽然是多种多样,但学生所选立意却是有很大的限制性,必须得紧紧抓住材料,从材料着手,所以是“命意”作文。而话题作文不同,材料的作用是引出话题,并给予考生适当的指导,至于这则材料用还是不用,完全在于考生自己,没有具体的限制和要求。

话题作文是从1999年“假如记忆可以移植”这篇话题作文出现之后,第二年就开始席卷全国,成为一种高考作文的主要考察形式,2000年到2006年是话题作文的顶峰,到现在个别省份还在继续使用话题作文,如江苏卷。

话题作文的命题通常由材料、提示语、话题、注意事项四部分构成。其中材料只是引出话题,考试可以选择不采用,提示语是连接材料和话题纽带,一般它都会指向材料深层次的内涵,帮助考生分析材料,有助于考试对于话题进行审层次的思考,往往可以缩小话题的范围,更有助于学生写作。话题就是话题作文的核心所在,考试必须围绕话题进行写作。最后就是提示语,提示语最大特点是点名了话题作文的特点,就是“三自一不”,“三自”是指“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一不”是指“不赵宇800字”。如2001年全国卷作文题目:  有一个年轻人跋涉在漫长的人生路上,到了一个渡口的时候,他已经拥有了“健康”、“美貌”、“诚信”、“机敏”、“才学”、“金钱”、“荣誉”七个背囊。渡船开出时风平浪静,说不清过了多久,风起浪涌,小船上下颠簸,险象环生。艄公说:“船小负载重,客官须丢弃一个背囊方可安度难关。”看年轻人哪一个都舍不得丢。艄公又说:“有弃有取,有失有得。”年轻人思索了一会儿,把“诚信”抛进了水里。

  寓言中“诚信”被抛弃了,它引发你想些什么呢?请以“诚信”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可以写你的经历、体验、感受、看法和信念,也可以编写故事、寓言等等。所写内容必须在“诚信”的范围之内。注意:(1)立意自定;(2)文体自选;(3)题目自拟;(4)不少于800字。

话题作文的优点。第一,立意自定。这是话题作文最大的特点,出题人在某种程度上最大限度的放开立意,让考生可以更好地进行自我思考。这不得不说是高考作文上最大的改革,作文写作的主动性由出题人转移到考生手里,在某种程度上完全体现出了新课标中的人文性,如2001年的高考卷“诚信”,考生可以从各个角度进行思考,可以讲诚信是什么以及诚信对我们的意义,还可以讲诚信缺失的危害,并结合当时社会进行思考,更深层次还可以继续挖掘诚信缺失的原因,并提出自己的建议。只要能和“诚信”搭上关系,就不算跑题,有人甚至说话题作文不存在跑题,虽然极端了一点,但也的确说出了话题作文的特点。第二,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话题作文虽然范围扩大了,但不得不说,难度也随之而增加。话题作文在普通写作中很难跑题,但是想要写的出彩就很难了。如果一个考生想要在话题作文中拿高分,文章中不仅需要新颖的立意、巧妙的构思,更需要有严密的思维。

话题作文的缺点。最大缺点就是宿构。正因为话题作文的范围太广,很多一线教师会根据往年情况以及社会相关热点进行预测,创造一种文字模板,让考试进行写作,往往能够和题目搭上关系,就像孙绍振教授批评的“话题作文是个筐,什么都往里装”。最后终于被新材料作文替代。

话题作文在高考作文中有其独特的作用,值得每一个考生进行思考,后来因为其自身的开放性被大家诟病,所以现在在出题的过程中,大家更加注重限制话题作文的范围,有人也把这几年出现的话题作文叫做后话题作文或新话题作文,其最大的特点就是材料对话题进行了限制,考试可以和材料进行结合,一起思考,在某种程度减少了话题作文的弊端。如:2016天津卷

在阅读方式多元化的今天,你可以通过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在宽广无垠的网络空间中汲取知识;你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悦读”有形有色、有声有像的中外名著;你也可以继续手捧传统的纸质书本,享受在墨海书香中与古圣今贤对话的乐趣……

