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批判儒学的自我剖析

最近有在思考中国儒家思想的伪善问题,在自我反思之余,禁不住与书友们分享所感,更借以自勉。

儒家之伪善,并非目的如此,而是因理论本身缺陷造成的结构性伪善。“乡愿”出自孔夫子的一句话“乡愿,德之贼也”。孔子在《论语》中批评乡愿之徒,也就是地方上的好好先生,对谁都关系处理得好,“八面玲珑,左右逢源,所有人都说他好”;但这种人内心并不是出于道德目的而是别的目的,或是说别有用心。一般野心家、政治上要爬到高位的人往往采取此种方法获得人气。因此,乡愿就是伪善。

儒学分两支,孟子学派和荀子学派。“荀学,皆乡愿也”,荀子讲人性本恶,“其善者,伪也”,人的善性是修养出来的。这与孔孟不一样,孔孟讲人性本善。谭嗣同说荀学修饰自己就是伪善。“伪也”,指人为,本身没有伪善之意。但既然讲人为,就有可能是装出来的。

如何杜绝乡愿,即《尚书·大禹谟》中说的:“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靠自己内心体会才能把握中庸之道,只能心传。我们在历次政治运动中一开始觉得自己站在正确的地方,后来人家说你站错了队,不是左了就是右了。谁说了算?由最高领袖说了算。但后来我们知道最高领袖也错了,这个“中”的标准是没有的。

外在的任何手段都不足以表示自己是赤诚的,也不能用外在手段去评价一个人,任何人也不能用外在手段来证明自己是清白的,无私心杂念。人心隔肚皮,中国人在数千年来的人际交往中很老练了,中国是最有城府的民族。中国人的人心比道心更加微妙,随时可以以道心作为人心的面具,还可以有几层面具。如果一个人,他觉得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社会,才能无所不通、左右逢源,于是他也能做一个好人,搞好邻里关系、同事关系,给所有人一些小恩小惠,最后自己则是吃小亏占大便宜,这是中国人的处世之道。

中国人有一个固定的思维模式,即人心可以做到真诚,人只要真诚便不会误解自己。人只要内心排除私心杂念,其真心就呈现在他的面前。我认识别人很难,认识自己难道还不容易么?只要愿意就可以做到真诚,“尽其心而知其性”,这是中国人的思维定势。但我们刚才讲了,真诚没有标准,只有自我感觉,没有外在标准。通常说的扪心自问,我们觉得回到良心就能知道真相。良心就是诚,“诚之者,人之道也”。我们诉诸自我感觉,这个自我感觉是否确切我们从不怀疑,至于更深层次的判断我们中国人就终止了。

儒家学说并不是故意伪善,要做乡愿之徒。主观上是排斥伪善,但是客观效果我们就没有想到。但上面说到的思维定势本身就是伪善,这种人格结构本身是一种结构性的伪善,是在人格结构中的伪善,不是指具体的人。荀子讲“其善者,伪也”,要做好人就必须“做人”,就要修练修饰自己。这实际把结构性的伪善合法化、合理化了。荀子讲一个人要用先王制定的法制、礼仪来“矫饰人之情性而正之”,正之,就是合乎政治的需要。它主要是从政治效果上来看问题,把人心都“正之”以后,天下就都是善人了;至于这些善人内心是否都是善,他不管,只是从政治后果上来看。

人心是否有一个可以把握的底线?比如真诚,把内心打扫干净变成一面镜子,就可以反映出天道人心?你知道自己的本性就知道了天道,天道反映在人的本性里面。问题是能否做到把内心打扫得那么干净?当你打扫干净后,背后还有没有东西?这实际是做不到的。人心其实是一个深不可测的深渊,你怎么去打扫?

真诚不是容易做到的,不是以为自己真诚就真诚了。要做到真诚是一个痛苦的过程。真诚要有知识上的前提,你要认识很多东西,你要经历很多东西,获得生活经验以后才可能慢慢地一点点认识自己,但是绝对不可能全部把握。而儒家的问题在于,自认为只要自己自我良好地觉得“允执厥中”做到了“诚”,也就与天道合一了,却不知,人心无底,你只有无限的忏悔和深挖,却不要妄想自己已经触底。

人啊,向外求知识容易,认识自己太难,我们总是喜欢展现自己的博闻强识,滔滔不绝的谈天说地,谈古论今,无所不知,却忘记了自己在哪里,走得越远,越走丢了自己。我把这种认识自己和找寻自己理解为不断后退的过程,跳出自己认识自己,再跳出那个认识自己的自己去认识它,不断地后退,永无止境,愿自己在这条路无怨无悔,走的开心吧。

李俊

2018-12-21

你可能感兴趣的:(借批判儒学的自我剖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