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陪伴 筑基第十七课 三级心理咨询技能(六)

2021年12月2日  中原焦点团队  中27  庞爱国  第336天分享  本周第2次约练  总约练第295次  咨180、观79、来3、朋4、box约练11、案例分析18,总分享第338次分享

本周第二场  咨询师

咨询师不背负来访者的责任,身后一小步跟随,倾听、共情、具体化,过程中更多的是陪伴加等待,等待来访者类型的逐渐转变,等到来访者倒空了,Ta就会自己去思考接下来要怎么办?而不是着急的去拽Ta,那样对方是不舒服的。

筑基第十七课 三级心理咨询技能(六)复习

家长越急孩子越慢、越催越熄火,关系是第一位,的孩子可能就说他九月初新的一学期或者八月底九月初新的一学期他要回学校,那么作为家长,有的时候可能作为咨询师,我们可能难免就会着急,我们就会试图去推进。一旦你试图推进,你就会忘掉你们的关系,接下来你们咨询就可能做不下去了,就会断掉了。哪怕你感觉你看的再明白,你看的再懂,你非常清楚他的问题的点在哪,他是咋回事儿,但是一旦你忘掉了这些最基本的东西了,你忘掉了要去共情他,你忘掉了要去尊重他、要把主动权交给他、要去尊重他的变化的规律。一旦你忘掉了很多的东西,那么接下来可能就会导致更慢。所以当孩子们在说要变化的时候,这个时候很可能会后退。 根据经验,因为他说要变化,但是他往往可能做不到,那么家长就会着急,家长就感觉你说你要做到呀,你说你要做呀,你又做不到,你就别给我希望啊,然后你说话不算话,家长就会有很多的情绪,家长就会死死的盯着他这一块儿,那结果孩子就更做不到,压力就更大,结果就会导致这个现状比之前好像还糟糕。 这样的情况是很多的。

咨询师不背负家长期待

如走不动,看关系,看五要素是否到位

在实际中,那我们作为咨询师角色,有时候我们会受家长的影响,不要把家长的那个压力转移到你身上。但是往往在实际中很难呀。当家长跟我们说一些东西的时候,我们难免就会转移了,同时我们还要考虑跟家长的关系啊,我们不考虑跟家长的关系的话,咨询也做不下去,所以就需要在一块讨论,需要督导,需要朋辈或者是花钱去做督导,去做探讨,你才知道这个点可能在哪,哪个地方可能需要格外的注意,所以一定要注意关系,关系实在不好走动的时候,我们就回头看一看啊,是不是关系这一块儿可能又出现状况了,而关系这一块儿出状况往往又是因为我们讲的这五个方面,某些点你可能做的不是那么到位了。尊重、热情、真诚、共情、积极关注这几个点里边,有的点你可能做的也不是太到位的时候,他关系就会又会出问题了,是吧?你是否真的足够的尊重、接纳,尊重里边包括接纳呀、平等啊、信任呀、礼貌啊,这些是否是真的如此,这都属于很重要的最基本的内容。

一、共情

关系之共情--无共情无关系、无咨询

因为共情这一块在建立关系中可以说是五项里边的重中之重的一块。如果他感觉到你不理解他,或者你没有办法理解到他,你们俩的谈话将没有办法进行下去,关系就建立不起来,咨询进行不下去。

共情不是说情,而是体验,是感同身受

那怎么样才能更好的共情?共情,更多时候不是说情,不是用你的嘴去说,而是需要持久的去有觉察的去训练自己感同身受的能力。你是否在感同身受,你是否有意识的去练习,我是他,我会是什么感受,是否真正的有意识的去这样做,哪怕你没有真的体验过,你也要试着进入那个角色去体验。 我是他我是什么样的感受,这是很重要的。

