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蚕

昨天夜里不自觉的醒来了,也睡不着,就干脆起来看了会书。突然一阵阵沙沙声音,吸引了我的注意力,环顾四周去找,没有发现任何异常,静下来看书时,它又响起来。在一个个的排查之后,确定在床头的一个小纸盒里,果然是这些“白胖子”--蚕宝宝,夜很深了,居然还吃的那么尽兴,并且声响还特别大。

小时候养蚕,那是图个好奇,更是伙伴们之间的比赛,哪个的蚕宝宝最先孵化?哪个的蚕长的白胖?哪个的蚕最先结茧?哪个的蚕最先产卵?........各种比较和竞赛,让小时候的春天里多了一种好玩的趣事。那种打屁股针装的一只只小玻璃瓶的药纸盒是养蚕的最佳容器,不高不矮,不重不轻,硬度合适。那些早晨去学校手里拿个纸盒的,定是养蚕的,那都是嘴角上扬的。蚕卵和蚕宝宝都是能卖钱的,也是男孩子私下里最喜欢的买卖,有时候为了数清楚蚕卵,将剩卵的纸片撕得很碎,就怕少算一个,多给了一个,卖钱的多少也是衡量养蚕能力的直接体现。找桑叶也成为大问题,蚕多桑叶少是事实,即使有桑叶树,每每还没等叶子长大,嫩芽都被采走了,村口有两株很大的桑叶树,小孩子根本爬不上去,只能求大人能帮忙,每次要想摘些桑叶得向主任请示,得到准许后才能去。有时候看着蚕饿着可怜的,只能去山里摘写榨树叶,甚至用莴苣叶子来临时代替,这些叶子都不是蚕喜欢的,甚至很容易水土不服,每次都要冒着蚕致死的危险。到我上高年级的时候,我的蚕已经积累到很多了,家里的书桌各抽屉,各种盒子摊在地上,床底下、墙壁上、甚至窗户上都是蚕茧,多的时候有两千多条。这些就是孩子们的宝贝,如果你蚕养得多,就是资本,就是众人前呼后拥的对象,他们会跟着你来到你家里看你的蚕,会带些桑叶来给你想换些蚕宝宝。毕竟都是爱蚕之人,会很在意蚕的多少,蚕的大小,也很愿意分享养蚕的经历,分担养蚕的艰辛,如果有蚕宝宝死了,也会伤心叹气。

现在养蚕,就是为了让小孩子知道生命的生长过程,知晓蚕的生存和变化、培养细心观察事物的能力。这些年,年年都会养,但是小孩子似乎不太喜欢,没有那么爱蚕了,只是心血来潮的时候看一看,然后又玩其他的去了,很多时候就成了家长的事项。或许是春季养蚕成为习惯的原因,那种养蚕的乐趣似乎也没有减,就借着孩子养蚕的机会,自己又过养蚕瘾。都将去年的蚕卵分了很多出去了,剩下的孵出来也有好几百条,随后又友情赠送给各路亲友,还是有近500条,打算等它们再大一点,让孩子到学校门口去摆个摊,卖了,也让他学学如何卖东西,如何管理钱,或许还可以在网上卖呢?或许,这也是现在养蚕的一条出路。

巴金写过一篇短文《春蚕》,入选过小学语文课本,讲述了他小时候,一家人如何养蚕的经历,描写了母亲对养蚕的艰辛付出,细节中见真情,至今记忆犹新。现在的养蚕,虽然难以产生经济效益,但是能够从养蚕中得到一丝快乐,继续让养蚕成为一道趣事也是蛮好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养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