蛤蟆先生生病了,病得很严重。
自从上次偷车入狱又惊险越狱归来,原本冒失兴奋、爱笑爱闹的蛤蟆,变得郁郁寡欢。他经常失眠,邋里邋遢,对任何事情都提不起兴趣。他的朋友:鼹鼠、水鼠、老獾,都很担心他。直到有一天,水鼠在报纸上看到了咨询师苍鹭的广告。在朋友们的劝说下,蛤蟆开始了他的心理咨询。
还记得《柳林风声》里的四个小伙伴吗?是的,这次分享的书籍,很像是《柳林风声》的续写,来自罗伯特戴博德《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书中的心理咨询师苍鹭耐心且温和,在一共10次的心理咨询过程中,蛤蟆觉得他自己得到了苍鹭全身心的关注和倾听——这是一种他几乎从未体验过的感觉。苍鹭首先引导蛤蟆面对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蛤蟆觉得自己好像没有什么价值,把生活过得一团糟,一辈子也没干成过什么事。尤其在上次的冒险经历以后,朋友们对待他的态度让他陷入一种深深地内疚和愤怒中。这种感受让他仿佛回到自己的童年——蛤蟆在颇有实力的家族中成长,父亲一直希望他能够传承祖父创建的家族企业然而这并非蛤蟆所愿、父亲对待他极其严厉和苛刻的态度、母亲遵从父亲严苛的育儿观,在蛤蟆面前很少显露慈爱的一面,甚至连给他的拥抱都少得可怜……,在回忆中,蛤蟆泪湿了眼眶。是的,抑郁的原因找到了——蛤蟆被“儿童自我状态”主导,无法走出。
儿童自我状态 Child Ego State
什么是“儿童自我状态”?我们每个人出生时,都只具备几种人类最基本的情感,比如:快乐、愤怒、悲伤、恐惧。幼年时,这些基本情感逐渐发展演变成更微妙、更复杂的行为模式,这些行为模式成为自我的核心,融为我们自身的一部分,定义我们一生的行为。某些特定的情形和场景会激发我们的基本行为模式,让我们自动做出反应,所以我们会和小时候一样去行动和感受。
随着我们作为个体慢慢成长,加上被养育的方式、成长环境的不同,我们的情绪和行为模式会变得越来越个人化。在蛤蟆的童年经历中,他为了得到父亲的认可和母亲的爱,慢慢形成了以“顺从”和“取悦”为特点的行为模式,正是这种行为模式,使他无法减少并最终摆脱对父母的“依赖”,真正地长大成人。而在他成年以后,沉稳睿智的老獾扮演了类似他父亲的角色——老獾一直反对蛤蟆沉迷汽车,并且还曾狠狠地训诫过蛤蟆,蛤蟆当场悔恨落泪,表示要痛改前非,可是事后又恢复本性。其实,蛤蟆当时的忏悔只是表象,那是用“顺从”和“取悦”来防御老獾对他的批判,并非发自内心,所以不可能带来真正的改变。而此时扮演类似蛤蟆父亲角色的老獾,则表现出典型的被“父母自我状态”主导的人格。
父母自我状态 Parent Ego State
什么是“父母自我状态”?处在“父母自我状态”下的人,有些表现为对待他人“挑剔、批判、愤怒、严厉”;有些则用来指向自己,表现为“自我批判、谴责、惩罚”,甚至“折磨”(极端的就是自杀)。蛤蟆身上其实也存在“父母自我状态”,事实上每个人都会有,蛤蟆的“父母自我状态”表现为后者。而一个人的人格构成,除了“儿童自我状态”和“父母自我状态”,还有最重要的一种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一个人既不会表现得像父母,也不会感觉像孩子,而是更像一个成熟的大人,更像他当下的自己。那就是“成人自我状态”。
成人自我状态 Adult Ego State
“成人自我状态”下,我们用理性而非情绪化的方式来行事,它让我们能应对此时此地正在发生的现实状况。我们能计划、考虑、决定、行动,我们能理性而合理地行事。处于这个状态时,我们所有的知识和技能都能为自己所用,而不再被脑子里父母过去的声音所驱使,也不会被童年的情绪所围困。相反,我们能思考当下的状况,基于事实来决定的怎么做。一个人的情绪、感受,是由自己决定的。为自己的情绪负责,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这才是成年人会做的事。蛤蟆因为始终无法从对父母的心理依赖中走出,从而直至长大成人也从未真正进入自己的“成人自我状态”。