所以在实际中的时候,我们可能需要能更多的去体验到,你不一定全部经历。但是你可以有一点点的类似的感受,其实都是可以延伸到那样的感受里面去的。

无体验,用想象

我们作为助人者,并非说我们必须都全部都要经历过,你才能共情,才能很好的理解到他。不是的啊,我们在生活中哪怕有一些类似的感受,哪怕有一点点啊,有时候可能都会比较有帮助。那如果一点点都没有呢,那也没有关系,一点点也没有。你可以试着想象,如果你是他的话,你会是什么样的感受。

感同身受的能力是打开心门的钥匙

只有你有钥匙了,你才能打开门,你才能进入到他的世界。这个钥匙就是感同身受的能力。当你能感同身受了,你就有钥匙了,你就能打开他这个门了,那个感受就会比较强烈,他就瞬间能感觉到你能理解到我,你能get 到我的点,接下来就能很好的去交流。

怎么提高感同身受的能力?----刻意练习

但是如果你感觉那有啥呀,那算个啥啊,那我还怎么怎么样呢?那接下来就没得聊了,即使你装作很理解他,但是你心里边并不是那么想的时候也不行,所以一定要在实际你们咨询约练的时候有一个意识,就是你们一定要去更多的去强化练习感受的能力。如果我是他我是什么样的感受,如果我是他,遇到这样的事情,我会有什么样的情绪,我会怎么想?虽然你不是他,你的感受、你的想法可能跟他的也不一定一样啊,但是有这样的足够的练习之后,你会更接近于大多数人的感受与想法,你就能更多的尊重他的状况。

共情注意事项之一:来访者角度看待来访者及其问题,而非咨询师的角度

技巧:非言语共情---更少的呈现咨询师自己

第一个,咨询师应该从求助者而不是自己的角度来看待求助者及其存在的问题,从他的角度,在他的世界他是对的,哪怕你实在理解不了,你可以不用语言的共情。当你更多的用非言语共情的时候,不用语言共情的时候,其实它是有一个好处的,那就是你可以更少的呈现自己,当你作为助人者,更少的呈现自己,那么错的时候也会少,因为你的非言语,同样的一个眼神其实可以传递很多的意思啊,他可以有很多的解读,他可以理解为你很理解他,他可以理解为你感受到他的痛苦,感受到他的焦虑等等,他可以有很多的解读,只要是大体差不多的一个非言语的信息。但是你的语言的信息就要非常的准确,非常的精准。

我们是不是真的站在他的角度,我是不是有自己的声音出来。如果我们在咨询约练的时候,在面对孩子的时候有自己的声音出来,这个地方你都要去看一看,有可能是你的卡点,就有可能是正常的声音啊,但也可能是你的卡点。

什么是卡点?声音超过大多数人的反应 ,情绪过于激烈。

怎么破卡点?觉察—完善—实践—重复此过程

那这样的情况其实都是需要去觉察一下,就看一看这可能就是卡点,这一句话可能触动了我们内心的什么,我们需要去看的,在这个看的过程中,就是在完善我们自己,让我们这个容器得以完善,容器越完善,越不会因为别人的一句话而勾起了自己,怎么完善容器,还是我们一直在强调的去实践,在实践的过程中,你才会有意识,你在哪些地方会有更大的反应,什么情况,怎么在这个地方就会有超出常人的反应,然后你就知道了哦,这个不太正常啊,这个我可能需要格外的注意一下。所以学心理学的过程,我们可不只是学习理论技术的过程,而是更多时候在自我修炼的过程,最终做的就是完善自己。一系列的学习其实都是在修自己啊,最后把自己修的容器更大更坚固,别人的东西几乎勾不起来,就你们几乎没有可以被勾到的东西了,这个时候说明你已经学的很不错了,且行且完善。

