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抔黄土掩尽风流

2022年2月22日  星期天  晴

史铁生的散文《复杂的必要》写的是他的母亲去世十年后,他和父亲、妹妹一起去寻找过母亲的坟,却没有找到。史铁生遭遇病痛,最终残疾,曾一度对生活丧失信心。可母亲不离不弃,虽生活艰辛,却始终照顾、鼓励残疾的儿子。母亲是史铁生战胜病残,重新开始人生的精神支柱。

可是,这样的一个在世界上走过一遭的人,对史铁生非常重要的人,说没就没了,甚至在十年过后,连埋骨灰盒的坟都找不到了。于是史铁生写道:一个你所深爱的人,一个饱经艰难的人,一个无比丰富的心魂就这么轻易地删简为零了?这感觉让人沮丧至极,仿佛是说,生命的每一步原都是可以这样删除的。

对于人死后的丧葬,他继续写道:可以火葬,可以水葬,可以天葬,可以树碑,也可为死者种一棵树,甚或只为他珍藏一片树叶或供奉一根枯草……任何方式都好。是啊,我觉得这不过只是对于生者的安慰罢了,对于逝去的人而言,都没有任何意义了。

下午出了太阳,我和先生走在龙凤生态公园的山间的小路上,春风轻拂着我们的面颊,风中淡淡的花香沁人心脾,远山绵延起伏,山上蓝天白云,春日的阳光洒在山林间、湖泊上,竹林里竹子间露出的斑驳的光影,竹叶在春风中发出“沙沙”的喜悦的声音。在梅花园里朵朵粉红色的梅花开得特别艳丽,以蓝天和亭子为背景,这花儿更是尽显优雅和浪漫。

不过在青山绿水间总会看见几个坟墓,甚至有些墓已经残缺不全了,堆积坟墓的大石块都已经零落分散在四周,还有些只剩下石碑了,石碑上的字迹有些也已经看不清楚了。

“把信息保存一亿年左右的方法,他们强调,这是目前已知的、唯一可行的方法,它就是——把字刻在石头上!”在《三体》的结尾处,有一段刻在石头上的文字,跨越了一千八百九十万年。对于生活在互联网时代的我们来说,这种古老的文字处理方法真是太先进了。

然而,石头都是能被自然侵蚀作用改变的,何况还有地质活动,宇宙射线等等。把字刻在石头上,以中国的古代石刻来看,保存期限不会超过1000年,实际上去公园看看石碑,很多十年前的石碑都看不清。

我们家在老城里的老屋场坝前就有一座坟,也不知道是谁的,没有墓碑,就是一些古老的石头垒起来的。坟头上有一棵芭蕉树,很大也很粗,枝繁叶茂,遮荫避日,由于它长在坟地,所以没人砍伐。树之所以长的这么好,可能就是它吸收了下面尸体的养份。

老屋场坝里就这一棵树,我的祖辈、父辈也格外珍惜,我很小的时候就常常在芭蕉树下玩耍,在树下乘凉是最好的选择,周围的邻居锄地累了也会在这树下休息,树下的坟堆倒是快被踏平了,留下一个半尺多高的小土堆,倔强地提醒着乘凉的人们,这里曾经是一块墓地。

其实,所有的生命到最后都只是尘归尘、土归土,都会化成一抔黄土、一缕烟云,一切的记忆在尘世间都会消失,这些普通人的坟墓百年之后也会逐渐消失,被人遗忘,所以,都没有必要在意死后的坟墓究竟如何。

人做为一个整体是一定会在世上消失的,那么人体有没有什么东西是永不消亡的呢?从物理学角度来看,人体就是由一堆原子组成的集合体。一个人包含了大约7000亿亿亿个原子。虽然人死之后肉体也会随着火化而消失,但组成人的原子其实并不会消失。无论是火化还是被微生物分解,这种化学过程并不会破坏原子结构,更不会让原子消失,组成人体的原子数量和种类不会发生变化。

人体的原子最初原本就是来自于宇宙,有些是来自于138亿年前的早期宇宙,有些是来自于太阳系形成之前的某颗超新星。也就是说,我们每个人其实十分“古老”,组成我们身上的原子都至少有几十亿年的历史。

随着人的死去,这些古老的原子又会回归大自然,它们会与其他原子结合成各种分子,然后继续在宇宙中循环。组成人体的原子可能被前人“用过”,而在死亡之后,这些原子可能又会被后人继续“使用”。这些原子最终也有可能成为花草树木,或者飞虫鸟兽,又或者是青山绿水。

物质是不灭的,原子是不灭的,由这些原子组成的人类也是不灭的,人没有真的死去,人们只是用另外一种形态或者方式延续下去。他们的存在并不会被宇宙抹去,无论是后人继续传承,还是原子继续循环,他们一直都在。

除了物质永恒以外,人也应该是有灵魂的,而肉身只是作为存在于这个宇宙的载体。肉身死了,灵魂会去到另一个纬度的空间。在那里我们不再受制于三维空间,也不再有物理定律来束缚我们。我们可以任意去往任何一个地方,我们也可以穿梭时空,去到我们想去的任何一个年代,那应该就是《三体》笔下的四维宇宙吧!

所以,面对山林里的许多孤魂残墓,我们也变得坦然,这些墓里的主人在世间可能早已又轮回了多次了,后人又有什么理由睹物伤怀呢?

现在,此时此刻,我们需要考虑的只是当下,而不是死去的生活,生命可贵,我们要好好珍惜当下,在还有生命的时候好好享受每一天,争取让自己的一生没有遗憾,追求人生过程中的精彩,而不是最后的结果,这可能就是我们活着的意义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抔黄土掩尽风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