饿死的天下—从《万历十五年》看明朝灭亡

1.被腰斩的商业

罗辑思维节目中,罗振宇曾推荐过《忽必烈的挑战》。按照此书的说法,被明朝推翻的元朝几乎完美地实现了黄仁宇对一个商人国家的理想。但元朝几乎是在一瞬间就崩溃了。元朝崩溃的原因众说纷纭,但明朝之后的清朝,作为一个同样由外族统治的国家,除了多一条辫子之外,完全承袭了明朝的所有社会制度。有历史学家曾将古希腊古罗马视作一个社会,明清算成一个社会同样可以。

从制度的承袭来看,清朝的最高统治集团,很可能认为明朝的社会制度并没有什么问题,而元朝的社会制度对于同样是外族的清朝统治者,并没什么可取之处。黄仁宇却认为正是朱元璋设计的这套社会制度让中国走向衰落。

由于海瑞是本书中一名对应于皇帝与首辅所构成的中央中枢的地方官员,所以在《万历十五年》的“海瑞——古怪的模范官僚”一章中,黄仁宇比较具体地描述了洪武皇帝朱元璋设计的社会。

按黄仁宇的介绍,乡村作为一个半自治单位,是朱元璋建立起来的。洪武皇帝干了一件天朝人民后来又见识过一遍的伟大事迹——杀了全国十几万富户,没收他们的土地,只保留了一万四千三百四十一户富人。数量如此明确,是因为这些仅存的富人都在户部登记备案,以便让这些富户负担沉重的劳役和税赋。富户成为一种耻辱而不是荣誉,类似近世一段时间,富农和地主身份是一种负担沉重的耻辱。

朱元璋将所有的土地重新分配,建立起一个巨大的以村为单位的乡土中国。在村中每个月都要举行评议会,对村中的异己行为进行批判,对村民认为不可救药的人,则交给政府惩罚。随着历史的发展,村中人口大多数都来自同一个家族,村长老和家族长老通常是同一个人,这种官方认可的血缘统治,由于天然的合理性,固化下来。

明朝消灭了元朝,元朝的统治被朱元璋刻意黑化。而清朝又顺承明朝制度,对元朝制度没有收集整理的需求,因此元朝成为离我们最近的一个神秘朝代。对元朝社会制度研究比较有名的,反而是日本学者杉山正明所著的《忽必烈的挑战》。但那是关于元朝建国年代的著作,元朝究竟是否贯彻了商业社会,为何会如此短时间灭亡,仍然有争议。

如果元朝确实如《忽必烈的挑战》所描述的,建立了一个健全的商业社会,并运行良好。朱元璋建立明朝可以说是一次中奖,偶然夺取了一个正常运行组织的所有权。如何维持这次夺取的成果,朱元璋想到的办法,就是让朱元璋家族成为组织内最大的单一势力。朱元璋对全国所有的大势力进行了消灭与分拆。在洪武年代,中国成为小村联盟,朱元璋势力成为最大的一个村,因为各村都是半自治状态,为了各村的利益,无法联合。任何一个单独的村向朱元璋势力挑战,都将是以卵击石。

但有一个问题,朱元璋手下只有几千官吏,而且工资微薄,领的还是纸币。纸币不能兑换为金属货币,说白了就是废纸。读书人必须当官,不当官杀头。读书人在洪武一朝就是义务抄写奴。而他的后人做不到如此精力旺盛。朱元璋的孙子建文皇帝登基后,开始提拔科举考试的进士成为高官,通过提高文官官阶的方式提高工资,文官集团初建雏形。尽管不久之后朱元璋的儿子燕王朱棣发动政变,夺取了政权。但朱棣的目的只是为夺取政权,在文官地位上,朱棣比建文帝走的更远,朱元璋废除了宰相,而朱棣建立宰相群体——内阁。读书人考中进士,皇帝会从进士中挑选中意的人进入翰林院实习,称为庶吉士,之后从庶吉士中挑选中意的人直接进入内阁,称为大学士。首席大学士,简称首辅,后来被天下认为就是宰相换了一种名字而已。权利等同于过去的宰相,只是没有了宰相的特权,过去宰相是可以驳回皇帝的意见。而大学士的建议如果被皇帝驳回,大学士就必须辞职。

2.饿死的天下

此外,成为官员还有一项好处:不纳税,不服役。

到万历十五年,文官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势力。按《万历十五年》描述,此时已经有官员达两万名。即使清廉如海瑞,他在海南的家乡,也有不到四十亩的田产,这部分田产是不交税的。而退休的首辅徐阶,他的几千族人,几十万亩土地,同样不交税不服徭役。这个新兴的富豪阶层,让朱元璋名册中那一万四千三百四十一户富人成了一个笑话,如果这些在册富人的孩子没有成为官员,一两代之后家族就会被官府盘剥为赤贫。

