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总爱讲条件,原来问题出在这

“你不给我吃冰激凌,我就不写作业”

“下午带我出去玩,不然我就不吃饭”

“你让我看一个小时电视,我就愿意练琴”

想必很多妈妈都会遇到孩子跟自己讲条件的问题,满足他,下次可能还会这样,甚至“得寸进尺”;不满足,孩子真的不去做。

老实说,孩子爱讲条件这个问题不容忽视,从小就需要家长给予关注和引导。

因为一旦孩子习惯了生活中事事和父母“讲条件”,会让他在任何事情上都喜欢做交易,看不到好处就不做,形成急功近利的价值观。

所以孩子总讲条件,家长该怎么办呢?

孩子喜欢讲条件≠不听话

很多时候,家长会觉得孩子不去做应该做的事儿,而是讲条件才去做,是不听话的表现,这真的是误会孩子了。

1.孩子自我意识发展

孩子跟大人讲条件,其实是思维逐渐成熟、自我意识不断发展的一种表现。

2岁以后,孩子的身体迅速发育,自我意识也开始建立。这时候他们容易出现反抗情绪,喜欢以自我为中心,也喜欢说“不”。如果这件事情他不愿意做,就会不去做,或者跟大人讲条件,换到一些“利益”才会去做。这并不是不听话,而是思想发展的阶段决定的。

2.家长物质奖励使用不正确

很多家长都有这样的习惯,当自己忙于其他事情,或者“偷懒”不想多费精力管教孩子时,就喜欢使用物质奖励的方式。

你乖乖去睡觉,明天奖励你吃冰激凌;

你听妈妈的话去写作业,就允许你玩手机;

你好好练琴,周末就带你去游乐场;

.......

家长们也许没有想到,正是这种不当的交换条件和奖励机制,将孩子的学习兴趣、做事的动力一点点地消减了,不给条件、不满足自己,就不做。

于是就演变成:每当父母让他们学习、吃饭、做哪怕很小的事,他都要向家长提条件,造成了父母的被动局面。

家长该怎么做?

孩子讨价还价的时候,家长真的很苦恼,满足也不行,不满足也不是,那到底该怎么做呢?

1.让孩子明白那是自己的事情

其实,父母的需求是孩子谈条件的筹码。

孩子总是听家长说:“去把自己房间收拾一下”、“给我好好练琴”。 

这样的话语逐渐会让孩子觉得自己做事是为了满足父母的需求,就能拿讲条件来“要挟”父母了。

家长要淡化对孩子的期待,孩子不写作业,不要表现得比他们还急,让孩子明白那是他自己的事情,你可以不写,结果就是被老师批评或者早上匆匆忙忙补,最终还是要为自己不写作业的行为负责。

父母要给孩子讲清楚事情的后果,比如不按时吃饭就要挨饿、不按时睡觉第二天就会困等。

当孩子逐渐知道了哪些事情是自己的事情,是自己必须要做的,不听父母话后来吃亏的是自己,孩子就会树立起个人责任意识,不再和父母讲条件。

2.建立规则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总是爱跟父母讲条件的孩子必然是家中缺少明确可行的行为规范来约束他。

比如告诉孩子:练琴之前,你有30分钟的时间玩玩具,妈妈会提前5分钟来提醒你。如果到了时间你还不去练琴,没有做到我们的约定,我就只能去做我自己的事情了。

规则既然制定了,家长也要切实履行,对孩子的不合理要求决不能迁就,从一开始就要避免与孩子讲条件。

如果在孩子的撒娇、哭闹之下就轻易妥协,那规则就成了摆设,毫无用处。

严格执行若干次后,孩子的行为就会得以规范,渐渐养成良好的习惯,也就摆脱了之前事事商量,事事讲条件的不良局面。

3.慎用物质奖励

某些时候,奖励确实能很好地塑造孩子的行为习惯。比如孩子从小就会在老师小红花的奖励下表现得越来越好,在父母的击掌、拥抱、亲吻下得到行为的肯定。 

可是渐渐地,奖励开始和物质挂上了钩,和学习挂上了钩,物质奖励使用不当会极大地削弱孩子的生活、学习动力。

平时家长不要轻易用物质奖励鼓励孩子,多用精神奖励。给他一个爱的抱抱、一个赞许的击掌比什么都好。

物质激励可以适当使用,但重要的是,要让孩子感觉家长是因为爱他、鼓励他才给他买东西,而不是把买东西当做实现下一个目标的筹码。

4.家人做法要统一

经常有妈妈说,自己带孩子的时候,规矩立得好好的,结果爸爸一加入,之前的努力都白费了。因为妈妈按规矩办事,但爸爸心软好说话,孩子有什么合理的不合理的要求,都去找爸爸了。妈妈再严格,双方步调不一致也不会有成效。

所以在对待孩子的问题上,家里人的态度一定要统一,如果一方的教育方式真的有问题,也不要当着孩子的面直接反驳,可以商量后再跟孩子说。

孩子成长路上,会给父母制造出各种各样的麻烦。但父母的温柔宽容和严肃认真,会给孩子无穷的力量,这足以一起克服那些挫折艰难。

你可能感兴趣的:(孩子总爱讲条件,原来问题出在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