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有三首诗歌提到了“芑”。《小雅·采芑》:“薄言采芑,于彼新田,呈此菑亩 ” ;《大雅·文王有声》:“丰水有芑,武王岂不仕”;《大雅·生民》:“诞降嘉种,维秬维秠,维穈维芑”。对以上三首诗歌里面的“芑”,有的解释比较一致,有的各持己见;有的有明确所指,有的含糊其词,只表大概。
“杞”字在现代的文字工具书和古籍书中有多种解释:
(1)粱、黍一类的农作物;或说一种良种谷子。《毛传》:“穈,赤苗也;芑,白苗也”;《尔雅》 :“芑,白苗。《注》:今白粱粟。”郭璞注:“今之白粱粟,皆好谷。”《说文解字》:“白苗嘉谷也”。
(2)像苦菜的一种野菜。《毛诗草木疏》:“芑菜似苦菜也,茎青白色,摘其叶白汁出,肥可生食,亦可蒸为茹。青州谓之芑,西河雁门芑尤美,胡人恋之不出塞。”
(3)一种树。《山海经·东山经》:“又南三百二十里,曰东始之山,上多苍玉。有木焉,其状如杨而赤理,其汁如血,不实,其名曰芑,可以服马。”《康子字典》:“又木名。《山海经》历石之山,其木多荆芑。”
(4)一种草。《毛传》:“芑,草也。”(
(5)通“杞”(不知出处)。如:《古诗文网》解释“丰水有芑”:“杞柳”。网上《汉典》:“木名,枸杞。 其下多荆芑。——《山海经·东山经》。”
(6)地黄的别名。陶弘景《名医别录》:“乾地黄,……一名芐,一名芑。”
下面,我们试分析一下“芑”字在《小雅·采芑》、《大雅·文王有声》、《大雅·生民》三首诗里分别指什么植物。
“薄言采芑”(《小雅·采芑》)。“薄言采芑”之“芑”,大都解释为类似苦菜的一种野菜。也有的只说是“一种野菜”,如《古诗文网》;有的直接说“芑,又名苦菜,菊科,一年或二年生草本。” 如,杨任之《诗经今译今注》;网络上有的说是苦苣菜,有的说它俗名曲麻菜,即苣荬菜。
“苦苣菜”和“苣荬菜”之说应该都是根据陆玑《毛诗草木疏》对“薄言采芑”的注释(见上)推测的。 陆玑说“芑”似苦菜,那我们就必须先认识“苦菜”。
陆玑在释《邶风·谷风》“谁谓荼苦”说,“荼,苦菜。生山田及泽中,得霜甜脆而美,所谓‘堇荼如饴’。《内则》云:“濡豚包苦。用苦菜是也。”我在《“荼”是哪种苦菜》”一文得出的结论是,古人所说的苦菜是指抱茎小苦荬(羽裂假还阳参),那么说芑似苦菜,就是说芑菜似抱茎小苦荬,而像抱茎小苦荬的野菜就应该是苦苣菜菜。
苦苣菜别称滇苦荬菜,菊科苦苣菜属一年生或二年(越年)生草本,茎有纵条纹,颜色有青有赤也有青白色。
苦荬菜、山苦荬(中华小苦荬)也俗称苦菜。如果陆玑说的“苦菜”是指苦荬菜或山苦荬(中华小苦荬),那么“似苦菜”的芑就应该是指苣荬菜(曲曲芽)。苣荬菜的茎多为青白色,嫩叶也是人们常食用的野菜之一。
《小雅·采芑》“于彼新田,呈此菑亩”,《毛传》说“田一岁曰菑,二岁曰新田,三岁日畲(yú)”,说明这种野菜喜生于新开垦一年或二年的田地里。苦苣菜和苣荬菜也可能生于开垦一年或二年的田地里,但多生于林间草地或平地田间、空旷处或潮湿地或近水处,村边路旁多见。如果说特意去新开垦一年或二年的田地里去采苦苣菜或是苣荬菜,好像是选错了地方。
如果抛开“芑菜似苦菜”这一根据,那么只要有些农田耕种经验的人都会首先想到菊科蓟属的刺儿菜。刺儿菜最喜欢生于种植过一、二年的新田,也喜生于新开垦的及其它翻动过得土壤中,且繁殖能力很强,能成片生长;刺儿菜产地广泛,几乎遍布全国,也是萌生较早且被人们喜爱的一种野菜。
刺儿菜在山东(青州)俗称“芑芑菜”(音),“芑芑菜”其音与“芑”相合,会不会就是芑菜呢?
“丰水有芑,武王岂不仕?”(《大雅·文王有声》)之“芑”有三种说法:一说同“薄言采芑”之芑,即野菜名,或说直说苦菜;一说草名;一说芑同“杞”,杞为本字,芑是假借字,应释为杞柳。
说“芑”是野菜,是草、是枸杞都说的通。但泛指的野菜和草,枸杞都是别处很常见的植物,为什么单说“沣水有芑”呢?只是随意信手念来的起兴之词,与诗的主旨没有一点儿关联码?
《大雅·文王之声》所言皆追述周文王、武王先后平定叛乱,讨伐了四国及崇,迁京丰、镐,建成了都城,并善用才德之臣,使“四方攸同”,“无思不服”。末章“丰水有芑,武王岂不仕?诒厥孙谋,以燕翼子。武王烝哉”,大意是说,武王日理万机,给子孙后代留下了巩固基业的伟大谋略,庇荫着子孙后代。”那么武王遗留下的是什么样的谋略呢?“沣水有芑”!
“芑”作木名,出于《山海经·东山经》:“其状如杨而赤理,其汁如血,不实,其名曰芑,可以服马。”据说如果将芑树的液汁涂在马身上,就可以使马驯服。故有古诗:“马维刚骏,涂之芑汁,不劳孙杨,自然闲习。厥术无方,理有潜执。”会不会说武王给后人留下的正是这种像芑树汁一样,能使四方咸服,天下归心的治国谋略呢?
《大雅·生民》中的“维穈维芑”有多种说法:一说穈是“赤苗”,即红色禾苗的黍,芑是“白苗”,即白色禾苗的黍;一说穈是“赤粱粟”,即子实为红色的黍,芑是子实为白色的黍;一说穈是赤苗嘉谷,芑是白苗嘉谷;一说穈是赤苗红米;芑是白苗白米;一说穈是红杆的高粱或是子实为红色的高粱,芑是白杆的高粱或是子实为白色的高粱。
穈、芑到底是指什么,这个问题已经讨论了上千年,各有所据,这里不作详论。《毛传》、《说文解字》、《尔雅·释草》都说芑是白苗,郭璞注释《尔雅》“芑,白苗”说“今之白粱粟”。
后人在解释上的不同理解就出在这个“白粱粟”上。古代的“苗”即是统称,又专指尚未结实的禾谷。现代植物分类学里的“粱”,是谷子的统称,也特指“饭谷”,“粟”是粱的一个变种,俗称“粘谷”;而古文“粟”是指“嘉谷实也《说文解字》”,即谷粒。谷苗、谷实有红白之分(相对而言),至今仍都在种植。因此,这里的“芑”应该理解为“白苗嘉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