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学习第293天,13.21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弘毅乐学书院之学妹读经

一字一句读《论语》第293天

原文阅读:

13.21 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juàn)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译文讲解:

孔子说:“碰不到奉行中庸之道的人和他交往,(如果一定要交友的话),那只能与狂放、狷介的人交往了。狂者勇于进取,狷者对突破底线的事是不肯干的。”

启发思考:

      本章孔子提到了一类与君子不同的人,狂者和狷者。“中行者”指言行符合中庸的人,行为中正,不偏不倚,是君子。君子有品行,有才干,有权变,是少有的人才。相对能达“中庸”者的君子而言,狂者为过,狷者不及,都有缺陷,但“狂者”有勇往直前、积极进取的可贵一面,“狷者”有不越雷池、有所不为的难得一面,都是有真性情、有独立人格的人。

          “与”是“结交,亲附”的意思。孔子的意思是告诫弟子们,若不能与言行符合中庸的人交朋友,退而求其次,那一定与进取的正直的狂狷者相交。言下之意,不能与小人交朋友。

        咱们前面学习了这么久,孔子一向要求弟子言谈举止符合礼仪规范,这里为什么也建议与狂狷之人结交呢?

        在《孟子 尽心章》里,孟子曾给过一个合理的解释。有一次,孟子的学生万章问他,关于孔子在陈,“归来乎,我党之小子狂简,进取,不忘其初”。他在陈国,为什么思念那些鲁国的狂士?

        孟子解释说,孔子大概因为找不到中行之士吧,所以退而求其次,可以和狂放或者狷介之士为友。万章又问,什么叫狂放?孟子给他举例,比如说像琴张、曾点、牧皮这样的人就叫狂放之士。这种人志向宏大,满口高论,可细察他们的行为,却和他们嘴里标榜的不相吻合,行动跟不上,这就是狂放。当然,他们仍有以往圣先贤为榜样的追求,这也是好的。而狷介之士,虽然他们没有很远大的追求,进取心不足,但至少他们还爱惜羽毛,能守住底线,违反原则的事情他们是绝对不会干的。

        在社会情况复杂、道德冲突更为激烈的时代,说一个人是狂狷之士,往往是在赞美他相当脱俗、与众不同,有自己的坚守和追求。

        什么样的人是狂者,什么样的人是狷者?钱穆举过两个例子,说伊尹是狂者,伯夷叔齐是狷者。伊尹够狂啊,给他托孤之任,让他做顾命大臣,新君太甲是年轻人不懂事不争气,伊尹就把太甲软禁三年,让他悔过,改好了再来,成就了又一代有为之君,他也没夺权。伯夷叔齐呢,不食周粟,饿死首阳山,有所不为之至也。

        唐代的大诗人李白,就从这个狂字立意,选用了楚狂接舆的例子。他有一句诗:“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从这句诗中,我们能感受到李白的青春得意、意气风发。     

        孔子看不上什么样的人呢,最不想要那没性格的、没特点的、没上进心的人。这样的人平时做事没什么毛病,为人处世也过得去,但胸无大志,也没有意志操守,那是平庸,不是中庸。中庸不是平庸,是完美到极致,是丝毫不差的至善至美。

        中庸之道当然不易达到,不过,即使做不到至善至美,也需要或有积极进取的志向,或能坚守有所不为的原则。结交狂狷之人,一则让我们对别人的特点不足更容易接受包容、借鉴学习,同时也能学习别人的优点来警醒自己。

你可能感兴趣的:(《论语》学习第293天,13.21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