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条件接纳孩子的真正含义

 真爱的含义是什么?真爱的四个条件:1、无条件;2;有界限;3、恰当的物质体现;4、充分的精神滋养。在孩子教育上,如何真正做到无条件与有界限,是很多父母困惑的事情。本篇文章,与您分享一篇关于无条件接纳的文章。情真意切、详细生动地分享了,真爱的首要条件的“无条件接纳”,值得细细品读。与大家分享之:

当我说到无条件接纳的时候,很多人有疑问,难道就不管孩子么?有一个爸爸问我:“你们总说无条件接纳,无条件接纳,那孩子杀人放火你们也接纳?”还有家长说:“我确实相信你们爱孩子,但是这样会不会让孩子在娇纵的路上越走越远?”还有人问:“光说接纳接纳,能解决问题么?”我想,这需要好好讲一讲我所理解的无条件接纳。

无条件接纳的基础和通道

1无条件接纳的基础

无条件接纳的基础是信任孩子。比如说,当你的孩子说:“我要去杀人,我要拿刀去欺负别人”。如果你不信任你的孩子,你的第一反应是,这么小的孩子就敢说杀人,就这长大了还得了,这个“长大了还得了”就成了你预设的一个结果,为了这个结果不去实现,你就要做出一点努力比如打孩子一顿让他知道错了。

而如果你信任孩子呢,你的第一反应是,这个孩子怎么了,发生什么事让他这样愤怒。这就走向了了解的这个通道,在通道的另一头,你会看到孩子经受了什么。接纳不表示:就让这个孩子就去做这个事吧,想做就去做吧。

再举一个例子一个孩子说:“我不想上幼儿园,XX欺负我”。不信任的反应是“怎么这么懦弱,长大也会被人看不起”“这个XX为什么总是欺负我家孩子”“我应该做点什么,我一定要做点什么去帮助孩子”。总之,不相信这是一个过程,也不相信孩子可以走出这个过程。信任的反应是“妈妈在这里陪着你,妈妈抱抱你吧。”“妈妈也很想陪着你,今天我们得去幼儿园,但是妈妈愿意听你说。”接纳不表示:那今天就别去幼儿园了。

不信任的前提下,我们的反应是背离孩子的需要的,我们成人心中的担心还有幻想,转移走了我们的注意力。而信任的前提下,我们的反应是去感受孩子的需要。所以说信任是基础。如果你根本不信任你的孩子,就别提什么接纳了。

2无条件接纳的通道

无条件接纳的通道是看到行为背后的原因或情绪。

如果一个孩子不停的哭闹,你知道,他是困了,那么你会更有耐心一些。也就说,如果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你是知道的,那么我们就可以做的更接纳一些。但是很多时候,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不是那么容易就看到了。所以这个通道有时候不是那么清淅,这就需要回到信任这个基础上。

相信孩子是善的,相信孩子的未来的路是孩子要走的,无论艰辛与否风景独好。如果信任这个基础劳靠,那么通道自然展开,一但不信任,父母就迷失在自己的担心与幻想中,通道也就消失了。

无条件接纳的是什么

无条件接纳的是情绪和行为背后的原因,而不是行为本身。

有一个姥姥问我:“孩子就非要尿在床上,我拿盆接了一半,还非要让我倒回到床上,不倒就哭,这给我气的啊,您说说这该怎么办?”

我:“如果是我,我就先把盆里接着的倒到马桶里。”

姥姥:“那他哭啊,他不干啊。”

我:“那就让他哭,让他不干啊。”

姥姥:“……”

还有一个爸爸说:“晚上睡的晚早上起不来,怎么办啊?”

我:“早点上床睡觉。”

爸爸:“她玩不够就是不回家啊!”

我:“你坚持让她回呢。”

爸爸:“她就是不回啊!”

有一位妈妈说:“我已经告诉他不许打我了,可是他还打。”

我:“他打你的时候,你握住他的手,把他抱在怀里,让他不能再打你。”

妈妈:“我已经弄不住他了。”

我:“如果想要弄的住就能弄住,他才5岁40斤你就弄不住了,要是再大呢?”

妈妈:“我是觉得他肯定还是有情绪,还是得找地方发出来。”

我:“让他在你怀里哭,挣扎,就发出来了。”

妈妈:……

这样的案例挺多的,拿孩子没有办法,父母没有权威,这与无条件接纳一点关系都没有。千万不要说“我接纳孩子所以就得由着他去”,那是顺从,是娇惯,而且你还不享受这种顺从。因为谁也不喜欢自己无能为力,无可奈何。往往会让父母积赞下情绪,这个地方忍了,在别的事情上发作起来。当孩子觉得父母拿自己没办法的时候,表面上看起来好像是感觉自己有力量,比大人厉害,实际在内心深处没有安全感。父母在孩子的心中是天,是地,无所不能,我爸爸什么都不怕,我妈妈什么事都难不倒,这样孩子就有安全感。可是这天这地表现的如此无可奈何,如何让孩子从心里觉得可以遮风挡雨。

