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博士生自杀:父母的希翼是压死我的最后一根稻草

文:映姐,来源公众号:一映伴成长

图片:网络

文/映姐

图/网络

几天前,很多杭州市民的心都被一名叫侯京京的浙大化工博士牵动,只因他在失踪前,发布一条疑似遗书的朋友圈。

全民参与到找人中,可最终一无所获,直至10月14日,侯京京被找到,只是已成为遗体。

这位优秀的青年在遗书里说:也请不要找我,因为真的找不到了……不要想葬礼,安安静静地就好了。只是事与愿违,他想要的安静,引起了全民的关注,他想要离开,大家却想要他留下。可最终还是以这样的方式,和世界告别。


余华曾经在《活着》里说:“活着”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据了解,侯京京是个优秀且“不平庸”的人,从小到大,他都是家长口中的“别人家的孩子”。本科从天津大学毕业,然后直接获得了浙江大学的直博资格。在他自杀后,很多网友对他自杀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有人说是因为抑郁,有人说是压力太大。侯京京年近三十,没有收入,在大学里忙碌着过着起早贪黑的生活,被家里人给予着无限希望,这希望就像沉甸甸的担子压在他身上,让他最终选择“做自己”。父母亲人的悲痛,把他这一生画上了一道遗憾的句号。


也许在父母的心中永远都不会明白自己的孩子为什么会做出如此,明明大好前程,将有享不完的赞誉和金钱,怎么会“想不开”寻短见?是的,我们不知道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优异的侯京京走到了死亡,但映姐知道有很多“别人家的孩子”正在面临着崩溃的边缘。


映姐有个还在读医学研究生的男性朋友,每天都要在医院见习,时长是一连两天的班,夜里还要躺在急诊室的小床上和几个同学一块短暂的休息,班级医院连轴转,没有工资,主要几百块的补贴。二十七八的年纪,其余人已经开始买房买车步入结婚的殿堂,而他还是学生的身份,从父母身上获取生活费,学习、见习的生活压在他身上,没有时间去看看外边的世界。学医是父母为他选的,觉得将来能大有作为,将来他从学校毕业,进入了理想的医院做起医生,按照父母的要求和心仪的女孩结婚生子,完成了父母所安排好的一切,是否就是他想要的生活?


在父母眼中,孩子成绩好身体好便不会有任何问题。所以从孩子出生,便选了最好的奶粉,最如软的衣物,不停地尝试着让孩子叫出“爸爸妈妈”的声音;孩子大一点,便筹备着孩子各类兴趣班,督促孩子超前学习教材,生怕孩子被同龄人落下;等孩子上了初中,提前规划了高中和大学,上不完的补习班,夜里迟迟不熄灭的台灯,哪怕孩子不善交际,性格内向,但成绩好身体棒,都仿佛在印证着父母的抉择是对的。说到底,孩子该过的是自己的人生,而不是父母人生的复刻。


罗曼罗兰说过:一个人只能为别人引路,不能代替他们走路。孩子的成长就像河流的分支,最终的目标是奔向大海,而不是被父母捧在手心里的盆中水。


美国家庭教育方面一直是中国家庭所羡慕的,据映姐的了解,美国的家长在和孩子相处是在互相尊重的基础上,对孩子进行潜移默化的启蒙和引导,帮助孩子发现自我,培养良好的个性,享受快乐。他们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从孩子的实际情况出发,对孩子量体裁衣,提出生活学习的要求。他们尊重孩子的自由选择权,不对孩子进行支配。只要孩子遵纪守法,不危害社会,不伤及他人和自己,他们愿意让孩子按照自己的喜好,根据自己的能力,为自己做出各种选择。

反观我们的父母与孩子相处,总是那么不融洽。但凡孩子做出了什么不符合父母要求的选择,就要被说教,仅仅是父母的说教还不够,七大姑八大姨随时都会加入进来一起说话,让孩子越来越惧怕家庭。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一件很正常的事,单太在意对比和得失,只会在孩子的心灵上留下种种的划痕。学习好就是好孩子,其实这是错误的,其他方面也应该正确教育关心和指导,不应该只是在乎外在的形式而内在却不重视。


苏霍姆林斯基也说:不能总是牵着他的手走,而还是要让他独立行走,使他对自己负责,形成自己的生活态度。

人这一生,其实很短。父母没必要要求孩子一定要成功,关注孩子是否快乐才是关键。

你可能感兴趣的:(浙大博士生自杀:父母的希翼是压死我的最后一根稻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