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周二法律专题二十三:虚假诉讼简述

        近年来,虚假诉讼案件频发,尤其是民事领域内的案件也是引发了法律界的各种关注和法律人诚信执业的打讨论。今年2月24日,最高人民检察院第六检察厅厅长元明在做客“新时代四大检察”网络访谈时表示,惩治民事诉讼中滥用诉讼权利、虚假陈述、伪造证据、提供虚假证据等诉讼失信问题,是检察机关开展民事审判和执行监督工作的重要内容。这说明虚假诉讼直接影响到了我国司法制度的顶层设计,严重妨害了司法秩序和国家治理,从源头上污染了正义的水源,损害了诚信为本的法律权威。

        一、定义

        何为虚假诉讼?通俗地讲,就是当事人“打假官司”,指当事人出于非法的动机和目的,利用法律赋予的诉讼权利,采取虚假的诉讼主体、事实及证据的方法提起民事诉讼,使法院作出错误的判决、裁定、调解的行为。(该定义出自百度百科)

        二、特征:

        1.双方当事人具有主观侵犯他人财产的过错或恶意,以侵占他人财产或获取非法利益或使他人受害为追求目的。

      2 .双方当事人借审判机关审判权和执行权的合法外衣掩盖其谋取不正当利益的非法目的。

        3.双方当事人不具有对抗性。双方同谋后以表面和形式化的的对抗,达到迷惑法院和法官的目的。

        4.虚假诉讼的原被告间民事法律关系为虚构事实,实际并未发生。

        三、类型:

        经笔者调查了解,实践中,法院常见的虚假诉讼类型有以下几个方面

        1.被告为资不抵债的诉讼主体,尤其是其财产已进入法院执行拍卖程序的案件;

        2.国有、集体企业,尤其是改制中的国有、集体企业为被告的案件;            3.政府规划拆迁区范围内的公民作为诉讼主体的分家、析产继承、买卖案件;

        4.提起离婚诉讼前的某一时期,夫或妻一方经法院裁决债务案件异乎寻常多的离婚案件;

        5.其他可疑的案件。

        四、防范和处理

        一般而言,笔者认为对上述类型虚假诉讼案件,应做到:

        一是增强打击此类案件的合力。司法部门相互制约,相互配合,加大整治力度,对虚假诉讼者起到预防吓阻作用,尽量促使虚假诉讼者放弃罪恶念头。

      二是增强普法治理宣传。各司法部门一起加强此类案件的风险防范和相关普法宣传,尤其是法院应完成虚假诉讼的舆情研判,确保对虚假诉讼案件及时查明,并以此为由减轻法院审判工作负担。

        三、完善刑事立法。虚假诉讼是一种严重妨害司法、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违法行为。但其危害性较之刑事诉讼领域的伪证罪等妨害司法的犯罪行为有过之而无不及。因此更需要在刑事立法上将此作为一个课题提出。

      3.建立虚假诉讼第三人保护制度。由于虚假诉讼者利用诉讼手段诱使法院做出错误判决,使第三人受害,应按照民事侵权损害赔偿的方式确定赔偿和保护机制。

你可能感兴趣的:(周一周二法律专题二十三:虚假诉讼简述)