人生坐标与心理游戏
人内在的、包含着情绪和情感的心理世界,是通过早年的经历形成的。童年经历强大而鲜活,塑造了每个个体对世界的独特看法。换句话说——我们所看到的世界,都是我们内心的世界。包括,我们如何看待自己?我们又如何看待别人?这两个问题,衍生出四种答案,既:我好,你也好;我好,你不好;我不好,你好;我不好,你也不好。可以用下面的坐标图来表示:
一旦我们在童年决定用哪种态度和观点,我们就会在随后的人生始终坚持自己的选择。这些态度和观点,变成我们存在的底层架构。从那以后,我们便建构出一个世界,不断确认和支持这些信念和预期。换一句话来说,我们把自己的人生变成一个“自证预言”。为了建构出这样的世界,我们会不断重复一些行为,这样的行为有可能持续一辈子,这类行为被称作“心理游戏”。举个例子:酗酒就是心理游戏的一种,而玩这种心理游戏的后果就是产生糟糕、不快乐的情绪。在人生坐标的四个象限里,人们会玩不同的心理游戏,比如:认为“我不好,你好”的人,觉得自己很差劲,别人都比他好,这类人会玩那些把他们变成受害者的游戏,比如“我真不幸”,这类人还会选择性地记住那些悲伤和不快乐的事件,忘记和忽略美好的时光。玩这些被害者游戏时的人,被“悲伤的儿童自我状态”主导了,这种状态下的人最极端的行为就是“自杀”。另一个人生坐标“我好,你不好”,这类人会觉得自己总是比别人好,他们会占据权利和权威的制高点,这样他们就可以评判别人,来玩他们的游戏了,比如“我抓到你了,你这个坏蛋”。玩这种游戏的人经常在职场出现,作为上司,斥责和惩罚一个犯错的下属,就是这样的心理游戏。这类人被“挑剔型父母自我状态”主导,动不动就指责,随时会愤怒,还想用不可能达到的标准来评判别人。但这类人从来不会抑郁,因为愤怒的人从来不会内疚,他们总在怪罪别人。他们自卫的方式就是把自己内在的恐惧对外投射到他人身上,这样就能把对自己的怒火转向他人。一个长期处在“儿童自我状态”的人,身边就会一直出现“父母自我状态”的人。这个人,有可能是上司,也有可能是同事、朋友,甚至是爱人。
勇敢的选择——“我好,你也好”
回到故事本身,在苍鹭一次次的引导下,蛤蟆全面地回顾了自己的人生,也理解了童年的经历对自己行为方式的深刻影响。对于已经过世的父母,他最终选择了原谅和放下,也学会在回忆时不再谴责自己。他同时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从中学习领悟,并开始意识到,或许自己还有另一种活法,无须跟着“预设”的剧本走。蛤蟆认定,所谓真实,就是真诚地回应当下的需求。这能打破从童年延续而来的因果循环,让自我摆脱过去经历的束缚,在自由中成为真正的自己。最后一次与苍鹭的面谈,他对自己的未来的人生坐标作出了勇敢的选择——“我好,你也好”。当然,这不仅仅是一个选择,更是一种承诺,需要他用实际行动来证明:我自己是好的,我也相信别人是好的。行动,永远是改变的开始——实实在在一点一滴地去做,才能带来真正的改变,让自己变得更好。
蛤蟆在痛苦和挣扎中学会面对自己,在原谅和放下之后终于成长,他找到了“成人自我状态”,开启新的人生篇章。
“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父母和原生家庭,我们能做的,是努力不要让自己在“预设的剧本”里走完一生,我们可以选择的是接受、原谅、放下,在与自己和解以后,努力去改变,去成为那个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