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娥冤不冤

                                                                                    窦娥冤不冤

《窦娥冤》是一部元剧,它是元代戏剧家关汉卿的代表作之一。如今,它有很多种表现形式,像电影、地方戏剧、小说等,适应不同的观众群;也有许多种版本,虽然人物与细节稍有差别,但大体上的情节主线都是一样的——以悲情贯穿始终,观后令人泪目。

 可以说,这部剧作通过对窦娥蒙冤获罪这一个典型悲剧的刻画,充分还原了封建社会底层人民悲苦无助的潦倒生活,进一步揭露了封建腐败的官吏对百姓的压迫与盘剥。因为它来源于现实生活,又集中展现了窦娥蒙冤赴死的无辜与惨烈,所以便能够深深地触动着每一位观众柔软的心肠,并产生强烈的同情心与之共鸣。因此,它是一部难得的、深受广大群众喜爱的剧目。

上学时,我学过《窦娥冤》的有关章节,之后不仅读过小说,更是看过秦腔剧和电影。直到现在,我都对这部剧的情节记忆犹深。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我对这部剧又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写出来和大家交流探讨一下,试图从老剧中品出一些新意。

我的思考:窦娥到底冤不冤?

窦娥可怜:窦娥从小就死了母亲,又被父亲卖给了蔡婆婆家做童养媳;

窦娥命苦:没两年,丈夫又亡故,她与婆婆相依为命艰苦度日;

 窦娥悲惨:婆媳势单,孤苦过活,却又被无赖张驴儿父子欺负,逼迫成亲配对,她誓死不从又被陷害入狱。

 随着故事情节层层推进,让人由不得为窦娥的悲惨身世、苦难经历感到同情、惋惜与无奈。而面对那些黑心的官吏、无耻的泼皮无赖,禁不住使人涌起一股“怒从心中起,恶向胆边生”的愤怒与痛恨。

那么,窦娥冤不冤呢?依我看来,她冤!窦娥先被泼皮张驴儿诬陷,说毒死张老儿,后又被收受贿赂的县官桃杌屈打成招,定了死罪。

 仅从这点儿分析,窦娥实在是冤枉。我想,绝大多数读者或者观众都会如此认为。

 然而,剧情并非结束,远未达到故事的高潮,其后的情节有待商榷。

不认命又能怎么样呢?再渺小卑微的人也要在临死前将自己的真实想法与诉求呐喊出来啊!既然死是必然的,逃不掉那也就只好认命了,但她心中的那股怨气冤气却不能不发泄出来。于是,面对刽子手、行刑官,以及现场的各怀心思的一众看客,窦娥临死时发下三桩誓愿:

 第一桩,要刀过头落,一腔热血全溅白绢之上,不让半点落在尘埃污秽之地;

窦娥经此一劫,又联系到自己悲惨的遭遇,并看到封建官吏与地痞无赖沆瀣一气的勾结,彻底丧失了自己对生的希望。在她眼里,这就是一个满是污秽黑暗腐败的世界。

 第二桩,要天降大雪,遮盖住她清白的尸首;

在她看来,即便自己死了,也要清清白白不容玷污。雪是洁白的,它象征着纯洁无暇。活着,她要做纯良孝善之人;死了,也要留着清白不容玷污。 从这里,我们可以感受到窦娥想通过发出的誓愿,把命运对自己的不公呐喊出来,再做最后的一次反抗。当然,这又何尝不是一种最乏力无助的申诉呢?

从这两点可以理解为,以貌似不可能的誓愿来证明自己的冤屈。 而这种誓愿竟然实现了。(感天动地的冤屈使得不可能成为了现实,这其中除了艺术的加工和具有神话痕迹的雕琢之外,便是作者迎合了读者朴素的同情心,也体现了当时人们思想认知的局限性,更是糅合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潜移默化的教化作用。)

 剧中,当刽子手手起刀落时,窦娥的一腔热血全部喷洒在悬挂着的白绢上,而后,六月的大伏天气竟突然天昏地暗,天降鹅毛大雪,厚厚的遮盖住了窦娥的尸体。

 第一桩、第二桩誓愿的应验,刹那间震惊了刑场上的一众人等,也证实了窦娥是真的冤枉!(这段故事情节的设计可谓是惊天地泣鬼神,不仅符合了当时百姓的局限性认知,而且把群众的悲愤情绪与怜悯之心推到了一个顶峰。即便是如今再看此剧,也依然会被感动的泪水涟涟如泉涌,同时更会对剧中的恶人恶事“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

 故事如果到此收尾,其实也就挺好的了。起码,窦娥她还是冤枉的。至少我是这样认为。然而,窦娥偏偏还有第三个誓愿:要让楚州大旱三年。也偏偏正是这个誓愿,让我认为,窦娥从此不再冤枉。

关于第三个誓愿,我一直捉摸不透,为何窦娥要押上全城百姓的民生福祉为她自己证明冤屈。大旱三年、颗粒无收,即便是证明了自己的清白,但却毁掉了众百姓原本就不幸福不美好的困苦的生活,使其更加雪上加霜,饿殍遍野,其状惨不忍睹。

 而恰恰正是这第三桩誓愿,反映出了窦娥的狭隘之心,以为证明一己“清白”之私利,不惜罔顾他人的生死,这无疑是“弱者”加害“弱者”的不耻行径,即“我不如意,众人皆不能如意”的“小人”心态,更是一种扭曲的愚昧的变态行为。(写到这里,让我联想到了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类似“自感冤屈无助,反倒仇恨社会加害无辜群体”的恶性事件。)

 这第三桩誓愿,已不再是自证清白的勇气,而是区别于前者,成为了一种恶毒的诅咒。窦娥原本那颗善良仁慈的心,竟变成了一种彻彻底底的报复社会不公的拉人垫背的怨毒之心。

 她从一个被无辜陷害的弱者、可怜人,一念之间竟成了挟私报复、不顾百姓死活的“恶人”。 “其情可悯,其心可诛”。这既是窦娥个人的悲哀,更是封建社会残害百姓“把人变成鬼”的一个典型恶例。也正因为如此,封建制度的瓦解、人民的觉悟就会成为一种必然。

 写这篇文章时,我思考了很久方才动笔,既怕仓促中出现纰漏,引人取笑,又担心妄加评论脍炙人口的作品引来非议,说我班门弄斧。然而,思考之后不动笔而埋藏于心底,却不是我的风格。我很推崇: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多读书,勤思考,常交流,才能竿头日上,永不痴呆。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你可能感兴趣的:(窦娥冤不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