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假前一周,宝贝幼儿园发生一件极为不愉快的事情。班里新转来一名男生,自带攻击性,做事简单粗暴。今天咬了同学手,明天打了同学背,没有一周,他继而连三和班里三四个小朋友起了冲突,家长纷纷到学校告状,要求该男生离开他们班,批评的语言极为犀利,小朋友们也纷纷表示,讨厌这个新来的同学,不想跟他做朋友,充满了排斥感。本来老师想约谈家长,结果没等老师约谈,他们祖辈老人就跑到学校兴师问罪,说新幼儿园排挤新同学,说他们全无缺点的孩子怎么可能犯错误,他们孩子是一路表扬长大的。两个截然相反的态度似乎没有可调和的余地,老师被闹的一个头两个大。
此事件将中国式两个极端教育展现的淋漓尽致。各位家长是否似曾相识呢?一个是完美无缺的公子/王子宠,自家孩子永是世界上最亮的星;另一个恶语棍棒下的严管教,一套不批不成长,不打不成才的论点。
难道只有极致见成效?国家需要的高尖端人才需要在极端教育下成长?我想答案必然是否定的。
教育作为时代的热点,一直被研讨和关注。身为人母,如何学好亲子教育,做孩子成长之路的正确指引者,一直是我在不断反思修正的问题。拜读了很多育儿,教育专家的公众号,看了很多相关的课题研究和文章,似乎答案不尽人意,直到读了《被讨厌的勇气》一书,才寻到幂幂之中认同的答案。
《被讨厌的勇气》是由著名哲学家岸见一郎和自由作家古贺史健共同编著而成。岸见一郎为日本阿德勒心理学会认定顾问,他自1989年起致力于研究专业哲学和阿德勒心理学,主要活动领域是阿德勒心理学及古代哲学的执笔与演讲,同时还是精神科医院的心理辅导师;古贺史健作为自由作家,以对话创作最为见长,出版过许多商务或纪实文学方面的畅销书。他创作的极具现场感与节奏感的采访稿广受好评,采访集《16岁的教科书》系列累计销量突破70万册。两人在该书中以阿德勒心理学的关键词:勇气为论点,阐释了如何在繁杂的日常琐碎事务中处理自己与父母,爱人,孩子及朋友之间的关系,进而认可自己,收获自己的幸福。
作者认为:不论表扬还是批评,都是家长对孩子的主观意愿,希望孩子朝着自己期望的方向行走和发展,说白了,带有很强的控制欲和功利性。
1.孩子本独立,课题需分离。
每个人生下来都是个独立的个体,有着独特的个性和思维。作为父母,习惯将自己的主观意愿强加给孩子。从孩子出生,我们就不断将孩子的成长作为自己的毕生研究课题,从学习到生活,从感情到性格,家乡都会不断按照自己的想法规划孩子的未来。孩子顺从听话,家乡会表扬不断,成就感十足,幸福满满;孩子如若有所排斥,家乡必会声色俱厉的有错必纠。
在家长的长期高压的干预指导下,作为个体的孩子开始变得毫无想法,唯唯诺诺,逐渐会察言观色,人云亦云。这里不禁想到堂妹,一个文静漂亮的女孩,自幼喜欢画画,但是舅妈不知道为什么,就是觉得美术不如音乐有前途,非要逼迫堂妹学手风琴。开始堂妹是排斥的,结果舅妈就把她所有画画的笔和纸都扔了,还拿着一根小棍子站在堂妹背后要求她练琴。久而久之,堂妹默认现实,木讷不语。虽然最终如了舅妈的愿,堂妹手风琴考到了十级,但也仅仅是为了考级而考级,在上大学那一刻,堂妹毫不犹豫的选择了省外高校的其他专业,从此再未碰过手风琴,狠狠的将舅妈的音乐梦扔在背后……
《被讨厌的勇气》书中明确提到:学习就是孩子的课题。家长们一定不要本末倒置,要让孩子自己爱上学习,学会学习,而非家长式学习。家乡一定学会将自己从孩子的课题中分离出来,时刻牢记不论家长还是孩子,都是相对独立的个体,要学会尊重孩子独特的个性特征,做好个性发展的引导,监督和保护。真正的关爱是对孩子天性的充分挖掘与发挥,在孩子需要帮助时候给予正确指导和援助,而非强权的干预。
2.孩子需独立,展现真自我。
每个孩子从母体分娩独立而来。从出生就会有体态,外貌,声音等不同的差异。作为家长要深深地明白:差异与生俱来,差异不是为了迎合家长而产生,差异甚至可能会成为孩子的闪光点,关键在于如何启发和引导。例如:有的孩子天生聪慧,在学习方面才华横溢;有的孩子激情四射,在体能方面崭露头角;有的孩子能言善辩,在语言方面光芒四射。作为家长要认同差异的存在,即便你的期愿与孩子大相径庭,还是要给孩子足够的耐心和引导,因为也许在你失望他不能成为华佗时候,他伊然有了毕加索的大师风范。
记得我家宝贝小时候玩玩具时候,总跟别的小朋友不一样。别人拿到玩具首先会研究功能如何操作,我们小宝贝这会先研究小螺丝钉为什么这样钉;小盖子为什么这样放。开始我们也会强迫他放弃这些研究,去引导他所谓正确的玩法,但事实发现,这样的强权要求,他玩的不自然,我们也心累不已。后期我们不再过度干预要求于他,他反而玩的不亦乐乎,样样可以说出个一二三来。
