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翁森的《四时读书乐》

品古典诗词悟人生智慧,今天我们一起来分享我特别喜欢的一组关于读书的诗,南宋诗人翁森的《四时读书乐》。

四时,就是四季,也就是说有四首诗,分别讲述“春夏秋冬”读书的乐趣。

可能很多人都没有听说过翁森这个名字。他生活在南宋末年、元朝初年,是一个很有骨气的诗人。南宋灭亡之后,他拒绝在新朝入士,一直隐居在浙江老家开办学堂。不做官,却是桃李满天下,是一个纯粹的读书人。

他这《四时读书乐》,曾经入选过民国时候的国文课本。不过,大概是因为翁森的名气不够大,这组诗,曾经一度被认为是朱熹的作品。

这首诗跟以前读过的《劝学》等读书的诗,都不一样。通常我们都说读书是特别的辛苦,如学海无涯苦作舟,寒窗苦读,悬梁刺股等等。就算到了现在,孩子们读书也并不比古人轻松。要熬夜赶作业、刷题,周末和假期还要上补习班,要有专人接送孩子上学、放学、陪写作业等等等等。可谓是一人读书辛苦,全家都跟着受累。

但是,翁森的这一组四时读书乐》,偏偏和别人不一样,他完全不提考试、功名、做官、发财,只是着眼于读书本身的无穷乐趣。所以,这组诗的最大特点就是他们都不是先写读书本身,而是,先烘托不同季节的自然环境,在不同季节的读书,就因此有了特别的审美情趣。

我们先来看第一首,也就是春天读书。

山光照槛水绕廊,

舞雩归咏春风香。

好鸟枝头亦朋友,

落花水面皆文章。

蹉跎莫遣韶光老,

人生唯有读书好。

读书之乐乐何如,

绿满窗前草不除。

翁森,用了一个字来概括春天读书的特点,“好”。春天读书好,天气暖和,不仅大自然是万物复苏,人的身心也从冬天的寒冷当中解放舒展开来。“好鸟枝头亦朋友,落花水面皆文章”。大自然就是人最好的朋友,鸟语花香,和风拂面,空气中弥漫着百花的芳香,这么美好的季节当然不能虚度,做什么最好呢?“蹉跎莫遣韶光老,人生唯有读书好”。

翁森还用了一个典故来说明。“舞雩归咏春风香”,这个典故出自论语。有一天,孔子和徒弟们聊起了人生理想。有人说,自己能够当一个大国的国相;也有人说,我能够治理一个小国家。孔子听了都不以为然。最后他问到曾典,曾典回答:“我的理想就是能够在暮春三月,穿上春天的衣裳,和五六个青年人,六七个小孩子一起去沂水游泳,然后到舞雩台上捕鱼。”

舞雩台,就是古时候求雨祭祀的地方。在舞雩台吹吹温暖的春风,吟唱着歌谣,自由自在的走在回家路上。曾典一说完了,孔子就接话了,“我的平生志向和曾典是一样的呀”。

曾典这番话并没有什么治国平天下的豪情壮志,那为什么孔子还偏偏最欣赏他呢?可能是因为曾典描述的这一番春天的景象,正是孔子向往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怡然自乐的状态。翁森用这个典故,也是在说一种类似的态度。

因为读书的乐趣也无需附加任何功利的目的,仅仅是读书本身,就已经具有一种很高的境界了。我们不妨想象一下。当春风不经意地吹过来阳光洒进窗户。“绿满窗前草不除”,窗前爬满了绿草,那你的心情是不是不知不觉就会明亮开朗起来了呢?

夏天读书和春天又会有什么不同呢?

修竹压檐桑四围,

小斋幽敞明朱晖。

昼长吟罢蝉鸣树,

夜深烬落莹入帏。

北窗高卧羲皇侣,

只因素焾读书趣。

读书之乐乐无穷,

瑶琴一曲来熏风。

要我也用一个字来概括夏天读书的特点,那就是“趣”,有趣的“趣”。

从季节的变化来讲,春天温暖,气候宜人,可是夏天炎热,好像不是一个读书的好季节。

翁森可不这么看,夏天有夏天的乐趣。

对古人来说啊,夏天最大的好处就是白天长。这可是读书人最大的红利。古时候在夜里点蜡烛或者是油灯,光线太暗,眼睛很容易疲劳,而且还费钱。而夏季长长的白天,读书人打开窗户,在自然明亮的光线下悠然看书。连那些平时显得很烦人的蝉鸣声,都会被读书人看作是和他的吟诗唱和。

“昼长吟罢蝉鸣树”。夏天的晚上读书同样很有趣,“夜深烬落萤入帏”,晚上挑灯夜读,直到灯芯燃尽,萤火虫一闪一闪的飞进来,多么浪漫很美好的夏夜光景!

