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个景,世界读书日,聊聊读书。
今天的微博热搜上挂着一条:当别人问你读书有什么用时。
读书有什么用?我问自己……想了想,脑子里蹦出一个词:自救。
读书于我,就像吃饭,运动,旅行,是我之所以成为我的很重要的一部分。
我把读书分为两个范畴,一个是不得不读的书,比如为了通过学业考试,或者提升专业能力,需要阅读相关领域的专业书籍。
另一个是全凭兴趣的阅读,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对不同的话题感兴趣,通过阅读开阔眼界,提升思维,或者获得愉快的阅读体验以消磨时间。
前一种就不展开聊了,说说后一种阅读,即自主选择下的阅读,也就是不考虑考试需求的情况下,读书可以带来什么。
1. 视界的延伸
导演杨德昌说:电影让我们的生命至少延长了三倍。我以为,这句话用在读书上也是行得通的。
一本好书,往往包罗万象,当你跟着作者视角去到书中的世界时,一个更广阔的生存空间便呈现在了眼前,不管是论述性作品还是小说,这一点上,他们都可以一样辽阔,博大。
比如《人类简史》《未来简史》《丝绸之路》一类的社科类书籍,从纵向和横向做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诸多探询,一本书,可以看到数万年的辽阔世界。
经典的小说也是一样,从《基督山伯爵》《简爱》《悲惨世界》《安娜卡列尼娜》到《白鹿原》《家》《春》《秋》《四世同堂》《京华烟云》,王小波的三时代等等,作者用文字把读者带回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共情那个社会背景下人们的悲喜挣扎。
有一段时间,对中东的一些东西很感兴趣,看了一些旅行介绍,之后便买了一批相关的小说开始读,《追风筝的人》《灿烂千阳》《我不要你死于一事无成》《伊斯坦布尔的幸福》等等,一口气读了一堆,读完以后,纵横比较,发现旅行杂志的内容很多是偏颇的。我们眼中荒凉无比的阿富汗,在作者的笔下是她童年的乐园,有好吃的浆果,有各种美味的零食,而之后战乱频频,很多人尤其是女性的命运面领着空前的灾难。
读《人类群星闪耀时》,我们可以知道在不同的时空下,那些改变历史走向的关键时刻,哪些人做了什么事情,是纵向视野。而读同一历史时期不同国家作者的作品,比如《剧变》,会让我们看到在当前的时代下,横向对比,人们正在面临什么,以及可能会遭遇什么。
一本优秀的书籍,从作者的研究到出版社立项,编辑的打磨到最终问世,集合了很多人的深度思考,我们以极少的付出便可以把这些人的智慧结晶捧在手里,用几天或者几个小时读完它,把某些内容变成自己认知的一部分,就性价比投入来说,读书也是一件非常划算的事。
2. 读书带来治愈感
任何阅读都有意义,这是一定及肯定的,书是良师,也是益友。
记得之前凤姐火爆全网的时候,大家都在嘲笑她说的话:我经常会读一些名著,比如读者,青年文章,故事会等。
大家都觉得她无知又浅薄,这些大众杂志怎么可以和名著相提并论,我那时候二十多岁,也觉得她是个当众出丑的可怜人。可是后来我不那么认为了。
如果读者故事会确实可以让一个人获得阅读的快乐,这本身就是一件了不起的事啊。就像有人觉得三万八的爱马仕包才能带来快乐,而有人就觉得三十八块的帆布包又服帖又好打理,十分惬意。撇开社会宣扬的成功学价值衡量,就对个体而言,很难说,哪个人收获的快乐更多。
读书口味,是一件私密的事情。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符合自己口味的,带给自己治愈感的书。
人的状态一直在变,情绪高涨劲头勃发的时候,很想看一些深奥的书,我有一阵脑子短路,觉得自己可以挑战下金融,花了100多块买了一本货币金融学,然后它就一直躺在书柜里,只被打开过一次。
有时候,满目疮痍,生命能量严重不足,这时候读一些优质的鸡汤文也可以带来治愈,并非不可。
困惑无解的时候,带着强烈的目的性去读一些解决问题的书,也会很有收获,比如我这两天正在读的一本《10堂逆向逻辑思考课》,书名很塑料,内容却意外地有启发,作者用他们的研究一层层阐述了挫折的等级,以及人们如何在挫折中解决问题。
“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除了可以形容医者,也适用于好书。
3. 减少孤独感
成年人都是孤独的。这种孤独不是因为缺少朋友,而是因为时效性。
人到中年,每一天都是上战场,身边的人都很忙。有些时候,想跟人聊聊,但发现找一个可以说话的人好难,不忍打扰,或者不便打扰,或者不能打扰。
于是,大多数时候,拿起手机,又默默放下。这种孤独感怎么消解?除了运动,读书是一种很好的消化方式。
从书柜中一本本扫过去,瞄到一本此时此刻想读的书,拎出来,一页一页翻下去,不管是倾听作者的观点,还是跟着书中的故事情节挪动思绪,孤独感都会渐渐化为无形。
夜深人静的时候,一些舒缓,深刻的文字可以带来很多抚慰,有段时间喜欢周国平,读了他的《爱与孤独》《思想的星空》《朝圣路》等,也读南怀瑾,王锋,熊培云,马尔克斯,只要当下可以有共鸣,便是灵魂的同行。
某种程度上,书可以召之即来挥之即去,而最亲密的朋友,也未必能如此随心所欲。
只要还有想读的书,人就不会有太多时间去感受孤独。
4. 读书给人底气
以前老人常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为什么,因为知识可以给人胆识和底气。延伸到读书,同理。
前阵子整理书柜,发现教养类书籍竟然占了一个书柜的3/5。女儿出生前后,买了十多本大部头的养育类图书,从日常养育到儿童身心发展,后来随着她渐渐长大,上学,出于养育困惑,也因为工作需要,又专门去心理所读了青少发展心理学专业,囤了好几十本专业教育心理学书籍。
然而随着孩子不同时期出现的问题,这类图书还在不断涌入书柜。
有人可能会问,照书养,有用吗?
实打实说,有用。尤其对于野蛮生长大的80后,来自父母的养育指导少之又少,那时候吃饱穿暖平安长大就是成功,哪会关注到其他方面。
而现在孩子们不一样,在这个高速运转的工业时代,每天都会面临新的困境和挑战,身为孩子的养育者,必须有足够的能量能给到孩子帮助。
能量从哪里来,优质的家庭教育图书是很好的渠道。
我们可以从专业人员那里获得帮助和引领,在孩子出现各种问题时,能够冷静,客观面对,而不是火上浇油甚至以暴制暴。这类图书很多,以后专门开个文深聊。
一些关于读书的切身感受,总之益处良多,就投资来说,读书也是投入和产出比极高的一个活动,这个产出不是指可见的经济价值,而是对一个人深层的滋养和长远的影响。
总之,不管丑不丑,都要多读书。
引用冯唐的一段话结尾:
看书看到被尿意憋醒,去一层上洗手间,我沿着宽大的楼梯往上走、往上看,明晃晃的阳光,一架架的纸书,每本纸书仿佛一个骨灰盒,每个骨灰盒里一个不死、不同、不吵的人类的灵魂,进进出出,自由自在,无始无终,一副人间天堂的样子。整个人都好了。
祝好今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