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在自欺欺人就是让自己幸福的方法

作者:未央

 

      提起心理学,一定立马能联想到佛洛伊德。然而提到佛洛伊德,又不得不提一提这位与他齐名,既是他的学生,也是他反对者之一的,阿尔弗雷德 阿德勒。阿德勒身为犹太人,出生在富商家庭,然而他的童年却是疾病缠身的。成年后通过努力考入维也纳大学医学专业,并以优异的成绩得到佛洛伊德的赏识,并邀请他加入“精神分析学会”。在与佛洛伊德共事几年后,两人的观点开始产生分歧,最终分道扬镳。那之后阿德勒便创立了对后世影响极大的“个体心理学派。”

    佛洛伊德认为,人的童年经历对的挫折或者痛苦,造成的心理创伤会造成挥之不去的影响。俗语称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每个人都或重或轻的受到过这种心理创伤。人们目前的一些心理问题,是由于过去的一段悲惨的经历引发的。有因必有果,如果想解决目前的心理问题,必须要先找到造成这个问题的过去的经历,只有抚平曾经的心理创伤,才能解决现在的心理问题。而阿德勒,完全不同意这种,由过去经历引发现在问题的 “原因论”。阿德勒的“目的论”,认为人们的心理问题不是由于过去的经历所引发的,相反他认为,人们的行为是由现在的目的所引发的。

    举个例子,一个人曾经有过被陌生人欺凌的经历,现在不敢出门。(注意这里我没有用“因为”“所以”作为连词)按照佛洛伊德的理论,这个人之所以不敢出门是因为这段心理创伤,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努力回想曾经被打的过程,反复回忆痛苦的记忆,直到能够勇敢的面对痛苦的记忆,就是所谓的打开了心结,不再惧怕,对于“被陌生人欺凌”这件痛苦的事产生了抗体。可想而知这种治疗方法的过程就是不断的回忆痛苦,不断的揭开自己的伤疤。

    如果依照阿德勒的理论来分析这个问题,这个人现在不出门其实是因为他不想出门,为了实现不想出门的目的,于是找到曾经被欺凌的经历成为了他的借口和理由。这听起来似乎是在自欺欺人,但阿德勒认为人是不会因为过去影响现在的,只是因为现在不出门才是他觉得更舒服的状态而已。

    两人的观点最大的区别在于,弗洛伊德认为人现在的行为是由过去所支配的,要想改变现在必须改变过去,治愈现在的心理创伤必须找到过去的原因,努力想办法解开心结。而阿德勒认为,人们现在的行为是由现在的目的所支配,甚至可能是潜意识的。即使是潜意识存在的目的,大脑接下来会开始从记忆深处为这个目的找理由,并且合理化这个理由,使人们相信一定是这个原因造成现在的结果。大脑是个非常有意思的存在,它可以自行对人们的经历进行创造性地解读。所以想要改变现在的行为,是要改变你现在的目的或者说对未来的目标,而不是去寻找过去的源头(甚至可能更本不存在,只是潜意识修改过的记忆)。

    佛洛伊德的治疗更注重抚平伤痛,而阿德勒的治疗更偏重于建立勇气,改变现状的勇气。心理创伤是不存在的,恐惧也好,自悲也好都是我们逃避现实的工具。不但人的过去不能影响现在,甚至人们现在的所做的决定反过来能影响到过去,这里所说的是记忆中的过去,与相对论无关。

    这让我联想到一个爱因斯坦的小故事。小时候的爱因斯坦并不是一个天才,相反大家都听说过他很晚开口说话,甚至被当成傻子。上学的时候,有一天老师布置的作业是做小板凳,第二天同学们都上交了精美的小板凳,只有爱因斯坦的小板凳做的既粗糙又瘸。所以他被小伙伴嘲笑了,大家认为他连一个小板凳都做不好。后来爱因斯坦成为了这个世界上最聪明的人,这段爱因斯坦与小板凳的故事就被传为了佳话。相反,如果爱因斯坦后来长大了真的是一个傻子,这段经历就会被认为是他的心理创伤了。同样一段历史,由于不同的结果,人们对它的解读也完全相反。过去就是这样被改变的。

    真相就是遗传或者经历不能决定孩子的能力和行为,真正束缚他的是他自己的思想。想要改变自己,首先要校准目标,然后一切行为都为这个目标来服务。

    那么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人的价值由是什么?

    阿德勒认为,人的一切各种各样的烦恼都来自于周围的人际关系。比如,你自卑觉得自己穷,那么你身边一定有比你富有的。你觉得自己成绩差,那一定是因为你们班有学习好的。觉得自己丑,一定是身边就有好看的朋友。这么一看的话,烦恼的根源就是不停的跟别人做比较。

    阿德勒的“课题分离法”教人在遇到问题的时候,首先将其分解开来,一个是“你自己的问题”另一个是“别人的问题”,人们只能解决自己的问题,但是干预不了别人的问题。例如说,你,作为一个丈夫想要辞职,自己创业,而老婆不同意,老婆说你如果辞职她就跟你离婚。我们现在按照阿德勒的办法,把这个问题分解开,“要不要辞职”是你要解决的问题,而“老婆同不同意”是她的问题,谁也不能介入。反过来从老婆的角度,她要解决的问题是一旦你辞职,她要不要提出离婚。对于你会不会辞职,妻子不能替你做决定。一旦两个人开始顾及对方的感受,这个问题就得不到解决。一个人只能间接的影响别人的行为,但是不能直接决定对方的行为(这条也是宇宙法则)