出现不交税不服徭役的巨大官僚阶层,交税的人口减少了,而收税的数量则没有减少,意味着交税的人负担更重了。到万历登基的时候,这个系统已经处于崩溃的边缘,没有官职的百姓交不起税,不得不投靠到官员的名下,成为奴隶,而国库几乎收不上税。

这可能解释了文物界出现的嘉靖万历怪现象。嘉靖万历两位皇帝在历史上都被称为昏君,但此时期的文物显示人们的生活非常富足。很可能是社会富裕阶层通过成为官员,不再受政府压迫,通过占有家奴的义务劳动,生活非常舒适。在嘉靖年间出版的小说《金瓶梅》显示,家奴虽然没有人身自由,但生活还是有保障的。而自由农民已经陷入赤贫,虽然人口占多数,却没有能力进入消费领域。

万历登基时的首辅张居正,看到了这种危机,赤贫的自由民,占人口的多数,为了生存,很可能发动暴乱。或者按照我们美好的说法——起义。张居正通过按田亩收取银两,而由政府花钱雇佣只有很少田地的自由农民从事过去的义务劳动。尽管官员仍然免税,但张居正尽量从官员免税的土地面积加了一个定额,多出部分支付银两。但在正式执行一年后,张居正死去,文官集团废止了张居正的政策。

到万历十五年,万历皇帝已经是一个二十四岁的成熟君王。从九岁开始登基,十五年的执政生涯。虽然其中十年时间里,真正的皇帝是张居正,但万历在皇帝这个职位上已经是一个老司机。固然张居正飞扬跋扈,但出发点仍然是为了让这个王朝存续。而朱元璋建立起来的自由农民,此时已经成了一块公地,公地就是一种资源,有许多拥有者,他们中每个人都有使用权,但没有权利阻止其他人使用,所以每一个人都倾向于过度使用,从而造成资源的枯竭。整个文官集团都可以盘剥自由农民,在农民最终暴动之前,尽量榨取。

张居正只是减缓了这种榨取,就成为文官集团的公敌。万历皇帝知道,再阻止已经不可能。万历宠爱的儿子因为不是嫡长子,不能成为太子。无奈而愤怒的万历干了一件让文官集团哭笑不得的事情,你们抢,我也抢,天下完蛋也饿不死我儿子。将天下最富庶的土地分封给了自己的三个儿子,特别是最宠爱的福王。但黄仁宇先生考证,是土地的收益权,不是整片领土,也没有行政权力。但天下最富庶的土地从此也免税了。

这种疯狂的恶果也十分明显,在需要用钱的时候,大明王朝只能对最贫困的人群加税,很快就到了无税可收的情况。无税可收,也就支付不了官员的工资,支付不了官员工资,只能裁减官员,但裁减官员的指标被层层下移,最终裁减到了最低一级官员——邮局(驿站)邮递员。一个叫李自成的驿站邮递员下岗了,会骑马又要吃饭的李自成造反了,组建了由失业邮递员为主的骑兵部队,这种骑兵部队后来壮大为一只军队,在一次流窜作战中攻入北京城,结束了北京的大明王朝。而在攻入北京之前,经过了福王的驻地洛阳,福王被抓住,据说和福王宫的宠物梅花鹿一起剁成了肉酱,被叫做福禄羹,被李自成的军队分吃了,福王的财富成了军饷,李自成的军队得到了疯狂的壮大,有了实力进攻北京。福王确实没有饿死,但解决了其他人的饿,这是万历皇帝没有想到的结局吧。

清朝基本没有触动明朝的制度,只不过彻底贯彻了张居正的作法,甚至一度废除了官员免税的特权。到了乾隆时期,缴纳白银成为唯一的纳税和徭役的模式,各省可以利用生产更高价值的特产换取白银,没有特产的地区可以从事劳动密集型工作换取白银。

当然,万历十五年绝对不像《万历十五年》的英文书名直译的那样,是无关紧要的一年。这一年,按当年明月所著《明朝那些事儿》的总结,出了三件大事。死了两个人,罢工了一个皇帝。戚继光和海瑞在这一年去世。不过这两个人是正常死亡,并没有黄仁宇说的那么凄凉。而黄仁宇先生的将这两个人提出来,却让这两个人的知名度显著提高。直到《明朝那些事儿》的风行,中国人对明代首辅们的名字恐怕才有些印象。而万历的罢工,只是精明的万历皇帝,在发现去掉大臣们在礼仪上强加给他的义务,他仍然可以实际统治这个国家后,一种孩子一样心机的体现。

也许《万历十五年》得出的结论是错的,但是如果要学习如何引人入胜地写一份报告,《万历十五年》值得一读再读。


欢迎关注公众号“读思之所”,在这里阅读和沉思

你可能感兴趣的:(饿死的天下—从《万历十五年》看明朝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