体会到了夏日读书乐趣的人,就会觉得自己,简直就是“北窗高卧羲皇侣”。

羲皇侣是一个典故。古诗文里面出现的羲皇上人说的是:在伏羲氏那个年代,人们恬静闲适的生活状态。陶渊明在给儿子的信里面就这样写过。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农历的五六月,正是盛夏时节。捧着书,靠在北窗下。在书中看到了让自己怦然心动或者是豁然开朗的文字,那种感觉就像是在炎热的夏天,忽然遇到了一袭凉风,好不通身舒泰。

“北窗高卧羲皇侣,只因素稔读书趣”。因为一向很懂读书的乐趣,才能够享受到这种羲皇侣的状态。

读书的乐趣,古人还有另外一种难以言传的描述,就譬如是冷水浇背,陡然一惊。想想看,如果是在热得直冒烟的夏天,一盆凉水突然浇在身上,那叫一个爽,这就是夏夜读书的乐趣。

享受了春天读书的好,夏夜读书的趣,接下来就该是秋天里。

昨夜庭前叶有声,

篱豆花开蟋蟀鸣。

不觉商意满林薄,

萧然万籁涵虚清。

床前赖有短檠在,

对此读书功更倍。

读书之乐乐陶陶,

起弄明月霜天高。

秋天读书是什么感觉呢?还是一个字,“倍”,事半功倍的倍。为什么秋天读书可以事半功倍呢?我觉得,是因为静。相比春天的繁华,夏天的热烈,秋天显得更加沉静。“昨夜庭前叶有声,篱豆花开蟋蟀鸣”。虽然也会有落叶的萧萧声,也会有微弱的蟋蟀的声音,但“商意满林薄”,秋意满满,更加给人一种萧然万籁涵虚清的寂静感。借着床头的短情,点着矮矮的油灯,没有杂事杂音的烦扰,读书的效率肯定会更高。

清代的词学家况周颐也描写过这样一个画面。“人静帘垂。灯昏香直。窗外芙蓉残叶,飒飒作秋声,与砌鼎相和答。据梧暝坐,湛怀息机。每一念起,辄设理想排遣之。乃至万缘俱寂,吾心忽莹然开朗如满月,肌骨清凉,不知斯世何世也”。

这种感觉和翁森所说的“萧然万籁涵虚清”是极其相似的。

在古人看来,秋天是一年当中最为天高气爽的季节,尤其是仲秋八月,月色清润明朗。“起弄明月霜天高”,这是读书赏月的最好季节。如果说夏天读书就好比是在炎热当中邂逅不经意的凉风,那么秋夜读书就好比是和天地万物、清风明月来一场心灵的对话。没有喧嚣,只有心灵相通的宁静和默契。

书读着读着,我们就来到了冬天,那诗人又怎么来写冬天的读书呢?

木落水尽千崖枯,

炯然吾亦见真吾。

坐对韦编灯动壁,

高歌夜半雪压炉。

地炉茶鼎烹活火,

四壁图书中有我。

读书之乐何处寻,

数点梅花天地心。

按理说,冬天啊,是最不适合读书的季节。论自然环境,冬天最萧条,“木落水尽千崖枯”,树叶早就落光了,河水结冰了,动物躲起来了,人也快被冻僵了,哪还有什么心思悠闲自在的读书啊。不过,诗人可不是这么想的。真正喜欢读书的人,没有条件也会创造条件来读书,所以在自然条件最为恶劣的冬天,万物都冬眠了,而“迥然吾亦见真吾”,读书人反而能看到那个真吾了,读书就成了一个人的狂欢。

一个人的狂欢是一种什么样的读书状态呢?

