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罐榆皮面

                  王景元

    一三年清明,我回家乡拆老宅建新房,旧房子里堆放着大大小小几十个老缸旧罐,其中有一个瓦罐比较特别,罐口用报纸糊着,不知装着何物,觉得很神秘,就把它搬到了一边。

  在我的记忆中,有许多拆旧房拆出值钱东西的传说,莫非这瓦罐里也装着…?我正纳闷时,在一边看我们搬东西的母亲,好像看透了我的心思,还没等我开口,便和颜悦色的说道:

    "元,把它打开"。

    我随口答应了一声:

    “嗯,好的"。

    按母亲的话,我弯下腰,款款地把瓦罐抱起来放到身旁的桌上,用指头先把报纸捅了个洞,然后慢慢往开撕,第一层报纸已发黄,上面的字都看不清了,第二层上面的字非常清晰,清清楚楚写着《人民日报》第一版,一九七九年十一月三十日。到底装着什么宝贝,糊得这么严丝合缝?当我把第三层撕开后,从罐里缓缓飘起一缕灰尘,渐渐的由罐口飘到了我的鼻孔,一股淡淡的中药味沁入到我的心肺,是苦是甜全然不知。仔细一看,只见里面装着满满的一罐棕色粉状物。

    我诧异地看着母亲,母亲叹了口气,像是在回忆着什么,慢慢的说道,那是榆皮面。我冲母亲微微一笑,心想,母亲不仅有好几瓷战备小麦,竟然还备有一罐榆皮面。我伫立在那里,为母亲这种"备荒"意识所感动,泪水在眼眶里转了好几圈,硬硬的憋了回去,没有让它流了出来。

    榆皮面,四十多年前,不知救活了多少人的性命,已忘记了几十年的涩味,一下子又回到了我的味蕾。那瓦红瓦红的、硬爵爵的,掺和了榆皮面的擦圪蚪、踢尖立马浮现在我的眼前,不由得把嘴撇了又撇。撇出了那时候的无奈,同时也撇出了现在的幸福。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前,高粱面和玉米面是北方人的主食,它们纤维短、粘性差,做成面条后不耐煮,一不小心就成糊糊,必须加榆皮面才能立住,以至于顿顿吃饭离不开它,无它不成饭,即使是再巧的家庭妇女也难用杂粮做出好饭,所以才有"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谚语。吃顿白面必须等到过年过节,可是高粱面和玉米面也并不宽裕,怎么办,人们还把红薯、山药蛋切成片晒干,掺上榆树皮磨成面当主食来吃,以弥补白面、高粱面和玉米面的不足。

      实践出真知。人民群众在长期的挣扎与实践中,发现榆树皮中含有大量的植物黏液。在水中,它们就可以形成比较强的“食物胶”。如果把榆树皮磨成面,加到玉米或者高粱面中,就能把酥勒散散的高粱面和玉米面粘在一起,在当时很受人们青睐。尤其是吃不起白面的寻常百姓,在用高粱面和玉米面做面条时掺点榆皮面,不论做成踢尖、擦圪蚪、饸饹还是手擀面,吃在嘴里的感觉从软绵绵变成了硬爵爵,很有咬头。可就是这种家家户户都离不开的日常食物,在改革开放前却不能随便吃,必须得凭票供应,可是国家供应的那点榆皮面,根本就不够食用。

      办法总比困难多。为此,村民们到处寻找榆树拔皮,可以说是一榆难求。有的为了争榆树皮,吵的一塌糊涂,甚至都打到了一起。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初夏的早晨,天亮的很早,母亲背着箩筐到离村有六七里的山上割草,无意中发现悬崖边上有一棵榆树,这个发现让她喜出望外,猪草都不割了,她趁热打铁快步回到家中,叫上二姐带上锯子和斧头等来到山上。

      整整拔了一天,两捆沉甸甸的榆皮躺在了眼前,母亲的大拇指都流血了,姐姐背着榆树皮下山时摔倒,把脚脖子崴了,就这样母亲和姐姐都没有叫疼叫累,为了让一家人能吃上饭不受饿,母女俩硬硬把两捆榆树皮背回了家。母亲如获至宝,把它刮干净晒干,竟磨了一瓦罐榆皮面,当时母亲不知有多么高兴。

      春天青黄不接, 缺面少米,但母亲还是尽力改善家里的伙食,变着花样吃。她总会到山上挖野莱,拿回家洗干净调成馅。再把红薯面或山药蛋面用开水和成面团,擀成饺子皮包上野菜馅做成蒸饺,虽然有点黑不好看,但蘸点醋还是比较好吃,最起码能填饱肚子。

    记得有一次过"天阴",母亲给我们做起了切条。高粱面里掺了榆皮面捏成馒头蒸熟,凉了切成筷子粗的丝。把大蒜、葱和干辣椒燣成臊子浇在切条上吃。现在想吃,却再也做不出母亲的那种味道了。

      改革开放如一股春风,吹遍了神州大地,处处春意盎然,生机勃勃。包产到户后,家家户户年年都是大丰收,粮食自给自足,人人都能吃饱或者顿顿有白面吃,高粱和玉米面改头换面,从主食变成了擀面的面卜(音)。从此,榆皮面从食物中退朝,无人再问,母亲把它放到罐里一直保存到现在,竟成了社会变迁的见证。

    一罐榆皮面历经三十多年,母亲都舍不得丢,从这个屋里搬到另一个屋里,这期间有很多不重用的杂物都扔了,可唯独这罐榆皮面没有丢。因为,在那个物资贫乏的年代,它把粘性差的高梁面和玉米面粘合到一起,让全家人填饱肚,保住命,活了下来。母亲犹如"食用胶",在人口多壮劳力少、挣的工分不够口粮钱的困难时期,把全家人拧在一起,搂河滩、开荒地,养猪养免,努力改变贫穷落后的现状,与命运抗争,追求着的幸福,为家人创造着幸福!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如今,榆树在农村甚至在城市随处可见,但再没有人把榆树皮磨面来食用。现在人们过上了不愁吃不愁穿,幼有所教,住有所居,病有所医,闲有所乐,老有所养的小康生活。但勤俭持家,我们还应秉持,富裕了并不意味着要浪费,看看垃圾桶里那些白面馒头和面包蛋糕,还有这肉那肉,看着都心疼!试问,我们真到"随便扔"的时代了吗?别好了伤疤忘了疼!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每一个中国人,都应保持足够的警惕和清醒。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罐榆皮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