试想,你还没有我厉害,我做不到的事你能做到?我害怕的事你不怕?孩子想要找到安全感,会更多的试探父母的界限,会给父母更多无可奈何的机会。我们接纳孩子的行为是指——不因为这个行为就否定,评判孩子。但是绝不是任由孩子的行为去发展。

先接纳情绪及已经发生的,再解决问题

有一次孩子们都睡着了,我下楼去喝水。等我上楼的时候,发现一个孩子醒了,正蹲在被子边上,在墙上蹭着什么东西,我和他打招呼,发现他的反应不太对。然后就闻到一股臭味。原来这个孩子在地台上拉臭臭,然后把大便抹到墙上去。这个孩子快四岁,来幼儿园一年多了,大小便是完全没有任何问题的。

我去把他拎出来(当时也只能拎出来了),脱光,洗干净,穿衣服。然后带着他,准备手套,垃圾袋,布,一盆水,一起处理现场。我先处理比较多的地方,以免一擦更多的地方脏了,然后他负责擦墙上的印子,我来擦地。我们两个静悄悄的,一起干活。等我们都弄干净了,我抱着他,说我们休息一会。过了一会儿这孩子说:“我爸爸不回来了,做飞机去别的地方”。我才明白,这孩子的爸爸长年出差,这次说好回来,孩子已经盼了很久,所以很失望,用这样的行为来宣泄。我把这孩子的被褥包起来,给了他家人,我们一起说好,都不再提这个事。

有些人,可能会想,这不管管么,不得给孩子讲这样不对么?他下回再失望呢,再有情绪不是得到处拉么?可是之后,再也没有发生过类似的事。而且这个孩子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都与我有着一种特别的链接,他喜欢帮我做事情,更喜欢拥抱,和小朋友相处的更融洽。当我们接纳孩子的情绪和已经发生的行为,这让孩子放松下来。然后我们一起善后,这是对孩子的尊重。不需要说教,孩子知道自己的行为并不正确。当因为一时气愤做了自己也知道不正确的事的时候,有机会去改正是让人感到希望的。

没有发生的那部分行为,才需要我们干预。比如尿到床上那部分,我们不评价,但是我要把床单换下来,如果孩子不让换,这个不让换的行为就需要干预,把孩子抱下来,然后换床单,如果他哭闹,那么就陪着他,哭闹的过程是很好的宣泄。所有的方法,都只是方法。而且没有一种方法是无懈可击的,没有一种方法是完全经的住推敲的。如果仅仅是去照搬方法,那么可能会在短时间内就有效果。但是并不能杜绝这样的行为。真的有帮助的,是做为成人深刻的去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看到他的需要。

无条件接纳,是一条自我修行的路

无条件接纳,不仅是对孩子,也是对身边的人。有一次,因为一点事,我很生气。我家先生说,“这就不值得生气”,我当时火大了,你凭什么说不值得啊,我就是生气就是生气了。还有一次,我先生说,“这有什么可怕的”,我当时特别伤心,我简直觉得他不爱我了,他否定我的感受,不愿意保护我。成人与成人之间的相处,还比较势均力敌,你凭什么说我不能生气?你从凭什么说不值得?还可以叫个板,聊一聊。

而孩子呢?我听到一个爸爸这样和女儿说,“爸爸不是不让你哭,但是你有事的时候哭,没事就不要哭,没事也哭就不像话了”。我心想,“你没事能哭出来么?”孩子只能忍着不哭。还有一个妈妈说,“值得的哭,不值得的事不要哭!”天呐,这个值得是谁的标准?大人的?还是孩子的?还有家长说,“都快四岁了,也该懂事了,睡醒了还得找她妈,看不到她妈就吭叽。”多大的孩子就应该不找妈妈了?

孩子们连和我们争论的机会都没有,因为我们高高在上,我们的人生经验比孩子多,我们不自觉的就把自己理解的人生讲给孩子听,自以为正确。我们用这些道理来否定孩子的感受,孩子的需要,然后指责他们的行为。事实上呢,每个人的内心都渴望别人的理解,都渴望得到别人的支持和允许。

孩子的存在,晶莹剔透, 帮助我们看到,被我们压抑的需要和渴望。看到需要,认可需要,别人的,自己的。所以无条件接纳的路,其实是一条自我成长的路。所以说,我让你做你想干的事情,不一定是我接纳你,我不让你干一些事情,不代表我不接纳你。接纳是接受和理解,无条件的接纳就是不按某一种要求和条件去接受和理解一个人。

NLP说每个人行为背后都有正面动机,孩子的行为有不恰当的地方,但他的情绪、动机、做得好的地方,需要先被看到、被肯定,这个基础上再与孩子一起探讨怎么做得更好。只有在肯定与接纳的前提下,孩子内心才是打开的,家长的建议和引导,才可能成为孩子成长的引领者,一味否定、批评孩子做得不好,只会让孩子顶着压力不情愿地去做,或者直接与家长对抗。

学习成长,让更多家庭和孩子更幸福!

你可能感兴趣的:(无条件接纳孩子的真正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