第一是孤独。对古人来说,冬天肯定是最宅的季节,既不能像春天那样蓄水流沙来一场读书人的雅集;也不能像夏天那样有七月七日晒书节,把家里的书,都搬出去曝晒,捎带着炫耀一下自己的博学;更不能像秋天那样置身于天地之间,对着清风明月吟诵最爱的诗。冬天,诗人只能坐对韦编灯动壁,什么意思呢?诗人说他像孔子一样酷爱读书,把编串竹简的皮绳都翻断了好多次。外面下着大雪,屋里灯光摇曳,映照到墙上,好像墙都在晃动。“高歌夜半雪压庐”,管他外面是风声还是雨声,我尽管高声读书。大雪油灯,动壁高歌,一冷一热,一静一动,这正是冬季特有的读书画面。

那怎么样才能够排遣冬日读书的孤独呢?很简单,制造一点仪式感。

仪式感会让我们从琐碎的日常生活当中解脱出来,用新的审美眼光,重新看待平凡的日子。

比如说:元宵开一场灯会,冬至包一回饺子,生日的时候一碗面条两个荷包蛋,结婚纪念日的一次远途旅行等等。仪式可以隆重,也可以朴素,但是一定要有一点不同的味道。

读书也一样,可以营造一点有情趣的仪式感。像翁森这样地炉、茶鼎、喷活火,我们可以对这句诗,稍微进行一下现代化的转换——想象一下,一盏温暖的台灯,柔和的光芒洒在书房里面,电磁炉上煮着黑茶或者是普洱。书房里挑着茶香。温热的茶杯,连书本都有了温度。“四壁图书中有我”,一壶清茶,一室书香,真是新南一族啊。

四首诗我们现在都读完了,你可能会发现,虽然翁森说四季读书都是一件快乐的事,可是他并没有明说,怎么样才能够达到这种读书的快乐。但翁森的几组诗,倒是给了我启发,我们不妨这样去体验一下读书的快乐。

第一,不要抱着功利的目的去读书。当然了,我首先必须要承认,功利化的读书是必要的。比如: 为了考试,为了考证的读书。那么,什么是非功利的读书呢?就是陶渊明所说的: “好读书不求甚解,没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也好比是我们吃饭。

有一种吃饭,是为了生存,填饱肚子;还有一种吃饭呢,不是因为你饿了,而仅仅是为了享受不同风味的美食,享受那种美食带来的愉悦感。非功利的读书就是跟享受美食一样,是自己一个人的事情,和任何其他人其他事都没有关系。书读着读着,越读越觉得有趣,便欣然忘食,连吃饭啊睡觉啊都忘了。

第二,营造读书的仪式感。

你可能已经发现了,翁森的四首诗都指向了环境的安静和内心的宁静。当然,他还注重自然环境和读书环境的和谐。像春天的绿满窗前,舞雩归咏;夏天的修竹,北窗高卧;秋天的篱豆花,花开蟋蟀明;冬天的高歌夜半,雪压炉,地炉,茶鼎喷火。

那我们呢?读书的仪式感可以从家居环境当中来获得。比如说捧一壶茶,点一柱香,亮一盏灯,放一首喜欢的背景音乐,伴着茶香、沉香、书香,进入一个忘我的读书境界。

读书会渐渐地成为一种生活方式,那些你读过的书,慢慢的会积累成为你的知识体系、思维方式甚至精神气质的一部分。我觉得朱熹有两句诗特别适合拿来作为读书人气质的表现。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诗的原意是:借用源头活水来比喻读书是思想永不枯竭的源泉。但是诗人形容读书人的气质“清如许”的“清”字,说读书会让你充满灵气,并且外显为一种清雅的书卷气。

我依然坚持认为,无论压力有多大,我们始终要留一个角落,只为自己而活。让读书为我们的精神世界留一盏灯,开一扇窗,注入一点活水。

温暖的人间烟火气和清雅的书卷气,这是让我们活得自在从容的两种力量。

无论是我们的二三十岁,还是四五十岁,我们都能够从容地走过春天的“落花水面皆文章”,走过夏天的“小斋幽敞明朱晖”,走过秋天的“萧然万籁涵虚清”,走过冬天的“高歌夜半雪压庐”,感受着“读书之乐乐无穷”。就像翁森诗中的最后一句,“数点梅花天地心”。以寒冬中的梅花绽放来比喻读书人的清雅风骨。

同样,爱读书的你,有书相伴,花开四季,每一个季节,每一个年龄阶段,都会是你最美的年华。

你可能感兴趣的:(分享翁森的《四时读书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