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9-24读书笔记《寻隐记》之徐则臣

看到徐则臣这个名字,我觉得很熟悉,想着我一定有他的书,又明明知道我没有读过。思来想去,原来买过他的《北上》,因为是茅盾文学奖的作品,所以买了回来,一直放在书架上还没有翻阅。

徐则臣,被视为70后最优秀的作家,《大家》赞他为“70后作家的光荣”,获奖无数。他的作品都是围绕运河,以运河边的花街出发,来到北京,再到世界去,又回到花街,回到运河。这是一个出发与归来的轮回。

行李的记者黄菊在2017年秋天采访了他。

首先谈到花街,再由花街谈到运河,身在运河边上的人知道,伴随着这条河流向远方,很多人从远方来,又到远方去,人来人走,带来很多故事。“这个世界越来越宽广,花街訑越来越宽广。我以前说这个世界有多辽阔,花街就有多漫长,这个世界多复杂,花街就有多完整。”“运河是一条人工河,运河经过的城市,文化经济都是最发达的。”

延着运河两边的城市,城市中的人们,以及生活在运河上的人,都在徐则臣的笔下活生生地展现,但这不是采访的重点,黄菊问水对他的性格影响大吗?

我觉得这个问题的回答一定是肯定的。苏州也在运河边,苏州是东方的威尼斯,苏州还有太湖,自小生活在苏州的人,虽然不会游泳,却有着水般的性格。每一个靠水而居的人,都是如此。徐则臣说“童年的成长基本上都是在跟水打交道,我理解世界的重要路径之一就是水。”

他还写火车。

我突然发现,怎么好像自己啊。我也喜欢火车。有一段时间,单位在火车站附近,每天下班回家经过铁轨,只要有火车经过,我都会停下来仔细地听火车隆隆的声音。出行,能坐火车绝不会乘飞机或者长途大巴。我特别喜欢坐在火车上的感觉,有节奏地震动,特别舒服和有安全感。

我也喜欢铁轨,徐则臣在小说里写过:“裤子总是一不小心就提到腋下的年轻人,一年到头站在故乡边缘,看火车呼啸着奔向远方”,铁轨和运河没有本质的区别,都是对远方的好奇和向往。

出走之后,自然而然地聊起了异乡和家乡的话题,作为70后,徐则臣曾写过一篇文章《此心不安处是吾乡》,他说回到家乡,心不安,但在北京心也不安。缺少了一些传统意义上的认同感。乡村在涣散、解体,离开农村后,“跟乡村之间还没有来得及建立铁打一般的关系,就一拍两散了。”这其实也是现在很多外出打工者的情况,离开家乡,为了回家乡更好的生活,去到城市,却再也不愿回乡。在城市哪怕是个外乡人,也要扎根下去,而家乡,越来越远。

所以,看过世界的徐则臣,住在北京的徐则臣,在北京吹着风,然后说:北京的风从山那边来。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1-09-24读书笔记《寻隐记》之徐则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