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可以用 DDD 领域建模的方法来构建中台业务模型。你可以选择两种建模策略:自顶向下和自底向上的策略。具体采用哪种策略,你需要结合公司的具体情况来分析。
第一种策略是自顶向下。这种策略是先做顶层设计,从最高领域逐级分解为中台,分别建立领域模型,根据业务属性分为通用中台或核心中台。领域建模过程主要基于业务现状,暂时不考虑系统现状。自顶向下的策略适用于全新的应用系统建设,或旧系统推倒重建的情况。
由于这种策略不必受限于现有系统,你可以用 DDD 领域逐级分解的领域建模方法。从下面这张图我们可以看出它的主要步骤:第一步是将领域分解为子域,子域可以分为核心域、通用域和支撑域;第二步是对子域建模,划分领域边界,建立领域模型和限界上下文;第三步则是根据限界上下文进行微服务设计。
第二种策略是自底向上。这种策略是基于业务和系统现状完成领域建模。首先分别完成系统所在业务域的领域建模;然后对齐业务域,找出具有同类或相似业务功能的领域模型,对比分析领域模型的差异,重组领域对象,重构领域模型。这个过程会沉淀公共和复用的业务能力,会将分散的业务模型整合。自底向上策略适用于遗留系统业务模型的演进式重构。
下面我以互联网电商和传统核心应用的几个典型业务域为例,带你了解具体如何采用自底向上的策略来构建中台业务模型,主要分为这样三个步骤。
锁定系统所在的业务域,采用事件风暴,找出领域对象,构建聚合,划分限界上下文,建立领域模型。看一下下面这张图,我们选取了传统核心应用的用户、客户、传统收付和承保四个业务域以及互联网电商业务域,共计五个业务域来完成领域建模。
在这些领域模型的清单里,我们可以看到二者之间有很多名称相似的领域模型。深入分析后你会发现,这些名称相似的领域模型存在业务能力重复,或者业务职能分散(比如移动支付和传统支付)的问题。那在构建中台业务模型时,你就需要重点关注它们,将这些不同领域模型中重复的业务能力沉淀到中台业务模型中,将分散的领域模型整合到统一的中台业务模型中,对外提供统一的共享的中台服务。
在下面这张图里,你可以看到右侧的传统核心领域模型明显多于左侧的互联网电商,那我们是不是就可以得出一个初步的结论:传统核心面向企业内大部分应用,大而全,领域模型相对完备,而互联网电商面向单一渠道,领域模型相对单一。
这个结论也给我们指明了一个方向:首先我们可以将传统核心的领域模型作为主领域模型,将互联网电商领域模型作为辅助模型来构建中台业务模型。然后再将互联网电商中重复的能力沉淀到传统核心的领域模型中,只保留自己的个性能力,比如订单。中台业务建模时,既要关注领域模型的完备性,也要关注不同渠道敏捷响应市场的要求。
有了上述这样一个思路,我们就可以开始构建中台业务模型了。
我们从互联网电商和传统核心的领域模型中,归纳并分离出能覆盖两个域的所有业务子域。通过分析,我们找到了用户、客户、承保、收付和订单五个业务域,它们是可以用于领域模型对比分析的基准域。
互联网电商客户主要面向个人客户,除了有个人客户信息管理功能外,基于营销目的它还有客户积分功能,因此它的领域模型有个人和积分两个聚合。
而传统核心客户除了支持个人客户外,还有单位和组织机构等团体客户,它有个人和团体两个领域模型。其中个人领域模型中除了个人客户信息管理功能外,还有个人客户的评级、重复客户的归并和客户的统一视图等功能,因此它的领域模型有个人、视图、评级和归并四个聚合。
构建多业务域的中台业务模型的过程,就是找出同一业务域内所有同类业务的领域模型,对比分析域内领域模型和聚合的差异和共同点,打破原有的模型,完成新的中台业务模型重组或归并的过程。
我们将互联网电商和传统核心的领域模型分解后,我们找到了五个与个人客户领域相关的聚合,包括:个人、积分、评级、归并和视图。这五个聚合原来分别分散在互联网电商和传统核心的领域模型中,我们需要打破原有的领域模型,进行功能沉淀和聚合的重组,重新找出这些聚合的限界上下文,重构领域模型。
最终个人客户的领域模型重构为:个人、归并和视图三个聚合重构为个人领域模型(客户信息管理),评级和积分两个聚合重构为评级积分领域模型(面向个人客户)。到这里我们就完成了个人客户领域模型的构建了。
好像还漏掉点什么东西呢?对了,还有团队客户领域模型!其实团体客户很简单。由于它只在传统核心中出现,我们将它在传统核心中的领域模型直接拿过来用就行了。
至此我们就完成了客户中台业务模型的构建了,客户中台构建了个人、团体和评级积分三个领域模型。
