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心解(山木)

庄子行走在山中,看见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而伐木的人回答说:“没有地方可用。”庄子说:“这棵树因为不成材才得以终其自然寿命。”庄子从山中走出,寄宿在友人家中,友人很高兴,命童仆杀鹅招待客人。童仆请示说:“有一只鹅能鸣叫,有一只鹅不能鸣叫,请问杀哪一只?”主人说:“杀那只不能鸣叫的,”第二天,弟子向庄子问道:“昨天山中之树,因为不成材得以终其自然寿命,今天主人之鹅,因不成材而被杀。先生将在二者之间如何立身自处?”庄子笑着说:“我庄周将处在材与不材之间。成材与不成材之间,好像与大道相似,实则非也,所以也不能免于牵累。至于顺乎自然而茫然无心漫游就不是这样,既无赞誉也无毁谤,或如龙之显现,或如蛇之潜藏,随时变化,而不肯专主一端。时上时下,以与天地万物和谐为准则,茫然无心漫游于未曾有物的虚无之中。按物之本性去主宰万物而不为物役使,这样哪里会受到牵累呢?这就是神农、黄帝遵循之法则。至于万物之情理,人世伦理之传习就不是这样。聚合转成分离,成转成毁,刚直则受挫伤,尊贵则遭非议,有作为就有亏缺,贤能就遭暗算,不肖就遭欺侮。怎么可能一定不受牵累呢?可悲呀!弟子们记住了,只有归于自然才是唯一的出路。”

乘物游心:老子云:“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依”,大树因为无用而保全性命,而那只不会鸣叫的鹅却因为无用而被杀,大树因为无用之祸而享尽天年,鹅因为不会鸣叫而躲过为主人守门之累,看似是福却不能避开杀身之祸,庄子认为“道”原本是浑沌虚无的,万物是齐一的,没有是非好坏和有用无用之分,自从有了这样的区分,人类的自然天性就被扰乱了,于是开始喜欢尊贵而厌恶卑贱,喜欢富有而厌恶贫穷,喜欢安逸而厌恶劳作,喜欢一切世间美好的事物而摒弃一切丑恶的事物。因为喜欢就会产生获取的欲望,因为厌恶就会产生摆脱的欲望,这两种欲望交织到一起,就促成了这个纷纷扰扰的世界。穷人想变富,富人想更富,下层者想获得权力,上位者想永享帝业,于是中国历史上的各种争斗和战争便不断上演。

庄子认为是世俗的等级制度让天下动乱不止的,因为这种制度本身就把原本为整体的社会划分为很多个等级,这种划分使人们看到了天子和诸侯的尊贵,看到了陶朱和渏顿之富有,看到了西施之美丽,于是人们开始相互争斗,尊贵无比的天子之位自然也就成了诸侯们争抢的目标,诸侯之位也自然成了大夫们争夺的对象,于是天下大乱也就不足为怪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庄子》心解(山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