共情注意事项之二:共情如同而非就是,能进还要能出

技巧:实践、约练,做咨询师角色,几十几百场乃至更多场

第二个咨询师的共情,咨询师的共情不是要求必须与他有相似的经历,而是能设身处地理解,其实就是如同而非就是,我们只是如同而已,好像是我们的情况,但是不是就是啊,不是说我们必须得经历过这样的事情,我们才能更好的去理解到他啊,我们不可能经历所有的事情。我们作为咨询师,我们的人生阅历也是非常非常有限的啊,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能很好的去理解到它,如同而非就是。共情还有十二个字,如同而非就是,能进还要能出。我们有的时候可能进去就出不来了啊,因为好像成了我们自己的东西,那怎么样才能进去又能出得来,练多了就能进去,又能出得来了。

一般化---别轻易用,用之前先共情

如同云手—-先接住,然后顺势后退,再往前推

我们在实际的时候可不是能轻易的用一般化的,我们焦点里边的一般化,我们在实际助人的时候,你可千万别轻易的就用一般化。其实一般化的时候,你等于就没有更好的共情。一般化是在共情的基础上才是一般化。所谓的一般化,就是让他意识到他的情况是很多人都有的,好多人都这样,并没有那么太严重。但是各位如果你没有很好的共情,没有很好的铺垫,没有很好的理解,没有在良好的关系前提下没有花比较多的时间去了解他,了解他的信息,了解他的情况,让你让他感觉到你是关注他的,你是了解他,理解他的,你就冒然的用一般化,他会感觉到你在试图劝他,你在试图给他讲大道理,这就会让他感觉到非常的不舒服。那再跟我们之前讲的云手连到一起,所有的工作都在前两步的基础上,第一步你要能接得住他,第二步你要顺势后退,第三步才是顺势回推,才是去做事情,就去使他明白,或者是跟他去探讨更多的东西,你就先别上来就谈事儿啊。所以永远不要着急去解决问题,永远不要走到来访者的前面,试图去改变什么。

不顺时---觉察关系、觉察是否走在了来访者前面,是否急于解决问题

当走的不顺的时候,你就要考虑我是不是走的比他快了,我是不是又在着急于解决问题了,我是不是又不太注意咨询关系了。当走不下去的时候,我们都要做这些思考,有可能就在这些环节又出现问题了。这些东西知道归知道实际中的时候,他就是会反复的,反复的多了,慢慢可能也就好多了,基本上也就不在或者说很少犯这样的情况了。反正至少对于我来说好像已经好久好久不怎么犯了啊。其实偶尔我可能也会有点想犯啊,但是我会有觉察,我会觉察到啊,我自己好像有点受家长影响了,或者我自己有点,今天状态好像有点不太对劲,我在做咨询的时候可能都会有去做这些觉察和意识。

共情注意事项之三:尊重要一视同仁,表达共情要因人而异

技巧: 实践出下意识

尊重要一视同仁,但是共情要因人而异。因为有的人他需要的共情并不是那么多,有的人他的思路非常的清晰,情感非常的稳定,非常的理性。这样的人你少给他共情,为啥?你的共情反而他会感觉到你视他为弱者,他会感觉不舒服,为啥?他不缺,他是那么缺这些,他更需要的可能就是怎么去弄清楚他的事情,去解决问题,让他有觉察,有思考,这些是他更需要的。所以我们要去看一看,当事人可能更需要的是什么。对于那些相对弱的,状态也比较弱,性格可能也比较柔弱,自己也比较混乱,然后情绪反应也比较大,这一类的我们要给予更多的共情,就是你说这些东西你好多时候你不要记啊,你必须得去实践。我反复的强调的实践,你必须得去实践,你记下来是没有用的,你在实践的过程中,你会自然而然的就感觉到这个人可能就是你下意识的就会给他的共情就多一些,而有的人你下意识的给他的共情就少一些。这些东西你虽然记下来,你不经过实践是没有意义的。经过实践之后,你会下意识的就会做出反应。

什么是因人而异?---根据来访者情绪、感受、反应、当下的时机来,试探着来。

你可能感兴趣的:(等待+陪伴 筑基第十七课 三级心理咨询技能(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