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持,给孩子一个安全的臂弯

当蹒跚学步的孩子摔倒了,作为父母亲的你,会怎么做呢?

当上小学的孩子回到家中扑向妈妈,作为母亲的你问他的第一句话会是什么呢?

考虑两秒再向下看…… ……

孩子摔倒了,很多人建议家长不要去扶,而是要告诉孩子不疼,鼓励他要自己勇敢地站起来。著名的心理学家温尼科特警告你,这是错误的行为。

当孩子摔倒在地上时,他们会很急切地需要妈妈把他抱起来,因为妈妈的臂弯与温暖所形成的抱持感仿佛在告诉他:“我知道刚才摔倒那一下肯定撞得很痛很痛了,妈妈会在这,就在这,一切会慢慢好起来的!”可是,如果妈妈一直在旁边尝试鼓励,跟孩子说不疼,要坚强的时候,孩子感到他的痛落空了,他的情也落空了,是不是只有自己不痛了,妈妈才依然是自己的妈妈,不会从关系中离开呢?照料者的这种“即时姿态”,决定了儿童是感到了被环绕的抱持,还是落空,跌落地上,没有了安全感。

当孩子奔向妈妈,如果听到的第一句话是:“今天作业做完了没有?”或者是:“考试成绩出来了吗,你考得咋样?”孩子就会感到疑惑:难道妈妈现在看见的不是我而是作业或成绩吗?如果我是那个作业、成绩的话,那刚才我想妈妈抱抱,想给她一份小惊喜的那份情感,是我吗?慢慢地,孩子不那么愿意看到妈妈的脸出现,因为在妈妈的眼中,他感觉到原来自己存在的感觉没有了,他感到“空”了,自己落空了,也变得空了。

心理大师温尼科特提出,父母亲要给孩子提供一个“抱持性环境”。

所谓“抱持”,是婴儿感到被“双臂环绕”的体验。身体接触的温暖和适应对方是一方面,但最基本的感觉是被强壮的臂膀环绕而不至于掉到地上。在人们彼此需要的所有方式中,抱持也是最基本,却又最不明显并且最难描述的。抱持通过一根看不见的细线将我们和我们的存在联系在一起。从我们生命的第一刻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我们都需要被抱持。否则,我们就会摔下来。

当然,这种抱持也不仅仅是母亲用身体怀抱,还包括母亲提供一个完整的环境,这种环境质量的好坏取决于母亲是否能及时意识到婴儿的需要,是否能对婴儿产生共情。母亲的这种共情式的在场给婴儿提供了一个安全的基地,使得他们能够逐步发展出一种能力,能忍受由于未整合的经验带来的焦虑感。母亲这样的照料使得婴儿在这方面渐渐积累了很多记忆,使得婴儿觉得自己很有力量,为婴儿形成对他们极为重要的客体关系打下基础。提供抱持性的环境能有效处理和减缓婴儿面临的无法处理的冲击,提供空间让婴儿“继续成长”,而这对他们精神的整合非常重要。

抱持性环境要求父母亲当孩子表现好的时候给予认可,当孩子受到挫折的时候提供支持。这样的抱持性环境,就是孩子最初获得的一个外部容器,孩子把这个抱持性容器内化到心中后,就形成了高自我稳定性。

儿童时期如果没有经历过这种抱持的个体,当他们长大成人后身上常常缺乏一种踏实感,也没有作为一个独立且独特的人的自我感觉。通常他们的能量或生命力受到束缚,没有根基,他们有可能被许多嗜好感染,以求逃避这种“空”的感觉 。

人一生性格的形成,受六岁以前、特别是三岁以前的成长环境影响非常大。原生家庭能否提供一个温暖的抱持性环境,对孩子后天的安全感、性格的稳定性、灵活性都至关重要。

你可能感兴趣的:(抱持,给孩子一个安全的臂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