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为啥“非暴力不合作”?

我的孩子最近刚刚上了小学,从幼儿园小朋友变成了一名光荣的社会主义小学生。

身份变了,可思想觉悟并没有随着身份的提升而提升,每天早上的起床拉锯战依然上演。

磨磨蹭蹭的小孩总能让爸爸妈妈急火攻心。

起床、刷牙、洗脸、穿衣、吃早餐每一个步骤,孩子都能很彻底地贯彻“非暴力不合作”精神。

这不,今天早上又把妈妈气得七窍生烟跟我抱怨。我没忍住,晓之以理地说应该如何如何让她自我管理,让她自己迟到几次,可能会知道厉害了。

妈妈很生气地说:哼,你总是这么理想化!

我本来想说,我说得这么有道理,哪里理想化了。但过后还是深刻地自我反省了一下,结果仔细想想发现:

妈妈说的还是有道理啊,要不怎么说女人总是能比男人更容易接近本质呢?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首先我们可能没有仔细想过这个问题:

这些基本的事情,孩子自己是真的自己不会做吗?

有人说,父母总是不相信自己的孩子有自我管理的能力。总觉得自己的小孩这么小,吃饭会吃吗,上厕所会上吗,找得到教室吗,渴了会自己喝水吗,会主动跟同学友好相处吗?一想下来,别提了,这个提心吊胆啊,这个忧心忡忡啊。

真的是这样吗?我自己客观地冷静地扪心自问一下,得到的结论是:其实我相信我的孩子具备这些基础的自我管理能力。

也许有人会说,具备啥啊具备,上面不还说非暴力不合作,鸡飞狗跳的吗?

为什么我得出这样的结论呢,因为很多时候,会做和愿意做,是两码事。

爱得太深,情感投射就会化于无形,孩子的一举一动都牵动你的情绪,看到他的一言一行你都会情不自禁地想要插手,想要催促,甚至为其代劳。这些行为完全是出于本能,出于下意识的动机。久而久之,孩子的主观能动性也没有了,反正我不管咋样,最后都会被家长给“收拾”完的。

其实亲子关系,人与人之间的温暖关爱有的时候就体现在这些说不清道不明的相处和操心里。

试想一下,如果什么事情就是硬邦邦的讲规则,谈道理,家里没有了妈妈的唠叨,也没有了小孩的撒娇,什么事都有条不紊地自己妥善地处理了,那家庭的温情何存呢?

很多事情,如果我们只用理智,客观冷静地去看待,只用法则和方法去理解,事情本身是很容易理清甚至解决的。

可惜人是感性的动物,孩子也并不是一个问题或者一个事情,需要我们去解决。

孩子的人生,是一种过程,孩子需要人情冷暖,需要不解决任何问题的爱和依赖。

所以我觉得其实妈妈一句话就说出了本质,我是在用理智的大脑去看待这个事情。

太“理想化”!

可能“理想化”这个词还是妈妈美化后的文明用词,其实她想说的可能并不是理想化,而是绝对化,站着说话不腰疼。


过犹不及,物极必反,任何事情走到了一个极端都是有问题的。

太理性,或者太感性都不行,绝对的法治和绝对的人治都不会有好的效果。

所以难就难在,取其中数,不偏不倚。

既有合理的规矩和管理,又有恰当的温情与包纵。孩子又有教养,又有能力,又不缺关爱和温情。

这才是“理想化”啊!所谓的“理想化”就是很难达到,需要很高的水平才能接近。

中国古代把这个叫中庸。

什么是中庸呢?不是平平无奇中等偏下,而是不偏不倚把控得绝对完美绝对精准的那个度。

孔子说:“中庸不可能也。”

就像圆周率,你只能无限接近,却不能追求绝对的精确。

不可能不代表我们不能追求,其实这个世界就是这样,没有绝对正确,只有水平和程度的高低。

很多人理直气壮不努力的理由是,反正也达不到,不如不做。

有的还抬出庄子,你看庄子说了:“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意思是说:人的生命是有限的,知识却是无限的,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真是危险啊。

你看看呀,庄子他老人家都说这很危险了,还学习啥啊。

这是很荒谬的,我认为庄子说知识无限,以有限的生命根本不能完全获取,并不是说我们就因此干脆不用学习了,而是说我们要将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自己坚定的认为最应该学、最热爱的知识上。

“教之道,贵以专。”

三字经也在最开头告诉了我们真理,人从小的学习,最重要的就是要专心,专一。及早地专注到最应该学,最热爱的知识上面来,最忌讳浅尝辄止,三心二意。越早做到了“专”,人生有限的生命和精力能取得的成果和快乐就越大。

志有定向,只管去精进就好,进一分有一分的快乐,难道高考不得满分就不上学了吗?


说回孩子的问题,再请来一位老师傅。

孟子说:“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昭昭”是光明,明显,清晰。“昏昏”是昏暗、模糊、糊涂。

其实我们这些父母对待孩子,很多时候不就是“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吗?

这有两层意思:

首先就是很多时候我们自己都不明白或者做不到的,却妄想把孩子教明白,期待他们能做到。自己不修身,不要求自己,光要求别人,谁能服气呢?特别是孩子,其实身教大于言传,就是一个模仿,他们的眼睛看这个世界就是照着学,照着模仿。这层意思很容易懂,很多父母也做得很好,会从这方面反思和要求自己了。

第二层意思才是重点:这里的“昏昏”是规则模糊,法度昏聩。孩子能干啥不能干啥,家长立了太多的规矩,一会执行这个一会执行那个,孩子也不知道按哪个来了,结果还是看家长心情。家长心情好,我能多吃点零食吗,我能多玩会平板电脑吗?家长情绪差,也懒得搭理孩子,搞烦了就是一顿训斥。很多公司也是一样,老板看啥都要说一嘴,员工也不知道干啥是没有风险的,于是员工所有的精力就会用来避责和甩锅了。 可是这样的家长和老板却还总是把自己气得不行,哎,我这么操心,怎么孩子和员工就是不能跟我期望的一样,把事情主动做得清楚明白呢?

你说这能怪谁呢?

家长对孩子“昏昏”,是因为太关心,太爱护,爱到骨子里,面对自己孩子的时候,情绪和感情油然而生,理智脑很难发挥作用去客观清醒地“昭昭”。

老板对员工“昏昏”,也是对自己的利益太看重,员工努力是帮我挣钱,员工摸鱼犯错是坑我的钱,气局太小就都是利益相关,牵动情绪,也很难“昭昭”。

教养孩子和管理员工当然是不一样的。

现在我明白的是,对待孩子,我的目标是“昏昏”一半,“昭昭”一半。

“昏昏”那一半是家庭的温柔,法理不外乎人情,规矩再大大不过爱。家长再需要权威,首先你得是孩子最亲的人。

“昭昭”那一半是教养的责任,孩子总是要长大的,总有一天要用自己的能力去生活,父母有义务培养他们更强大的处世能力和做人素养。

时代不同了,愿孩子天黑有灯,下雨有伞,不如愿她不仅心里有爱,脑子里也有智慧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孩子为啥“非暴力不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