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于奉献是不是一种病

《芳华》里有个“活雷锋”,他什么都帮,什么都做,还把进修的机会让给战友一一后来战友得知他自己不去进修,是为了继续跟心上人待在一起 幸好电影中的人还没有高尚得太离谱。但社会中存在着这样一类人,极端利他者。 《纽约客》特约撰稿人拉里莎 ·麦克法夸尔在《陌生人溺水》一书中记述了多位极端利他主义者的经历,比如有人除了衣服和家居用品,捐献了自己的全部财产,所以经常要去垃圾箱里找东西吃。

好心人费力不讨好,还经常被人嘲笑。 麦克法夸尔说这很自然, “行善者,为道德本身所吸引,自发走向道德极端,他们把自己整个奉献出去,超出了看起来合理的限度。这种行善者让人感到不舒服”.

英雄并不会引起人们的不适,他们通常是偶然遇到一个麻烦,决定施以援手,他们的高贵行为不会让人觉得是在责备他人: 你没有做他所做的事情,只是因为你当时不在场,你可以想象,要是你当时在场,也会那么做。而行善者知道危机无时无处不在,会有意追寻它们。行善者暗示着一种责备:因为你和行善者一样,都知道在某个地方总是有人需要帮助。

过去,人们认为人性是自私的,利他主义只是一种伪装的自私。但现在,精神分析学家认为,有些利他主义者的自我牺牲行为掩盖了他们的攻击性、嫉妒以及控制他人的需要。 但也存在着这样一种人,对他们而言,帮助他人就是真正的快乐之源。

有人倡导要做利他主义者,救助陌生人。 如澳大利亚哲学家彼得·辛格认为,遇到了一个遭遇贫困和疾病的孩子,应该去救,而买一双鞋的钱可以去买药救孩子,买了鞋子就等于没有去救那个可怜的孩子。麦克法夸尔反对辛格的观点,她说: “这混淆了慈善与拯救的区别……超出了对正常人的期待。”

但她也说:“没有行善者的话,世界会更糟。没有他们展示一个人如果下定决心,能够为陌生人做些什么,尝试的人就会更少。正是这些古怪的、怀有希望的、强硬的、理想主义的、苛求的人的榜样,让那些维护生命的品质得以更好地留存。”

你可能感兴趣的:(乐于奉献是不是一种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