当代青年渴求新知,眼界开阔、个性鲜明,在阅读方式的选择上不拘一格。请围绕自己的阅读方式,结合个人的体验和思考,谈谈“我的青春阅读”。

天津作文虽然也是由材料引出一个关于“我的青春阅读”的话题,但考生是不能不看材料,因为这个材料实际上是在提供写作的角度,启发考试写作立意。比如材料中涉及电子阅读、多媒体阅读和纸质阅读三种方式,考生就可以从这三种阅读方式中选择一种或几种,结合自己的阅读方式谈“我的青春阅读”体验,当然考试也可以不选择这几个角度自己可以另起炉灶,重新选择。这就是后话题作文和新材料作文最大的不同,新材料作文虽然可以对材料进行分解,按照自己的想法对某一个角度进行思考,但不能脱离材料,而后话题作文则不同,可以用材料中的内容,也可以不用,对于材料的依赖性不是特别大。如2017年江苏作文。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60分)

生活中离不开车。车,种类繁多,形态各异。车来车往,见证着时代的发展,承载了世间的真情;车来车往,折射出观念的变迁,蕴含着人生的哲理。

考试可以根据材料进行写作,也可以跳出材料,写其他内容。

话题作文作为一种特殊的高考作文考查形式,在这几年仍然出现较多。主要集中在地方试卷上。如江苏卷2018年。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浙江大地,历史上孕育过务实、知行合一、经世致用等思想,今天又形成了“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的浙江精神。

在与时俱进的浙江文化滋养下,代代浙江人书写了一个又一个浙江故事,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浙江传奇。

作为浙江学子,站在人生新起点,你有怎样的体验和思考?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

【注意】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不得少于800字。不得抄袭、套作。

任务驱动型作文

讲完上面三种作文之后,还得再讲一下任务驱动型作文,但这种作文实际上也是属于新材料作文。

什么是任务驱动型作文?我们现在的引用的概念大多来自教育部考试中心张开先生在《注重题型设计,强化教育功能》中的解释,认为“‘任务驱动型作文’即在材料引发考生思考、激发写作欲望的基础上,通过增加任务型指令,着力发挥试题引导写作的功能,增强 写作的针对性,使考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辨析关键概念,在多维度的比较中说理论证的一种新 的作文命题形式”。 这是现在比较权威的概念,从中可以找到三个关键因素,“真实的情境”、

“对立的问题”、“任务指令”。孙书凯老师在《浅谈“任务驱动型作文”的滥觞与衍变》中将其进行概括为“情境矛盾对立,问题颇具争议,各方各有情理,考生辩证分析”。这我们可以对任务驱动型作文进行总结,必须有一个情境,最好是现实中真实存在的,情境会包含某种对立问题,具有矛盾性,这种矛盾出题人会设置任务,引导考生进行写作。

那么任务驱动型作文书从什么地方过来的呢?“任务驱动 ”这一专有名词最早来自于20 世纪 80 年代西方的任务型教学法,它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围绕着学生设置任务,并通过创设特定情境向学生提出某个问题,要求每一位学生运用已学知识和已有经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如此才算完成具体的任务(选自万冬枚《任务驱动型写作教学研究》)。任务驱动型作文虽然来自国外,但却在国内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这就得从咱们国家高考作文命题进行讲解。改革开放之后我们国家高考作文经历了命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新材料作文,各自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命题作文和材料作文在某种程度来说都是一样的,都是出题人限定了文章的主旨,让考生自己审题立意,组织语言写成文章,更加考查学生自己的写作能力,没有特别鼓励学生发挥自我情感。话题作文一改命题作文和材料作文的弊端,虽然也有文章主题,但范围则扩大了很多,而且是“三自一不”,更有利于学生自我发挥,展现个性,真正体现出来人文性,鼓励学生个性张扬,但其弊端则是容易宿构,很多学生在考试前准备五六篇文章模板就可以应对话题作文,无法真正考查学生真实水平。在前面两种情况之下就出现了新材料作文,将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进行融合,力图实现实现文章主题宽与窄的完美结合,但问题也出来了,那就是材料,材料在某种程度都是脱离现实,无法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思考,更不要说进行思辨思考。同时与话题作文的结合也会让学生觉得主题太大,无法确定文章的具体写作任务。在此基础之上就出现了任务驱动型作文。

那么任务驱动型作文有什么特点吗?就是前面所讲的三个因素,“真实的情境”、“对立的问题”、“任务指令”。举2015年全国1卷的作文来看。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因父亲总是在高速路上开车时接电话,家人屡劝不改,女大学生小陈迫于无奈,更出于生命安全的考虑,通过微博私信向警方举报了自己的父亲;警方核实后,依法对老陈进行了教育和处罚,并将这起举报发在官方微博上。此事赢得众多网友点赞,也引发一些质疑,经媒体报道后,激起了更大范围、更多角度的讨论。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给小陈、老陈或其他相关方写一封信,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完成写作任务。明确收信人,统一以“明华”为写信人,不得泄密个人信息。