通过客户中台业务模型的构建,你是否 get 到构建中台业务模型的要点了呢?总结成一句话就是:“分域建模型,找准基准域,划定上下文,聚合重归类。”
完成中台业务建模后,我们就有了下面这张图。从这张图中我们可以看到总共构建了多少个中台,中台下面有哪些领域模型,哪些中台是通用中台,哪些中台是核心中台,中台的基本信息等等,都一目了然。你根据中台下的领域模型就可以设计微服务了。
上面主要是从聚合的角度来描述中台业务模型的重组,是相对高阶的业务模块的重构。业务模型重构和聚合重组,往往会带来领域对象和业务行为的变化。下面我带你了解一下,在领域模型重组过程中,发生在更底层的领域对象的活动。
传统核心客户领域模型重构之前,包含个人、团体和评级三个聚合,每个聚合内部都有自己的聚合根、实体、方法和领域服务等。
互联网电商客户领域模型重构前包含个人和积分两个聚合,每个聚合包含了自己的领域对象、方法和领域服务等。
传统核心和互联网电商客户领域模型重构成客户中台后,建立了个人、团体和评级积分三个领域模型。其中个人领域模型有个人聚合,团体领域模型有团体聚合,评级积分领域模型有评级和积分两个聚合。这些领域模型的领域对象来自原来的领域模型,但积分评级是重组后的领域模型,它们原来的聚合会带着各自的领域对象,加入到新的领域模型中。
这里还要注意:部分领域对象可能会根据新的业务要求,从原来的聚合中分离,重组到其它聚合。新领域模型的领域对象,比如实体、领域服务等,在重组后可能还会根据新的业务场景和需求进行代码重构。
它就是我在前面多次提到的事件风暴。事件风暴是一项团队活动,领域专家与项目团队通过头脑风暴的形式,罗列出领域中所有的领域事件,整合之后形成最终的领域事件集合,然后对每一个事件,标注出导致该事件的命令,再为每一个事件标注出命令发起方的角色。命令可以是用户发起,也可以是第三方系统调用或者定时器触发等,最后对事件进行分类,整理出实体、聚合、聚合根以及限界上下文。而事件风暴正是 DDD 战略设计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方法,它可以快速分析和分解复杂的业务领域,完成领域建模。
事件风暴采用工作坊的方式,将项目团队和领域专家聚集在一起,通过可视化、高互动的方式一步一步将领域模型设计出来。领域专家是事件风暴中必不可少的核心参与者。很多公司可能并没有这个角色,那我们该寻找什么样的人来担当领域专家呢?
领域专家就是对业务或问题域有深刻见解的主题专家,他们非常了解业务和系统是怎么做的,同时也深刻理解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如果你的公司里并没有这个角色,那也没关系,你可以从业务人员、需求分析人员、产品经理或者在这个领域有多年经验的开发人员里,按照这个标准去选择合适的人选。
除了领域专家,事件风暴的其他参与者可以是 DDD 专家、架构师、产品经理、项目经理、开发人员和测试人员等项目团队成员。
领域建模是统一团队语言的过程,因此项目团队应尽早地参与到领域建模中,这样才能高效建立起团队的通用语言。到了微服务建设时,领域模型也更容易和系统架构保持一致。
领域建模的过程主要包括产品愿景、业务场景分析、领域建模和微服务拆分与设计这几个重要阶段。下面我以用户中台为例,介绍一下如何用事件风暴构建领域模型。
产品愿景的主要目的是对产品顶层价值的设计,使产品目标用户、核心价值、差异化竞争点等信息达成一致,避免产品偏离方向。
产品愿景的参与角色:领域专家、业务需求方、产品经理、项目经理和开发经理。
在建模之前,项目团队要思考这样两点:
这个过程也是明确用户中台建设方向和统一团队思想的过程。参与者要对每一个点(下图最左侧列的内容)发表意见,用水笔写在贴纸上,贴在黄色贴纸的位置。这个过程会让参与者充分发表意见,最后会将发散的意见统一为通用语言,建立如下图的产品愿景墙。如果你的团队的产品愿景和目标已经很清晰了,那这个步骤你可以忽略。
场景分析是从用户视角出发的,根据业务流程或用户旅程,采用用例和场景分析,探索领域中的典型场景,找出领域事件、实体和命令等领域对象,支撑领域建模。事件风暴参与者要尽可能地遍历所有业务细节,充分发表意见,不要遗漏业务要点。
场景分析的参与角色:领域专家、产品经理、需求分析人员、架构师、项目经理、开发经理和测试经理。
用户中台有这样三个典型的业务场景:
