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R起源于英特尔,并在谷歌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和推广。这种管理方法之所以受到如此多的关注和应用,是因为它帮助组织将战略转化为实际行动,并确保所有团队成员都朝着同一个方向努力。
题外话:如果没有使用语雀的时候,我是完全没有了解过OKR的。说起来还是好奇心过重,好奇语雀模板里为什么有好几个OKR的目标。出于这一份好奇,我便去搜索了一下什么是OKR。然后发现,这个概念很不错,于是跑去学习了几天,便想着先从自己开始,制定一下关于自己的OKR。
温馨提示:本文是写个人层面上的个人版的OKR。而非公司层面意义的个人版OKR。制定OKR并不难,难的是执行、每日的记录、目标的提醒,以及坚持。其次,这是我第一次学习OKR,有不足之处,或者有什么建议,可以在评论中提出。
如果要从起源开始讲起太过于繁琐,而且和我这个选题没多少关系,所以想知道这个管理法起源的小伙伴们,可以自行去搜索一下,这里就不过于赘述。
⭐OKR 中的 O 即「Objectives」目标:是希望在近期实现的、有激励性的目标。即我想做什么?而不是我该做什么。
⭐OKR 中的 KR 即「Key Results」关键成果:由上面 O (目标)分解而来,是实现目标的关键成果。即我如何实现?怎么知道自己是否已经完成目标的要求?
OKR有什么优点呢?
首先是能够聚焦目标,让人集中注意力,提高自己的驱动力;而且是一步步朝目标前进的,能够增加自己的自信心。
但OKR从一开始就是为公司服务的,公司有各个部门,有上下级的关系,可以相互监督等,而个人只有一个人,这意味着自己即是监考员,又是考生。这就很考验自己自控的能力,如果想要参考OKR来定制自己的个人版OKR,就意味着需要对自己负责,而不是写下来了,就完成了自己的OKR,还需要后续的跟进跟复盘。
首先确定一个“基准线”(初始的值,用作以后参考使用。)
围绕这个“基准线”进行OKR管理,并找出影响这个“基准线”的核心因素。
建立围绕这个“基准线”规范和标准,并开始从这个版本迭代。
最后结果是在“基准线”上增减关键结果。
举例:建立绩效评分标准。
基于现有成熟的体系,要求是要做的比当前更好,精益求精,可以理解为加法。
举例:销售额增加50%
对于风险规避,要求是尽量减少当前风险,可以理解为减法。
举例:投诉率减少50%
对OKR来说持续的跟进和反馈是非常重要的,因为OKR不是定死的,需要根据环境而改变的。所以,我们要定期检查进度,建议个人版的以周更或者写日记形式记录,发现问题及时调整方向。再根据实施的结果来给自己打分,需要客观评价,毕竟裁判是你,选手也是你。
打分时通常要参照 3 个标准:目标完成程度、目标挑战性和个人努力程度。通常来说,如果目标是有挑战性的,分数再0.7±0.1算是完成的比较好的,如果分数特别高,一般是目标设置的过于保守,还可以尝试更激进一点。
每个关键结果(KR)都是不一样的,有些比较重要,有些比较不重要,所以评分的时候使用加权平均分。假设权重跟得分如下表。则平均分为:(0.8+0.6+0.7)/3=0.7分。
加权平均分:(0.8*50%+0.6*30%+0.7*20%)/100%=0.72分。
目标 |
权重(总和100%) |
得分(满分1) |
关键结果(KR1) |
50% |
0.8 |
关键结果(KR2) |
30% |
0.6 |
关键结果(KR3) |
20% |
0.7 |
对于个人而言,OKR提供了一个清晰的目标设定和跟踪框架。通过设定明确的目标和关键结果,个人可以更加有目的地规划自己的工作和时间,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和效果。
总的来说,OKR是一种强大的目标管理工具,它可以帮助个人和组织更加明确、高效地实现目标,并促进持续改进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