首先来说这才材料有“真实的情景”,是一个完整的情景,无法对这个情景进行详细的划分,不能给父亲在公路上行驶寻找一个原因,这个真实的情景自然而然会将学生带入进来。这和以前的新材料作文不同,以前的新材料作文可以对材料进行分解,如2006年全国卷作文,考试可以从很多角度进行思考,如“牧羊人”角度、“老鹰”角度、“乌鸦”角度,我们可以不把这则材料当成一个特定的语境,而任务驱动型作文则不能。接下来仔细分析就会发现这个情景之中带有某种矛盾,就是“对立的问题”,女儿举报父亲,有人赞同、有人反对,这个对立性的问题就是这则材料的矛盾点,考生得从这一点进行深刻的立意。最后,有了对立的问题也就有了人们各自的观点,观点不同体现人们价值观的不同, “有意识地增加了作文材料中的价值导向性。所谓的价值导向性,就是指试题有章识地引导考生朝着健康、积极、深刻的方向去立意”(选自张小平: 《任务驱动型作文及其写作原则》),这种价值导向性就体现在“任务指令”,在2015年材料中体现在“此事赢得众多网友点赞,也引发一些质疑”,这是引导学生明确的第一个任务,即“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当然在这篇材料中还有其他的任务,明确文体,即书信格式,“请给小陈、老陈或其他相关方写一封信,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还有第三个任务,就是对象,即“小陈、老陈或其他相关方”。

再举2017年全国1卷作文。

据近期一项对来华留学生的调查,他们较为关注的“中国关键词”有:一带一路、大熊猫、广场舞、中华美食、长城、共享单车、京剧、空气污染、美丽乡村、食品安全、高铁、移动支付。

  请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要求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首先寻找情景,中国现在巨大的变化,并且要向国外友人介绍中国这种巨大的变化。第二,对立的问题,本题的难度就在这里,材料所提供的都是一些关键词,但仔细阅读之后就会发现这里面有很多关键词是具有矛盾关系的,如“空气污染”和“美丽乡村”,一个是环境污染,一个是田园风光,再如“食品安全”和“中华美食”,一个暴露了我国前几年严峻的食品安全形势,一种揭示了我国美食文化博大精深。再找还能找到,如“长城”和“一带一路”,一个代表了封建王朝的封闭,一个代表着积极开放。最后就是就是任务指令,就是“请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向外国友人介绍我们国家,这要展示出我们国家巨大的发展变化,当然也不能粉饰太平,要直面问题。写作对象就是外国友人,被写作对象就是我们国家。

从上面分析中可以看出,任务驱动型作文就是要设置一个真实的场景,让学生进入到这种场景之中,直面问题,鼓励学生去解决问题。第一,这种出题形式最大的优点就是防止宿构,具体情境的设置比起话题作文中的理念来说范围要小的多,更重要的是考生必须紧紧围绕材料展开议论,就事论事,不能脱离材料,防宿构效果明显。第二,更好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尤其是考查学生的思辨能力。在这种具体情境之下,学生无法再用“引用材料,提出话题,阐述话题,论证证明”这种古老的格式,必须进入到具体情境之中,具体问题具体解决,大大考查了学生的思辨能力。

总结

纵观改革开放到现在的高考作文命题形式就会发现,有一点一直没有发生改变,就是作文的命题主动权一直在出题人手里,考生必须得学会审题立意,领会出题人的出题意图,只不过这些年的改革是在这个大前提下进行的小的调整。其中命题作文的限制最严格,体现了语文的工具性,更加考查学生的基本语文素养,而话题作文最开放,几乎不存在所谓的“跑题”,注重学生的主动性,但也有话题的限制。材料作文延续命题作文,是命意作文,虽然有一定的开放性,但限制性依然很重,不利于学生综合素养培养。于是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结合就形成了新材料作文,既有材料作文的限制,同时又有话题作文立意的“广”,看起来不错,但所给的材料却很少有现实中的真实情况,无法培养学生的思辨性,于是就此基础之上就产生了任务驱动型作文。命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新材料作文都是属于阐释性思维,而任务驱动型作文真实实现了思辨性思维。最后上一幅图,希望大家能对高考作文有一个宏观把握。

你可能感兴趣的:(高考作文发展历程【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