就像世上没有一模一样的树叶,自然没有百分之百相同的人。我们要保持孩子独立的的特性,让其们在宽松,自由,有爱,信任的环境中不忘初心,放飞梦想,展现自我。
3.孩子需鼓励,自信永建立
孩子作为亲子教育中的主体,如何树立其们的自信心尤为重要。回顾长期处在恶语棍棒下严管教的孩子,势必会觉得自己样样不如他人,带有浓厚的自卑感和懦弱感;而长期处在完美无缺的公子/王子宠下的孩子,看似一帆风顺,毫无挫折,幸福满满,实则性格敏感脆弱,求胜欲过强。如何寻找到正确的平衡之技才最为重要。
轰动一时的 “北大学子弑母案”相信大家都有所耳闻,为什么别人家的孩子会如此极端,残忍无情的杀害自己母亲呢?其实,这个“个案”中流露出的“普遍原因”才是真正应该引起家长反思和顿悟。
每名家乡都希望自己孩子出类拔萃,不惜重金培养,他们会将自己期望的,未能实现的理想附加到孩子身上,希望在孩子身上得到发扬光大,殊不知这样过度的施压会造成孩子心理的扭曲,从而造成不可挽回的悲剧。
培养孩子特性和自信不意味着我们对孩子置之不问,放任不管。对于孩子,我们除了减少不必要的干预之外,更多的是要在他独立完成事务时候给予适当的鼓励,长期建立孩子的自信心。鼓励的方式可以多元化,全方位。如言语鼓励,行为鼓励,甚至互动鼓励。但无论哪种,都要得当合适,不然会适得其反。
适时恰当的估计会让孩子明白知识的学习源于自己,是自己成长和进步的必然结果,有无表扬,均应做好。聪明的家长会这样鼓励孩子:“宝贝,今天你分享的某某知识很精彩,是你用心学习的结果,谢谢你给我们展示,爸爸妈妈很开心,下次期待你更好的表现哦”。看似简短的一句话,肯定了孩子学习成果,建立了其自信心,又展现了父母对其进步的喜悦之情,从而积极调动孩子的学习能动性,可谓一箭双雕。
其实,孩子们都喜欢低姿态,高情商的父母。当父母撇开高高在上的长辈角色,以兄弟姐妹,朋友知己的平等关系与孩子敞开心扉,畅所欲言需要时候,才是最有魅力,最吸引孩子,也是最有效拉近距离的时候。此时反而可以更真实的了解孩子内心想法,并结合孩子自身特征,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让其在成长之路越走越开心,越来越自信。
4.孩子需肯定,感恩为他人
日趋激烈的人才竞争,让中国式家长朋友焦虑不安。不少父母为了自己孩子出人头地,将学习以外的事务视为降低学习质量的拦路虎据而远之。其实,适当的帮助家人,朋友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不仅不会降低学习能力,反而会提升孩子整体的综合素质,培养孩子的善意。
我和爸爸是对孩子教育共识一致。我家幼儿园小宝贝虽然才上小班,但是我们就会适时鼓励他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如帮我们拿个扫把啊,递个物品啊等等。他自己也很享受这个过程,觉得自己伊然一个小大人,嘴里最爱说的一句话就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爸妈的事情帮着做。”那份帮忙后的成就感简直无以言表。如果因为他小否定了他,他必然一脸委屈的不悦,所以,我们家中,听到最多的是谢谢。这样既肯定了孩子的劳动成果,树立了孩子自信心,又给孩子树立了很好的感恩榜样。(我们并不会因为自己是长辈而认为理所当然,会在宝贝做些事情后及时道声谢谢。)
这个世上没有谁天生该为谁做什么,即便是亲人主动帮助了自己,都应该懂得感恩,及时道谢。都说感恩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感谢,是愉悦和慷慨的表达。感恩,是灵魂上的健康。懂得感恩的人,可以心存感激地面对这个世界,关爱他人,孝敬长辈;懂得感恩的人,善于发现生活中点点滴滴的美好,体会生命的真谛,并积极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作为家长,如果深爱孩子,一定不要执念,要适时肯定孩子,教其感恩。
《被讨厌的勇气》被很多人评价为心灵鸡汤,但我认为,它绝不是单纯的心灵鸡汤,它更多的是警醒家长的一剂良药。通过阅读该书,我发现自己可以及时修正看似良性,实则欠缺的亲子关系,明白了身为人母跟孩子应该如何更好的相处与沟通,顿悟了在家庭亲子教育中,需要不断成长进步的除了孩子,更重要的是父母。
从今天开始,从此刻开始,请广大家长朋友们以爱为弦,以心为调,奏响和谐的亲子教育交响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