      阿德勒认为,人际关系产生矛盾的最大原因,要么就是你介入了他人的问题,要么就是他人试图介入你的问题。要解决人际关系的矛盾,就必须把各自的问题彻底分离清楚。这对于普通人来说太难了,人们总是有意无意的介入别人的问题,试图直接影响对方的行为。通过影响他人满足自己的控制欲,或者通过得到他人的认可满足自己的存在感。归根结底,干涉别人的问题真的是为了他人好么?还是一种自我满足呢。

    现在回到我们刚刚的那个例子,老婆不同意你辞职,是因为辞职会影响到你的收入,降低生活水平。现在她唯一能判断的就是还要不要继续和你过,决定和你过下去,她可以出去工作贴补家用,或者她有自由选择离婚再嫁。而你要做的,也仅仅是判断辞职的利弊,决定要不要辞职。也许你因为老婆的干预没有辞职,后来同一时期辞职的同事在创业都风生水起时,你就会对老婆当时对你的干涉耿耿于怀。所以这个时候你征求老婆的意见,就是在转嫁责任。无论辞职的结果如何,都应该是你自己来为当时的决定承担相应的后果。所以人永远不要要求对方“我为了你,都这样了,你能不能为我也怎样怎样怎样。”一旦如此,人际关系就变成了枷锁。

    阿德勒的理论并不是希望你成为自私的人,而是希望每个人自己的内心都能足够强大起来,不依赖别人,因为别人无法对你负责,我们也不应该去替别人做决定,因为没有人能真正的替他人着想。感同身受这件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是不可能的。虽然很多人嘴上说着 都是为了你,但事实上人并不具备 纯粹彻底的为他人设身处地着想的功能。子非鱼,焉知鱼之乐。而如鱼饮水,冷暖自知。很多时候当你觉得自己为别人做了这么多时,对别人其实是一种施压。因为任何人的目的不一样,人际关系就是在这样一种“我为了你”“你为了我”中,纠缠不清,剪不断理还乱,最终成为烦恼的源头。

    因此,阿德勒在他的理论中特别强调,父母和老师不应该表扬孩子,表扬也是一种干涉,是一种对潜意识的洗脑,在孩子的内心深处形成一种 “努力学习是为了获得表扬”这样的错觉,而不是真正因为学习能够获得更多知识而感兴趣。这种洗脑,会让孩子错误地认为自己的价值是为了获得别人的肯定,而非自己本身就是有价值的。人都本能追求存在感,都希望在群体中能够成为重要的部分,无论是大的群体还是小的群体,然而追求别人的认可来证明自己的存在感只能是短暂的一时满足,需要不断的持续的获得更多认可才能维持的满足感。我们应该通过对集体的贡献来感知自我存在的价值。

    所以阿德勒认为,人不应该竞争,这种通过跟别人的比较来证明自己价值的方法也等于是寻求别人的认可。真正的高手从来不与人相争。“他人认可”和“共同体贡献感”最大的区别在于,一但他人的认可不存在了,你就不会行动,周围没人看就不会有人做好事,永远得不到自由,总是为迎合他人的想法做出改变。奉献感,无论有没有人在看,只要做了自己认为对的事就会得到成就感。夫妻之间也是一种共同体,如果共同体都是为了对方而活,觉得自己都在为对方牺牲,那么争论是永远不会停止的。如果两个人能为了一个同样的目标,家庭这个集体才能积极乐观的成长。

    如何才能有这种共同体感觉呢。阿德勒的理论提到了三个步骤,第一个就是完全接受自己的存在,即便没有别人的评价,都能认为自己是由存在感的。很多人看起来好像认为自己是存在的,但是潜意识里却可能是为了别人而存在,正如很多孩子觉得自己是为了父母而存在,除此之外根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活在这个世界上。完全接受自己存在的人,不会再理会他人对你的评价。第二,无条件信赖他人。这个信任是相互的,只有当你信赖他人,他人才能信赖你,这样才能组成一个合理的共同体。借鉴前面提到过的例子,如果你完全信任你的妻子,当你决定要不要辞职的时候,你一定不会担心她会因为你辞职而离开你,那么对方就不会干预到你的决定。第三,对整个共同体作出贡献,作为共同体的一部分 是不能损害集体的利益的。

    只要做到这三点,就能从他人的评价中解脱,被他人认可的需求不存在了,获得真正的自由。甚至不怕被人讨厌,因为别人的意见已经影响不了你。“真正的自由就是被别人讨厌——阿德勒” 。为共同体作出贡献也是像比尔盖茨这样的超级富豪的人身最终目标,为社会这个共同体作出贡献。作为我们普通人,能力虽然没有那么大,但还是应该为家庭这样的小共同体作出贡献。在任何时候,都为我的共同体做出了贡献,得到了满足,于是就得到了人生最终的幸福。

    内容参考《自卑与超越》《被讨厌的勇气》

你可能感兴趣的:(别在自欺欺人就是让自己幸福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