我们可以按照业务流程,一步一步搜寻用户业务流程中的关键领域事件,比如岗位已创建,用户已创建等事件。再找出什么行为会引起这些领域事件,这些行为可能是一个或若干个命令组合在一起产生的,比如创建用户时,第一个命令是从公司 HR 系统中获取用户信息,第二个命令是根据 HR 的员工信息在用户中台创建用户,创建完用户后就会产生用户已创建的领域事件。当然这个领域事件可能会触发下一步的操作,比如发布到邮件系统通知用户已创建,但也可能到此就结束了,你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分析是否还有下一步的操作。
场景分析时会产生很多的命令和领域事件。我用蓝色来表示命令,用橙色表示领域事件,用黄色表示补充信息,比如用户信息数据来源于 HR 系统的说明。
领域建模时,我们会根据场景分析过程中产生的领域对象,比如命令、事件等之间关系,找出产生命令的实体,分析实体之间的依赖关系组成聚合,为聚合划定限界上下文,建立领域模型以及模型之间的依赖。领域模型利用限界上下文向上可以指导微服务设计,通过聚合向下可以指导聚合根、实体和值对象的设计。
第一步:从命令和事件中提取产生这些行为的实体。用绿色贴纸表示实体。通过分析用户中台的命令和事件等行为数据,提取了产生这些行为的用户、账户、认证票据、系统、菜单、岗位和用户日志七个实体。
第二步:根据聚合根的管理性质从七个实体中找出聚合根,比如,用户管理用户相关实体以及值对象,系统可以管理与系统相关的菜单等实体等,可以找出用户和系统等聚合根。然后根据业务依赖和业务内聚原则,将聚合根以及它关联的实体和值对象组合为聚合,比如系统和菜单实体可以组合为“系统功能”聚合。按照上述方法,用户中台就有了系统功能、岗位、用户信息、用户日志、账户和认证票据六个聚合。
第三步:划定限界上下文,根据上下文语义将聚合归类。根据用户域的上下文语境,用户基本信息和用户日志信息这两个聚合共同构成用户信息域,分别管理用户基本信息、用户登录和操作日志。认证票据和账户这两个聚合共同构成认证域,分别实现不同方式的登录和认证。系统功能和岗位这两个聚合共同构成权限域,分别实现系统和菜单管理以及系统的岗位配置。根据业务边界,我们可以将用户中台划分为三个限界上下文:用户信息、认证和权限。
到这里我们就完成了用户中台领域模型的构建了。那由于领域建模的过程中产生的领域对象实在太多了,我们可以借助表格来记录。
我们在基础篇讲过,原则上一个领域模型就可以设计为一个微服务,但由于领域建模时只考虑了业务因素,没有考虑微服务落地时的技术、团队以及运行环境等非业务因素,因此在微服务拆分与设计时,我们不能简单地将领域模型作为拆分微服务的唯一标准,它只能作为微服务拆分的一个重要依据。
微服务的设计还需要考虑服务的粒度、分层、边界划分、依赖关系和集成关系。除了考虑业务职责单一外,我们还需要考虑将敏态与稳态业务的分离、非功能性需求(如弹性伸缩要求、安全性等要求)、团队组织和沟通效率、软件包大小以及技术异构等非业务因素。
微服务设计建议参与的角色:领域专家、产品经理、需求分析人员、架构师、项目经理、开发经理和测试经理。
用户中台微服务设计如果不考虑非业务因素,我们完全可以按照领域模型与微服务一对一的关系来设计,将用户中台设计为:用户、认证和权限三个微服务。但如果用户日志数据量巨大,大到需要采用大数据技术来实现,这时用户信息聚合与用户日志聚合就会有技术异构。虽然在领域建模时,我们将他们放在一个了领域模型内,但如果考虑技术异构,这两个聚合就不适合放到同一个微服务里了。我们可以以聚合作为拆分单位,将用户基本信息管理和用户日志管理拆分为两个技术异构的微服务,分别用不同的技术来实现它们。
事件风暴是一种不同于传统需求分析和系统设计的方法,最好的学习方法就是找几个业务场景多做几次。
综合我的经验,一般来说一个中型规模的项目,领域建模的时间大概在两周左右,这与我们传统的需求分析和系统设计的时间基本差不多。但是如果在领域建模的过程中,团队成员全员参与,在项目开发之前就建立了共同语言,这对于后续的微服务设计与开发是很有帮助的,时间成本也可以视情况降低。
很多开发人员在初次学习 DDD 时,似乎并不太关心领域建模,而只是想学学 DDD 的战术设计思想,快速上手,开发微服务。我想这是对 DDD 的一个误解,这已经偏离了 DDD 的核心设计思想,即先有边界清晰的领域模型,才能设计出清晰的微服务边界,这两个阶段一前一后是刚需,我们不能忽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